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群共读的•第23本
9月份,象群共读会的书目是科幻小说《索拉里斯星》。
(* 图片来自豆瓣)
这是一本波兰作家莱姆创作于1959-1960年之间的作品。在小说里,索拉里斯星是一个当时人们发现的一个有“生命”的星球,而且这星球上还就只有这一个生命——一个看起来庞大无比的、时刻蠕动的,像是海洋一样的胶质状物体。
一批又一批科学家投身于对索拉里斯星的研究,做各种实验、勘探。关于星球的研究史都积攒成了一厚本一厚本的出版物。但是,对于这个海洋物体到底是什么,始终没有答案。
故事的主人公叫凯尔文,小说从他被派往索拉里斯星开始说起。他一降落在星球上的空间站,不可思议的种种情节便随之展开,比如遇见自己死而复生的妻子哈丽。
共读会上,我们一行六人,在木兰山茶园的树下,在熟悉无比的地球环境里,想像着陌生,甚而无法理解的另一个星球。我们聊主人公的选择,他的转变;聊故事的细节,我们的疑问;聊科幻题材,它的意义所在。
(* 共读会的摆拍照~)
然而,无论我们的思绪飘到了多远的太空,我们总是会回身看到自己生活的影子。
当聊到索拉里斯星学家们那一大摞一大摞的研究之下,是毫无进展的成果时,象群圈友July问道,那他们的动力是什么呢。
面对一个可能永远找不到答案的研究,永远无法完成的事情,付出的所有努力可能都是毫无意义的情况面前,是什么驱动着他们,驱动着我们,继续走下去的呢?
“加缪”、“西西弗斯”,这些词在谈话间跳了出来。刚加入我们的新圈友树树说,她想起一部纪录片《蔬菜改变中国》,一些人就是愿意甘当先驱,哪怕不知道结果如何,他们也很享受这个追求的过程。过程,重于结果。
July聊起自己刚上小学的女儿。上学前,July没有给孩子报兴趣班,她带着孩子自然里玩,山野里混,她觉得这是给孩子最好的陪伴。上学后,老师给July看同班同学写下的端端正正的字,再看女儿还是蚯蚓爬的画,看着女儿受挫模样,July内心对最好教育的坚守,动摇了。女儿说,我们为什么要学写简体字呢,象形字多有意思,我们小朋友还可以自己创造字呀。
我们惊叹于小朋友敢于想象的胆量。在我们眼里,这些发着光的想法,在学校老师看来,只是应该被纠正的作业。
圈友Amy的儿子已经上四年级,小朋友全部正确的数学作业,却因为字迹不端正而被扣了分。我们愤慨于数学老师的越徂代庖,写字关你数学作业毛事…
愤慨之余,我们也忍不住自问,当整个教育大环境就是这样中规中矩,一入学就得加入无理性的内卷时,我们内心所认为的,那些对孩子最好的陪伴和坚守,是否还能坚持呢…源于内心的声音,是否可以抵抗住现实环境里的那些扑面而来呢…
小说里,一批批学者被淹没于浩瀚的索拉里斯学中,有些甚至付出了生命。直到结尾,这些研究也都还只是一个个假说。人类穷尽了力气,没有占到一点主动权,甚至还被大海偷窥,被逼着去直面内心最难堪和最难启齿的部分。
(* 树树的读书笔记)
如果提前知道,这一切都毫无意义,他们还会如此赴汤蹈火么?如果一个人始终无法抵抗过现实环境,那我们还有必要去坚守和相信吗?
什么是信仰,July发问。问题抛出的时候,大家静默了片刻。圈友树树说,那是一种来自生命的召唤。圈友姗说,她有着对爱的信仰。我喜欢这句话,那就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July说,这需要勇气。
一个人去赴汤蹈火实现自己的选择,相对容易,但有孩子的时候,我们没办法完完全全一个人。我们没办法代替孩子勇敢。
小说最后,凯尔文驾驶飞船飞到了大海的物质体中,没有对抗,没有意外,一切平静。
我们刚开始读的时候,或多或少会感觉到大海对人类的威胁感。圈友小虫说,也许这里没有善,也没有恶。大海只是做着它的条件反射,做着它对人类的反应,它没有意图,我们看到的只是人类自身的意图。人和大海,就像人和自然。
树树说,最后,凯尔文和大海相处的平静,像是一种和解。和过往生命历程的和解,和索拉里斯星无意义存在的和解。
我们很多困惑,都没有在书中找到答案,读到最后,像被陡然撂在了一片迷茫里。书里书外,都没有答案。我们只能在彼此身上寻找互相启发的线索,迷茫的叠加和消散,都能带来共读的慰藉。
拥抱书里的迷茫,拥抱现实里的暂时崩溃,July说,也许需要一个现实和信仰之间的缓冲地带,就像我们共读的这个上午。
Amy问,阅读虚构的科幻世界,它的意义是什么?有人说,它脱离现实的情节,能让想象力放松出爽感;有人说,它里面有值得探讨的哲思,让人思考起来欲罢不能。
姗说,好的科幻小说,哪怕里面的技术描写已经过时,它本身所承载的思想能让它成为不会过时的经典。
一些圈友还是第一次看这类科幻小说。一个人读起来没有动力的事情,就让共读来驱动吧~在有无意义之间,创造我们自己的缓冲地带。
(* 共读会上的草书)
下个月10月份,象群将进入第三年的共读书单。共读的书目是:黄晓丹的《诗人十四个》
- 象群共读圈 -
由小姐姐们组成的共读圈
每月共读一本书
做最适合我们自己的读书会
撰文/ 王大安
世界本质探究者 / 生活学徒
·以文会友 寻遇同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