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火化前,乔冠华大声痛哭不肯松手:我做你子女送你最后一程

惜筠评文化历史 2024-10-10 22:11:22

1976年1月8日,北京城笼罩在一片悲伤之中。"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周恩来总理就是这样一位为国为民鞠躬尽瘁的伟人。他的逝世如同一记重锤,击碎了无数人的心。

新华社在次日凌晨发布了这一噩耗,各单位纷纷降半旗致哀。人们的心情犹如冬日的寒风,凛冽而萧瑟。

在这个特殊的时刻,一个问题不禁浮现在人们心头:究竟是什么样的人格魅力,能让一位总理的离世牵动如此多人的心弦?

周恩来总理的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医院太平间、劳动人民文化宫和人民大会堂依次举行。来自各界的人们络绎不绝地前来吊唁,他们的眼中满是泪水,心中充满哀思。朱德同志虽已年迈体弱,却坚持亲自到场送别老战友。他步履蹒跚,眼中闪烁着泪光,最后以一个庄重的军礼作为永别。郭沫若先生悲痛欲绝,回家后题诗一首,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对周总理的崇敬之情。

在众多悼念者中,有一个人的表现格外引人注目。他是乔冠华,一位在中国外交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外交家。当周总理的遗体即将被送往八宝山火化时,乔冠华突然冲上前去,紧紧抓住棺椁,失声痛哭:"总理,您没有子女,就让我当您的儿子,我来送您一程!"这一幕让在场所有人为之动容。

乔冠华与周恩来的渊源可以追溯到抗日战争时期。1913年出生于江苏盐城的乔冠华,出身优渥,年少时就展现出过人的才智。他16岁就考入清华大学哲学系,后又留学日本和德国,获得哲学博士学位。然而,国难当头,乔冠华毅然放弃学术梦想,回国投身抗日救亡运动。

乔冠华以"乔木"为笔名,在《时事晚报》上发表了大量犀利的文章,引起了毛泽东主席的关注。毛主席曾评价说:"此人写文章很有气势,像是有千军万马在奔腾,我看此人的文章比得上两个坦克师。"这样的赞誉,足见乔冠华文笔的力量。

在周恩来的引荐下,乔冠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在香港协助撤离民主人士和爱国志士的工作中表现出色,得到了周总理的赞赏。之后,乔冠华在周总理的安排下,成为《新华日报》的编辑,开始了他的革命生涯。

有趣的是,乔冠华的爱情故事也与周总理有关。周总理像一个热心的"月老",撮合了乔冠华与自己的文秘龚澎。1943年11月,在周总理的帮助下,乔冠华与龚澎喜结连理。这段佳话也成为了革命队伍中的一段佳话。

抗战胜利后,乔冠华继续在外交领域发光发热。他参与了朝鲜战争的停战谈判,展现出卓越的外交才能。在日内瓦会议上,他与周总理并肩作战,为新中国的外交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乔冠华的才华得到了国际友人的认可。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曾评价他是"头脑机敏,才华过人的卓越外交家"。正是凭借这样出色的能力,乔冠华被选中参与中国重返联合国的重要任务。

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以压倒性多数通过了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决议。这一历史性时刻,乔冠华功不可没。他在联大会议上的精彩发言,不仅展现了中国外交的风采,也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

回顾乔冠华的一生,我们不难发现,他与周恩来之间存在着深厚的情谊。从初识时的知遇之恩,到后来的亦师亦友,再到最后的忘年之交,两人的关系不断深化。周总理不仅是乔冠华的领导,更是他人生道路上的引路人和精神导师。

乔冠华对周总理的敬重和感恩之情,在周总理逝世时达到了顶点。他那声嘶力竭的哭喊,不仅是对一位伟人的悼念,更是对一位父亲般存在的深深不舍。这种情感,或许正是当时无数中国人的真实写照。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周恩来总理就像一座灯塔,为中国的外交事业指明方向。而乔冠华,则是在这灯塔照耀下茁壮成长的优秀外交家。他们的故事,不仅是个人传记,更是新中国外交史上的重要篇章。它不仅仅是一段师徒情谊,更是一段跨越时空的精神传承。

在当今社会,我们更需要这种忠诚、正直、为国为民的精神。它能够激励我们在各自的岗位上不断进取,为祖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传承和发扬周恩来、乔冠华等老一辈革命家的精神?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分享你的看法。

0 阅读:123

惜筠评文化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