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2024年以来,创新药产业持续释放积极信号。今年本土创新药出海交易额已超200亿美元,最近医保续约和谈判也有望促进国内创新药长期放量。
市场预期转好之下,生物医药板块在新一轮牛市中进入了估值修复的阶段。HSHKBIO(恒生香港上市生物科技指数)近三个月以来累计上涨近31%。
在此背景下,港股迎来了“合成生物第一股”——北京华昊中天生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昊中天”)。
10月31日,华昊中天正式于港交所挂牌上市,发行价为每股16港元,全球发售净筹约1.96亿港元,当日开盘价21.5港元,涨幅34.38%。截至收盘,华昊中天股价为20.80港元,涨幅30%,公司总市值达75.83亿港元。
01
进入管线收获期
商业化前景值得期待
据悉,华昊中天成立于2002年,是一家合成生物学技术驱动的生物医药公司,致力于开发肿瘤创新药。作为华昊中天的核心产品,优替德隆注射液于2021年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用于治疗复发或转移性晚期乳腺癌,并于2023年3月被纳入2022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产品获得了约509家医院的准入资格。
优替德隆注射液达成了生物科技领域的多项突破——包括是全球唯一由合成生物学技术开发并获批上市的化疗药物,也是过去十几年来全球唯一获批准的具有新型分子结构的微管抑制剂类药物,打破了中国近二十年来缺乏自主研发的国产一类化疗创新药的局面。
依托于华昊中天的合成生物技术,优替德隆与紫杉类药物的作用机制相似,但具有不同的微管蛋白结合位点和化学结构。与传统的紫杉类药物相比,优替德隆在疗效、安全性、抗耐药性、广谱性、透血脑屏障方面有着更显著的优势。
作为华昊中天的大单品,优替德隆注射液已进入上市收获期,带来了公司业绩的增长。招股书显示,2022年和2023年,公司的收入分别为3,282.0万元和6,663.5万元,增长幅度超100%;毛利分别为2,388.0万元和4,682.5万元,增长幅度亦接近100%。
但作为核心产品上市3年,优替德隆目前并未帮助公司摆脱亏损。2024年前5个月营收为2856万元,上年同期营收为2705万元;毛利为2430万元,上年同期为1834万元;2024年前5个月经营亏损为5743万元,上年同期的经营亏损为8340万元;期内亏损为5745万元,上年同期的期内亏损为8343万元。
究其原因,与医保价格谈判紧密相关。据了解,公司的核心产品优替德隆注射液于2021年获批上市时,销售均价为2388.71元/瓶,2022年被纳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2023年3月1日谈判价格正式生效,该产品价格下降超过60%。
得益于医保放量,该产品销量相应有所增长。根据招股书披露,2021-2023年及2024年1-5月,优替德隆注射液的销量分别为29750瓶、18483瓶、90021瓶、38577瓶。可以看到,优替德隆注射液的销售峰值尚未到来,未来优替德隆注射液的商业化潜力有望进一步显现。
02
合成生物学的价值兑现
仍处于瓶颈期
自“新质生产力”被提出后,合成生物学的热度就一直没下来过。
今年上半年,国家发改委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提出生物制造产业是生物经济重点发展的方向。但目前来看,合成生物学的价值兑现仍处于瓶颈期。
前不久,平台型公司、全球合成生物学的龙头公司Ginkgo遭到退市警告,2024年第一季度Ginkgo总收入为3800万美元,同比下降53%,尽管其运营亏损也有所改善,但投资人对其业绩以及Ginkgo作为合成生物学平台的商业模式感到不满和质疑。
Ginkgo不是第一次遇到麻烦,从股价巅峰到如今跌去超90%市值,其合成生物学平台的商业模式经常受到质疑。Ginkgo集设计、构建、测试、优化于一体,然后向下游客户提供菌株工程服务,并分享产品销售收入或专利授权费用。
曾经做空Ginkgo的机构认为这家合成生物学龙头缺乏独特技术,一些观点认为Ginkgo更像一家CRO,而合成生物学公司的关键在于生产“爆品”。
但市场对于走产品逻辑的公司也同样没有容忍度。走产品路线的合成生物学公司Amyris用法尼烯生产出了一种维生素E的原料,其角鲨烯产量也一度占到了全球市场的三分之一,但其之后的产能受限问题与激进扩张策略,将这家公司带向了破产重组。
易凯资本董事总经理、合成生物团队负责人廖洁莹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从2022年到2024年3月31日,中国生物制造行业一共有7起IPO事件,包括北交所的合成生物学第一股锦波生物。大家还是希望通过合成生物这个概念或者生物产业这个概念上市,因为它本身是平台型的概念,并不是属于某一个细分行业,所以板块选择灵活度比较高,上市路径更加通畅。”
不过国内合成生物学产学研的进程明显加快,例如以天工所和深圳院为代表的两大国家创新中心,一个是合成生物学基础创新中心,一个是合成生物学产业创新中心,在上游底层核心技术和中游发通用技术平台帮助行业发力。生产端来看,传承国内的制造业优势,则已经在京津冀、山西、山东、河南、珠三角地区和长三角地区已经形成了多个产业集群,各个地方以联动的模式发展生物制造产业。
此外还有巨头的加入,例如像万华等大型石油公司、传统化工公司出于转型,斥巨资投入生物制造上下游产业链的企业。还有像茅台也成立了专门的生物科技基金,投资了氨基酸产品代表性公司泰和伟业、单细胞分析和分选创业公司星赛生物、营养健康合成生物学公司虹摹生物等。
但合成生物学还有一道门槛是监管审批。现有的法规可能跟不上合成生物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导致监管滞后和法律风险,一方面可能带来安全问题,另一方面影响合成生物学产品参与市场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