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明朝的开国元勋刘伯温,无论在军事还是文学方面,都有着很深的造诣。
甚至有人用“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这样的话,来赞美他的能力。
他曾经夸奖一个女人拥有大智慧,那么这个女人究竟做了什么,让这样一个足智多谋的军师,给出如此高的评价?
刘伯温出生在浙江一个贫困的家庭里,在小的时候就非常爱读书,并且对学习非常有天赋,看过的书能够做到过目不忘。
因此,虽然当时家里并不怎么富裕,但是他的父亲还是在他的学习方面的花费毫不吝啬。
而刘伯温也不负父亲的厚望,在当地被称为神童。
虽然年龄非常小,但是刘伯温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并且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当地的人都因为敬佩他的学问而非常尊敬他,大家都相信刘伯温长大一定大有作为。
刘伯温也不出大家所料,在12岁那年,就参加了科举考试,并成功考取了秀才。
要知道在那个年代,有许多的读书人可能考一辈子,都不一定能考取这样的功名。
这样的成绩证明刘伯温在12岁时,就已经超越了当时绝大多数读书人了。
以后的学习生涯里面,刘伯温对知识的掌握,已经超出了老师的认知范围,许多老师自愧自己教不了刘伯温。
即使是这样,在那个年代,想要有所作为出人头地唯一的方法就是参加科举考试。
于是,刘伯温到了23岁又进京赶考并且考中了进士。而就在这次进京赶考的路上,刘伯温遇到了那个令其称赞的妇人。
在元朝的元统元年,饱腹经纶的刘伯温打算进京赶考,以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
他一个人走在赶考的路上,走到一片树林的时候,刘伯温发现自己迷路了。森林里面都是茂密的树木,且荒无人烟。
在得不到救助的情况下,刘伯温转了好几天才走出了这片树林。
可是迷路的这几天,却让刘伯温将从家里所带的水跟干粮,都消耗用尽了。此时的他已经饥渴难耐了,他急于找一口水喝。
看到前面有一户人家,他就走进了这户的家门,打算讨口水喝。一进门,刘伯温就看到一位农妇正在洗衣服,他急忙向农妇表明来意。
这位农妇上下打量了一番刘伯温,她看着刘伯温一脸的书生气,并且风尘仆仆,看得出来他确实是非常口渴了,于是就赶紧去井里打了满满的一瓢水给刘伯温。
看到农妇将水递给了自己,刘伯温连连道谢。
可是正当他将水瓢放在嘴边,打算要大口大口地将水给喝掉的时候,农妇却顺手抓了一把谷壳扔进了瓢里。
这个举动让刘伯温非常地气愤,心里暗想,这个农妇既然都给他水喝了,为什么又要这么扫兴。
可是刘伯温毕竟是一位饱读诗书的文人,他非常地注重自己的举止。于是强忍着心里的不爽在那里一边吹谷壳一边喝水,过了好一会儿,终于解决了口喝的难题。
这时他因为着急赶路就要谢别农妇了,谁知,正当他要转身离开的时候,农妇竟然又叫住了他。
农妇向刘伯温表示,她看出他是个有学问的人,正好她家里要建一个房子,希望刘伯温能够帮她指一块儿风水宝地。
此时此刻,刘伯温虽然很无语,但是毕竟农妇帮他解决了口渴的难题,而他确实对风水这方面还是很擅长的。
最后,刘伯温在离开前还是用自己在风水方面的知识,为农妇选了一块不错的位置。
之后的刘伯温考中了进士入朝为官,更是在后来辅助朱元璋打下了新的天下,也实现了自己人生的价值。
到了洪武八年,功成名就的刘伯温已经64岁高龄了。此时的他只想回到故乡安度晚年,便告老还乡了。
在回乡的路上,刘伯温又经过了那户曾经给他水喝的农妇家门前,巧的是那个农妇正在院里打扫卫生。
虽然距离上次见面已经过去了四十多年,但是农妇还是一眼就认出了刘伯温,她急忙跑上前与刘伯温打招呼。
经过农妇的一番话刘伯温了解到,自从他走了,农妇一家就在他给指的那块风水宝地安家落户了。
事实证明刘伯温在风水上的见识果然名不虚传,农妇一家自从在风水宝地安家之后就逐渐生活富裕还人丁兴旺。
因此,农妇也从来没有忘记刘伯温的恩情,她会时不时地回到老宅打扫一下卫生,这样老宅便不会荒废掉。
了解了情况的刘伯温,也终于向农妇问出了那个一直都令他困惑的问题:为什么当年他讨水喝的时候,她要向水里洒一把稻谷壳?
农妇听后先是笑了笑,然后向刘伯温解释道,“当时你来讨水喝的时候正值盛夏,而你又因为赶路已经汗流浃背了。
我当时刚从井里打出来的水非常地凉,看着你已经非常渴了,我怕你不顾水的冰凉而将其一饮而尽。
这样很容易喝坏肚子或者感染风寒。更是会影响到你的考试成绩,于是我洒一把稻谷壳水里,这样你就会慢慢地喝。”
刘伯温听闻此言感到非常地惭愧,原来一直以来自己都是在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
他非常的感激农妇当年能如此为他着想,并且在后来每次向别人提起这件事情的时候,都会称赞这位农妇是一个有大智慧的人。
虽然刘伯温在后来明白了农妇的一片好意,但是他心中的这个误解却持续了四十多年。
如果当时他及时地将心中的疑问向农妇坦白,他也不会耿耿于怀这么多年。
可见,平时有什么疑问,我们应该及时地向当事人问清楚,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误会。
农妇的善良之举差点让刘伯温误会,好在刘伯温是一个以德报怨的人,还是为她择了一个风水宝地,愿世上的善良都不会被辜负。
[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