破除人生迷雾,直抵灵魂真相!阳明心学的核心奥义

小胖文化 2024-03-19 03:10:14

导语

传说每一个修行到圆满境界的人,都能够体验到一种,自身意念和宇宙本源意识合而为一的神奇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人们内心中所蕴藏的先天智慧就会,在无形中悄然萌动,散发出无边无际的光芒,甚至能够让一个人在一瞬间参透世间万物的本质。而这种状态就是古人所说的天人合一之境。

我们今天要聊的主题就是阳明心学的终极境界。其实说到阳明心学,其中最为关键的一个核心,显然莫过于致良知这三个字。

而所谓的致良知,实际上就是在告诉我们,人生在世的唯一目的,就是唤醒自己生命当中所隐藏的那一缕先天意识。

这种先天意识在佛家被称作为佛性,在道家被称作为元神,而在儒家,则被称作为天命。

而王阳明则是糅合了儒、释、道三家的所有精髓和共性,最终才抵达了内心意识的最深处,证得了无上的光明大道。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探索一下他的证道之路。

绝处逢生

公元1506年,在大明边境的一处偏远山区,年近40的王阳明正在昏暗的山洞中盘膝而坐。

面前那一盏微弱的灯光,仿佛就像他此时的心境,正处在迷茫与黑暗的边缘苦苦挣扎。

这些天来他一直都在思索着一个平日里根本无人关心的问题,那就是人活着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而他的思维之所以能够涉及到这个层次,是因为在此之前的这段时间里,他已先后经历了多次生死之间的徘徊。

在亲身面对过人生的大起大落,以及一次又一次的悲喜交集之后,他感觉自己的人生似乎一下子变得空洞了起来。

之前所追求的名利欲望,所执着的是非成败,现在想起来好像也都不再重要,甚至包括对待生死,他也不再感到恐惧和压抑。

可问题是在这种接近于空虚的状态下,他的人生也彻底失去了所有方向。于是他才会在内心中不断的追问,人的生命究竟从何处而来,又该往何处而去?

以及在这一来一去之间,人们又该以什么样的方式,度过这一段被称作为人生的过程。

为了找到这些问题的终极答案,此时的他已经在山洞中闭关半月有余,无论是身体还是精神,都已达到了能够支撑的极限。然而即便如此,他却依旧没能参破其中的玄机。

万般无奈之下,他也只好起身暂做休息,准备结束这次闭关。

但就在时,那盏微弱的灯火突然一阵摇曳,而后噗的一声彻底熄灭,整个山洞中也顿时陷入了一片寂静无声的黑暗。

然而也就是在这一瞬间,他的内心里却像是被点燃了一道无形的光芒。人们之所以无法探求生命的本质,是因为每个人都处在生命的过程当中。正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如果是能够站在生命之外的角度,所有的本质和真相,也许就会如同云开雾散一样呈现在自己的眼前。

想到这里,他又开始继续思索,生命的另一面无疑就是死亡,而要想站在生命之外的角度,也就意味着要把自己当成一个已经死去的人。

那么站在这种死亡者的视角之下,人的生命又被赋予了怎样的意义呢?

念及此处,他开始在心中默默观想,世间万物的生灭轮回,从石壁上的青苔到洞口外的杂草,再到远处河水里的鱼虾,以及世间的芸芸众生,和悬浮在宇宙中的日月星辰。

这些事物的存在其实都如同一抹缕弱的火光,当火苗燃起的那一刻就是生命的开始,而火苗熄灭的那一刻,便是生命的结束。

尽管存在的过程和形态各有不同,但却都是在用各自的方式释放着自身的光芒和热量,而产生这种光和热的本源,或许就是生命的本质。

而这也正是他接下来所要追问的方向,因为只有找到了生命的根源,才能进一步理解生命存在的意义。

性命之源

说到生命的源头,王阳明忽然想起自己在20年前,曾经跟一个神秘的道人学了三天三夜的打坐。

在这个过程中,道人曾告诉自己,修行之人,呼吸吐纳,打坐入静,其实并不仅仅是为了练气,更重要的是在练心。

当时他也非常不解,于是便问道:人心不过一团血肉,练到最后又能怎样呢?

然而道人却告诉他说:修行者所讲的心并非血肉之心,而是那一颗如如不动的先天之心,此心上可达天理,可通神明,孕育造化生机,能使人视听言动,简而言之就是生命的根本。

直到现在他还依稀记得,当时听这番话的时候,自己那种似懂非懂的样子。而如今再次回想起来,那位道人所讲的先天之心,原来正是自己苦苦追寻的性命之源。

所谓上达天理,原来也并非是通往某个神秘的世界。

此处所讲的上,其实是指形而上者的意思。古人常讲,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者谓之道。大道之理本身就没有什么具体的形态,肉眼看不见,伸手摸不到,只能通过心领神会,才能理解其中的奥妙。

想到这里他也终于明白,真正的神明从来都不在外界,而是蕴藏在每一个人的内心之中,是生命诞生之初时所产生的那一丝灵性。

而且这种灵性不仅仅局限在人类的生命当中,天地之间但凡具有生机的事物,其内部都包含着属于各自的灵性,或者也可以说他们都有各自的心神。

正是这种先天的灵性,在无形之中牵引着万物的轨迹,使其按照各自的方式运转。譬如鱼儿正是因为有了灵性,才会在水中安然的生存,树木正是因为有了灵性,才能在大地上茁壮的生长,而人也正是因为有了灵性,才能诞生出社会与文明。

这一切并没有外力的干涉,全都源自于万物的自然运作,而这种现象则正是孟子所说的良知。所谓良知,便是不虑而知。

意思就是不用经过后天的计算和思考,只是依靠本性就能够作出的判断和决定。而且也只有在这样的状态之下,人的思想和行为才能在最大程度上合乎于天理,近乎于大道。

但是这样的答案在王阳明看来,却依旧并非自己所要追寻的本源,反而引出了一个更加尖锐的疑惑。

如果说灵性和良知是每个人生来就具有的东西,只要按照它的指引,就能够走上属于自己的轨迹,那么在这个世界上,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选择背道而驰呢?他们的本性良知又去了哪里呢?

甚至就连他自己都不曾体会到,那种以良知来面对世界的状态,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感觉。不过就在这个时候,山洞的深处忽然传来了一声水滴落下的声音,紧接着便是第二声,第三声。

清脆的水声在空旷的山洞里不断回响,同时也让他的内心深处泛起了一阵无形的涟漪。

回归本心

伴随着空灵的水声,一阵久远的回忆,也在王阳明的心头涌现了出来。

早些年间,他曾问过一位禅师,究竟什么是佛性?可那位禅师却始终笑而不语。

后来在他的再三追问之下,禅师把他带到了一间伸手不见五指的暗室之内,然后告诉他说:你要找的佛性就在这间暗室里面,什么时候你能够在黑暗中看到光明,那么你的佛性自然就会呈现。

可结果他在那间密室中整整坐了6个时辰,却依旧没有看到丝毫的光明。最后忍无可忍的他想要摸索着离开密室,却没想到被黑暗中的台阶绊了一下,险些摔倒在地。

这时候那位禅师走到房间的一个角落,轻车熟路的点着了一根蜡烛,这才为他照亮了脚下的道路。他问禅师自己这样是否算是看到了光明,找到了佛性?

而禅师却告诉他:这是我的佛性,而非你的佛性。你今天虽然走出了这间暗室,但你的人生却依旧没有走出无穷的黑暗。

思绪至此,他感觉自己的意识深处,像是被什么东西狠狠的触动了一下。如今的山洞,和当年的密室,是何其的相似,同样的寂静无声,同样的伸手不见五指。

自己这些年兜兜转转,似乎真的如同那位禅师所说,一直都没有走出人生的黑暗。不过唯一不同的是,眼下的他已经知道应该如何去面对黑暗的处境。

这时他也学着当年的禅师一样,熟练地点燃了自己身旁的烛火,山洞中的一切也瞬间变得清晰可见。

也正是在这一刻,他才真正明悟,无论是那位禅师所讲的佛性,还是自己当下所追求的良知,其实一直都真实不虚的存在于每个人的生命之中。

而人们之所以无法察觉,则是因为自己的良知始终处于寂灭的状态。就如同面前的这一盏灯火,其实始终都蕴藏着能够散发出光明的能量,只是在此之前一直都未曾点燃。

而一旦点燃之后,光明就会在瞬间出现,黑暗自然随之消退。

在这个过程当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如何点燃自己内心当中的那一盏明灯。

面对这个问题,他再次想到当年临别之际,禅师曾经留给他的一句赠言:执着便是放下,烦恼即是菩提。

当一个人感觉到自己身处黑暗的时候,其实就已经走在了寻找光明的路上,同样的道理,当一个人意识到自己需要找回良知的时候,其实便已经踏上了回归本心的道路。

这条道路的尽头,既是生命的起源,也是人生的终极。或者说人的一生其实就是在画一个圆圈,看似拼命奔向最终的终点,但实则却又回到了最初的起点。

而古人所说的证道,或许就是在论证这个道理的真实与否。

随着悟透了这一层真相,王阳明的内心里也顿时变得豁然开朗,此时他终于能够回答,自己一直以来苦苦思索的那个问题。

人生的意义,其实就是在用一生的时间,去证实那些本来就存在于生命中的真理。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尽管每个人都拥有先天俱足的灵性,但却不是每个人都能够让自己的灵性散发出应有的光芒。能够让灵性的光芒从寂灭到显现,便是最圆满的修行,同时也是古代先贤们通过自己毕生的实修实证,为芸芸众生指出的唯一一条成圣之路。

结尾

现在让我们从王阳明的悟道之路,回归到自己的现实生活。其实在参悟阳明心学的过程当中,我也逐渐发现很多研究这门学问的人,往往都会把知行合一当成其中最重要的。

但事实上所谓的知行合一,只是阳明先生在达到这种终极境界的途中,所用到的一种方法。而他真正的目的,则在于如何彻底唤醒一个人的良知,也就是先天本源的灵性。

这两个概念,一个在术的层次,一个在道的层次,我们只有以道御术,才能真正理解阳明心学的精髓所在。

当然以上这些也只是我的个人看法,如有不足,还请大家多多指正,以后如果有机会,我们也会详细讲一讲知行合一的理念,争取做一个道术齐全的人。

2 阅读:14

小胖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