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春桥当上总政主任沾沾自喜,王洪文浇冷水:哪场战斗是你指挥的

纵横话史 2024-03-14 01:59:01

1975年1月,张春桥被任命为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一时间达到人生巅峰,江青和姚文元十分高兴。

因为一直以来,四人帮苦于没有机会拉拢部队,如果张春桥担任总政主任,这无疑会大大增加四人帮的实力。

张春桥也因此沾沾自喜,但是四人帮中最年轻的王洪文却浇了一盆冷水,连问张春桥三个问题。

“哪支部队是你带出来的?”

“哪场战斗是你指挥的?”

“哪块根据地是你创建的?”

这一问,张春桥不知如何回答了,王洪文于是又说:“你这个总政主任,只不过是橡皮图章罢了。”

这句话算是戳中了张春桥的心坎上了,其实张春桥当这个总政主任,很多人压根就不服。

张春桥在担任南京军区政委的时候,与许世友搭档,许世友就非常看不起张春桥,甚至还编顺口溜编排张春桥:“戴眼镜,夹皮包;会总结,会提高;论思想,一团糟;打起仗来往后跑。”

说到底,张春桥就是一个靠笔杆子起家的人,而且历史也不是很光彩。

张春桥的父亲是国民党官员,在读书期间,加入了国民党复兴社的外围组织,结果却没搞出什么名堂。

中学毕业后,张春桥想要进入文坛,因此来到上海学习写作。

张春桥当然没有什么文学梦,而是单纯的想出名,但是作家想要出名,没有长年累月的积累是很难的,于是张春桥就想走捷径,专门去批评郭沫若、老舍这样的文坛巨匠,以试图吸引别人的注意。

想想一个年轻人,连个正儿八经的作品都没有,却想着批评文坛巨匠,简直是贻笑大方。

然而张春桥确实依靠这个手段出了名,这倒有点出人意外。

起因是,1935年,萧军从东北沦陷区回来后,写了一篇《八月的乡村》来介绍沦陷区的情况,在文坛引起巨大的轰动。

就连鲁迅都亲自出面给该书作序,称赞此书“严肃、紧张”。

同样是年轻人,萧军已经获得文坛大佬的认可,而张春桥却无人问津,这让他十分眼红。

于是他便用笔名批评萧军的《八月的乡村》不够真实,并且认为萧军不该从东北回来,而是应该留在东北,继续丰富这部作品。

鲁迅看到后,当即撰文讽刺张春桥,有人坐在上海租界的咖啡厅里,却指责萧军从沦陷区回来。

连续的批评后,让张春桥十分狼狈,只不过,鲁迅不久后因病去世,这才让张春桥喘过气来,张春桥还参加了鲁迅的治丧活动,便撰文称:“先生不过是换了个地方休息。”

在惺惺相惜的背后,有人说张春桥私下对鲁迅去世并不伤感,反而有几分解脱。

全面抗战爆发后,张春桥以进步青年的身份来到延安,并被分配到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担任《晋察冀日记》的副主编,

新中国成立后,张春桥担任《解放日报》社长,在老领导柯庆施担任上海市委书记后,张春桥也进入政坛,担任上海市委宣传部部长。

本来,以张春桥的资历,能够当上这个职务,都是祖坟冒青烟了,可是文革爆发后,张春桥联合姚文元、王洪文发动“一月革命”,掀起夺权风。

张春桥随后出任上海市委第一书记,兼上海革委会主任,此后更是一飞冲天,担任国务院副总理,政治局常委。

然而这种火箭式的升迁,并没有让张春桥有过多的历练,再加上张春桥性格孤僻,不善于跟人沟通,到处树敌,在庐山会议时,张春桥几乎和部队的老干部形成水火不容之势。

尽管张春桥在1975年1月当上了总政主任,似乎大大增加了四人帮篡党夺权的砝码,但是明眼人都知道,张春桥这个职务不过是摆设。

王洪文虽然没什么问题,但是却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懂得部队中最看重两样东西,一样是资历,一样是战功。

张春桥是笔杆子出身,空降曾总政主任,自然无法服众。

张春桥其实也明白自己的处境,他曾对自己的女儿张维维说:“你看,我这个保险柜里,都是空的。什么文件来了,我看过,该我画圈的,我画圈,就拿走,我这里什么都不留的。”

在毛主席去世后,张春桥整天疑神疑鬼,对身边的工作人员都不放心,只要喝的水离开视线一会儿就立刻倒掉,重新换一杯,就是害怕有人给他下毒。

然而历史对张春桥和四人帮的审判虽然迟到,但却没有缺席,不久他们就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18 阅读:11761

纵横话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