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缘社会:当孤独吞噬生命

说说大周 2024-09-04 21:13:30

最近,一则来自日本的新闻震惊了世界:日本警察厅8月28日公布的初步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日本有37227名独居者死于家中,其中65岁以上老人28330人,占比约76%。

他们没有配偶,没有子女,与亲戚同事也鲜有往来。一旦发生意外,只能在空荡的房间里默默等待死亡的降临。最终,刺鼻的气味才暴露了他们的悲剧,而彼时,人们看到的只有冰冷的尸体和一片狼藉的现场。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些本该充满温暖的生命,最终走向如此凄凉的结局?

答案并不复杂,却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

首先,老龄化和“超单身时代”的双重夹击,将许多日本人推向了孤独的深渊。

日本是一个老龄化程度极高的国家,65岁以上人口比例接近三分之一。出租车司机、餐厅服务员、工厂流水线上的工人……随处可见白发苍苍的身影。

更令人担忧的是,受单身主义盛行影响,日本近一半人口处于单身状态。许多老人终身未婚,没有子女,退休后只能独自生活在空旷的房子里,形单影只。

日本媒体曾采访过一些终身未婚的老人,询问他们对这种生活方式的感受。

“50岁以前,生活的确自由自在。”一位老人说道,“不用和妻子争吵,不用为抚养孩子操心,所有时间和金钱都属于自己,可以尽情享受漫画、游戏,偶尔还能出国旅行,生活十分惬意。”

然而,这种“惬意”却如同一杯加了蜜糖的毒酒,在甜蜜的表象下,隐藏着苦涩的现实。

“60岁以后,身体明显不如以前,有时候感冒发烧,身边连个嘘寒问暖的人都没有。父母早已离去,亲戚朋友也几乎没有联系,那种孤独感,真的难以忍受。”另一位老人感叹道。

这些老人的经历,恰好印证了人们对不婚群体的普遍看法:年轻时潇洒自在,但随着年龄增长,这种体验会逐渐递减,直至晚年,化作无尽的孤独和悔恨。

然而,将一切归咎于不婚和单身主义,显然有失偏颇。日本“孤独死”现象频发,还有另一个重要原因——根植于其社会肌理的冷漠。

去过日本的人都会发现,日本人虽然表面热情周到,骨子里却透着一股难以言喻的冷漠。

比如,你去餐厅吃饭,老板会热情地招待你,点头哈腰、鞠躬问好,让你感受到宾至如归的体验。然而实质上,这种热情只是一种面具,是日本人约定俗成的遵守社会规则的自觉性的伪装而已。

在日的华人曾举过这样的例子:刚去日本时,在工作中和一位同事相处良好,自觉已经成为了朋友。但下班后,你发消息约他出去玩,他却置之不理,甚至认为你在打扰他的生活。因为在他看来,你们只是维持表面关系的同事,私下不应该有任何交集。

更令人难以理解的是,日本人对亲情的淡漠。与中国人重视亲情不同,许多日本人即使与父母长期断联,也毫不在意。至于兄弟姐妹、叔伯姑舅等亲戚,更是可有可无的存在。除了重大节日和葬礼,他们几乎不会见面。

究其原因,城市化和工业化带来的家族关系解体,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推手。

城市化让原本生活在一起的亲戚各奔东西,减少了彼此的往来和交集。就像如今的中国,老一辈人生活在农村,一起种地、盖房子,关系十分亲密。而我们这一代,进城之后,一年也见不到几次亲戚,关系自然日渐疏远。

日本的情况也是如此。对许多日本人而言,亲戚只不过是有血缘关系的陌生人。从小到大,他们与亲戚见面的次数屈指可数,这种关系,又如何能够维系?

工业化也加剧了亲情关系的淡漠。你是否发现,现在国内的年轻人,亲戚观念也越来越淡薄?人们总是批评年轻人冷血、没有亲情观念,却很少有人思考,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是什么?

说到底,人都是自私的动物,这是人性使然。在农业文明时代,人们需要依靠亲戚帮助抢水源、收割庄稼,甚至与其他村落争夺地盘。亲戚是他们坚实的后盾,因此,那时的亲情关系相对稳固。

然而,工业化时代的到来,改变了这一切。人们可以进入工厂工作,自食其力,不再依赖亲戚的帮助。既然如此,为何还要花费时间和精力去维持这种“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关系呢?

因此,亲情观念淡薄的根源,在于双方缺乏联系的纽带,只是基于血缘强行捆绑在一起,自然越看越虚假。

由此可见,如果说中国社会正在经历这种转变,那么,比我们早发展几十年的日本,情况只会更加严重。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日本会出现大量没有配偶、没有子女、没有亲戚朋友、没有家乡可回、与同事也不联系的“无缘群体”。

当这样的人越来越多,孤独死现象自然会更加普遍,最终引起政府的重视。今年4月,日本推出了《孤独和孤立对策推进法》,旨在缓解日益严重的孤独问题。

然而,仅靠政策引导,真的能解决问题吗?我个人持怀疑态度。

日本的今天也许就是我们的明天。你看着本文是在叙事日本,但实际上描写的就是不远处的中国。

这种社会结构的崩塌,需要的是重建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让整个社会不再充斥着孤独的个体。

如何才能实现这个目标?这或许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需要我们每个人认真思考,并为之努力。

0 阅读:1

说说大周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