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礼秦淮”年带动销售超3亿元、“金陵味稻”年产值达6.5亿元!改革铺展南京乡村振兴之路

扬眼 2024-09-10 19:35:56

八卦洲的芦蒿、永宁的青虾还有南京市优良食味稻米产业区域公用品牌“金陵味稻”……近年来南京地产农产品品牌知名度越来越高,而这背后是农村改革赋能乡村振兴的美好图景。9月10日上午,南京市人民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农业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了2024年南京市农村改革相关情况及下一步工作举措。

南京市农业农村局党委书记、局长张屹介绍,一直以来,南京全市上下牢牢把握“三农”工作重中之重战略地位,坚决扛起“在推进农业现代化上走在前”的省会担当,坚持以深化改革赋能“三农”高质量发展、以科技创新育强农业新质生产力,都市现代农业强市建设迈开新步伐,乡村特色产业“接二连三”加快融合;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展现新形象,美丽乡村建成率全省领先;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取得新成效,南京连续四年位居省乡村振兴实绩考核综合排名第一等次。

新理念打造特色产业全产业链

南京市按照“全产业链打造、打造全产业链”发展思路,大力推进强链、延链、补链行动,优质稻米、多功能油菜、绿色蔬菜、现代茶、都市花卉、精品蟹虾、特色鱼、南京鸭等特色产业全产业链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初步实现了增产量向增质效转变,推行农业绿色化标准化生产,加大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支持力度,累计培育“两品一标”农产品589个,数量领跑全省,1.2万个主体纳入农产品质量入网追溯平台,绿色优质农产品占比达73.5%,优良食味稻米占比达65%。

初步实现了重一产向重三产融合转变,深入挖掘农业多重功能,加快发展精深加工、冷链鲜食、休闲农旅等融合业态,聚焦“吃住行游购娱”,打造“莱斯乡村”一站式平台,上线各类产品2100余款,带动周边农民、主体增加营业额超5000万元。

初步实现了“种得好”向“卖得好”转变,构建以“食礼秦淮”“金陵味稻”等区域公用品牌为引领的绿色优质农产品营销服务体系,“食礼秦淮”授权主体达240家,年带动销售超3亿元;“金陵味稻”发展生产基地20万亩,年卖米产值达6.5亿元。

新技术让农业生产提质增效

南京充分发挥全市34家涉农高校院所和国家农高区、国家农创中心等“国字号”平台载体集聚优势,推动前沿科技成果在南京首试首用,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74%。

注重“四新”集成示范,以机械化、智能化、数字化为引领,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四新”成果115项,全市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7%,以芦蒿为代表的特色农产品实现全机械化种植和全周年生产。

注重“四良”整合推广,以全市82个稻麦油绿色高产高效示范方建设为重点,推动良田、良种、良机、良法整合提效,今年来有效应对小麦赤霉病偏重发生(近十年)风险,夏粮实现面积、单产、总产三增长,小麦实收测产最高638公斤/亩、油菜实收测产最高311公斤/亩,再创历史新高。注重优化服务支持,创设“科金兴农服务日”平台,引导各类经营主体与科技创新成果高效链接,先后举办40余场专题活动,帮助解决困难问题超500个。

全面推行“一村一名责任农技员”制度,组建“农技耘”线上专家服务队伍,“全天候、保姆式”农技服务更为精准便捷。

新机制引导城乡各类资源要素参与乡村振兴

南京始终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系统推进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等试验试点任务,引导城乡各类资源要素参与乡村振兴。

优化农业发展支持机制,南京依托“金陵”系列惠农金融产品,集成运用贷款贴息、保费补助等政策,累计授信超692亿元、累计发放贷款超240亿元,农业经营主体综合融资成本保持在2%以下(全省最低)。协同推进涉农重大项目建设,今年已开工建设农业农村重大项目232个,完成投资91.7亿元。构建新型经营主体培育机制。

开展主体提振行动,引导头部型、领军型主体加强技术创新、扩大生产规模、拓展经营模式、促进产能升级并强化联农带农服务,累计培育年销售额超50万元的家庭农场2065家,超千万的农民专业合作社41家,超亿元的农业龙头企业75家(超百亿3家);完善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制度。高质量推进全国农村产权流转交易规范化建设整市试点,扎实开展农村集体“三资”监管突出问题集中专项整治,深入实施闲置集体资产盘活行动,多元发展物业租赁、飞地经济等集体经营形态,累计盘活46个项目,增加集体收入1400多万元,全市年集体经营性收入200万元以上的村占比达80%。

张屹表示,下一步,南京市农业部门将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省委、市委有关部署要求,深化城乡融合发展、纵深推进农村改革,加快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高水平建设都市现代农业强市,努力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上走在前、做示范,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南京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校对 李海慧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