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灭六国之战——秦朝的建立:为什么是秦国

寒蝉悠韵 2024-03-29 21:34:37

秦灭六国之战,是中国战国时代实现大一统的关键战役。秦的统一六国,终结了自周朝以来长达500多年的诸侯割据和战乱,开创了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君主专制王朝--秦朝。那么,秦国是如何灭掉六国的?

远离中原的西边政权秦国之所以能够最终统一天下,很大程度归功于商鞅彻底的变法的彻底而奠定的基础和数代君主的励精图治。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命商鞅为左庶长,开始实行变革。变法的主要内容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令民为什伍",实行严格的连坐责任制;二是重农抑商,大力发展农业生产;三是奖励军功授爵,打破旧有贵族世袭制度;四是"燔诗书而明法令",确立法家思想的指导地位。

十年后的公元前350年,商鞅又进行第二次变法,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度量衡单位,废除分封制,行县制,并"为田开阡陌封疆",彻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度。通过一系列彻底的改革,秦国逐步走上国力强盛之路,为日后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基础。

战国时代,虽然诸子百家争鸣,法家、墨家、儒家、道家、兵家各执一词,但共同的思想主流是追求国家富强。秦国很好地吸收了当时先进思想的精华,利用"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的有利条件,通过彻底的社会改革,建立起高度中央集权的国家制度,使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空前壮大,经济实力日益增强,军队装备先进,战斗力超群。

到秦王政时期,诸侯国中,韩、燕从未真正称霸,魏、楚、齐、赵等国也先后在重大战役中节节败退,国力日衰。相比之下,尽管秦国在一些战役中曾遭挫折,但总体上是越战越勇,战力节节攀升。正如秦国谋臣李斯所言:"秦国已具备统一天下的条件,六国实际上已降到秦之郡县的地位。所谓”奋六世之余烈“,经过后继几代君主的励精图治,秦国国力日渐壮大,秦王政时期秦国凭借高度统一的中央集权体制,先进的生产力水平和强大的军事实力,反而具备了一统天下的有利条件。秦王征服天下的野心已经蓄势待发,铲除了权力核心吕不韦和嫪毐集团后,秦王政独攥大权,亲自遥御战争决策。在谗佞小人李斯、尉缭等挑唆下,他制定了"灭六国,取天下,一统华夏"的帝国扩张大计。

为实现这个雄心勃勃的目标,秦王政策动了一场阴谋诡计和铁血无情并存的战略:"远结交近进攻,分而击破有力敌手"。首先是巴结原本实力较弱的燕齐两国,拉拢他们暂时臣服;同时对魏楚两国暗中施加压力,防止它们干涉;最终将全部兵力集中消灭当时最为强大的韩赵两国。

灭赵之役在前236年燃起了战火的第一把火种。趁赵国偏师攻打燕国之际,秦王政亲自统兵,指挥秦师从两个方向猛攻赵军,攻陷了包括阏与、撩阳、邺城、安阳等9座赵国重镇,给赵国的国力直接造成了毁灭性打击。

不过赵国一时未能被完全击溃,秦王政担心赵国在秦军进攻韩国时作殊死一搏,于是在前234年再次发动致命进攻。秦军这一次占领了赵国的平阳、武城等地,更是骁勇善战的大军杀伤力十足,斩杀赵军高达10万人,赵将扈辄也阵亡沙场。经过连年攻伐,赵国彻底丧失了进攻能力,只能退守邯都自保性命,秦军这才移师集中全力剿灭韩国。

然而,秦军对韩国的初次进攻在前232年遭到了挫折。当年秦军进犯番吾之地,却被韩国名将李牧的兵马挫了锐气。一年之后的前231年,赵国更是遭遇天灾地震的重创。接着在前230年,赵国又陷入了严重的饥荒危机之中。

看到两大强敌接连遭遇天灾和人祸,秦王政似乎暗自窥见了它们日渐衰落的征兆,心中更是油然而生一股扫平赵韩,统一天下的豪情壮志。

灭韩: 前230年

经过多年的谨慎布局和精心筹谋,执掌强盛秦国的将士们终于拉开了灭六国、统一天下的战争序幕,首当其冲的目标,便是当时国力最为孱弱的韩国。韩国处于中原地带,虽在早期仗着著名兵器弩马临万夫而不惧,并任用申不害实行变法图强,甚至一度强盛到能够灭掉老牌诸侯国郑国。然而,韩国疆域狭小,国力终究无法持续发展壮大,屡遭其他诸侯国的欺侮凌辱。在战国时代的终局,衰弱的韩国沦为了秦国和齐鲁诸侯国争夺霸权的缓冲地带,时日无多。

前262年,秦国大军压境韩国上党郡,执政的两任太守宁愿臣服于赵国,也不肯被秦人占领统治,这一举动直接引发了决定天下归属的长平之战。两场决定战国版图的重大战役,都由韩国身陷列强围攻的困境而起,最终在前230年,韩国战力日渥,连连失利,遂成为山东诸侯国中第一个被秦军所灭的国家。前234年,韩王安执政第五年,秦王政毫不客气地发动了全面进攻。临危不惧的韩王安派遣文臣韩非前往秦国求和,秦国表面上留下了韩非,实则不久便将其残忍杀害,宣告和谈破裂。

四年后的前230年,秦国大将军内史腾再次率领精锐大军攻向韩国。这一次,韩王安九年的统治岌岌可危,秦军攻势凶猛,很快就攻陷了韩国的重镇,生擒了韩王安。就这样,昔日强盛的韩国很快土崩瓦解,沦为秦国的一个郡国——颍川郡,韩王安也就此成了阶下囚,战国七雄的格局被打破。这场攻伐韩国的决战,标志着秦国在吞并诸侯王国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韩国的覆灭,无疑给其他国家当头棍喝,随之而来的震慑力是无形中加剧了秦国吞并他们的决心和掌控力,秦王政利剑已出,回头无可能,灭六国的宏图正朝着最终的目标滚滚而来。

灭赵: 前236年-前228,-前222年(前222年俘虏代王嘉)

赵国作为战国后期最有实力与秦国一争天下的诸侯国家,本来机会难能可贵。但赵国虽然后起,却身处诸侯的重重包围,再加上内部权力争斗和昏庸统治,终难逃被秦国蚕食的命运,和秦国的多次交锋后于前260年秦赵长平之战惨败,元气大伤。从前236年开始,秦国对赵国开展一系列进攻战役后,在前228年取得最终胜利的战役。

前236年,秦王政趁赵国出兵燕国之际,派出王翦、桓龀等大将军,分两路大军进攻赵国,攻陷了阏与、撩阳、邺城、安阳等9座城池,重创赵国国力。前234年,秦王担心赵国在秦灭韩后出手相助,再次发动进攻,占领平阳、武城,斩杀赵军十万,更杀了赵将扈辄,赵国陷入节节败退。

虽然前233年桓龀在肥之战中战死,次年番吾之战也告失利,但赵国经数年兵燹已几乎全无还手之力。秦国乘势南渡黄河,攻克韩国,生擒韩王安。前231年,赵国更遭地震重创;再过一年,大饥荒肆虐赵地。

前229年,秦王政一鼓作气,兵分三路同时包围赵都邯郸。北路由李信出击,中路王翦、桓龀等人对峙李牧、司马尚,南路则由杨端和直扑邯郸。赵军节节败退,李牧更在内乱中被迫自尽,赵军阵脚大乱。

次年王翦、羌瘣突破赵军防线,攻陷邯郸,生擒赵王。赵国就此彻底覆灭,公子嘉逃往代国,自立为代王,但燕太子丹率燕赵联军在易水遭秦师重创,代国和燕国随后也相继被灭。至此,秦国攻伐赵国长达十年的战争终于画上了句号。

灭魏: 前225年

摧垮赵国大军后,秦国铁蹄腾空,亟不可待地把锋芒指向下一个目标。在攻下赵国主力后,王翦将军屯兵中山国旧址,伺机向东出击燕国。秦军蓄势待发,沿易水岸扎营布阵,军容壮盛。实则,秦国对燕国和魏国的进攻几乎是同步展开的,只不过负责进逼魏国的是王贲将军,接下来的就是第三个被秦所灭的国家——魏国。

魏国的覆灭着实有些冤枉,自三家分晋之后,魏文侯任用一班贤能之臣,其中李悝推行"尽地力之教"的变法,巩固了国家经济基础,国力迅速强盛起来。而且,魏国连年进攻秦国,夺取河西走廊,曾一度迫使秦军远遁洛水以西,并在夺回的土地上设立西河郡。公元前408年,魏军还借道于赵国,消灭了中山国。406年前后,魏赵韩三国更是联手救援田单,进攻齐国,攻破齐长城,生擒了齐康公。400年和391年间,三晋联军又数次痛击楚国,攻城掠地,魏国国力臻于顶峰。

然而,好景不长,到了第三代魏惠王时期,魏国在向东扩张的过程中反遭齐国重创,连吞两次大败。330年前后,经过变法后国力强盛的秦国重夺河西,魏国的安邑腹心地带尽失。为求自保,魏惠王不得不迁都大梁。从此之后,屡遭秦军凌辱侵扰,国力渐衰。虽然魏国自强不息,但已难敌秦国铁蹄,终成被灭的第三国。

前225年,秦国将领王贲领60万大军出关中,攻占了楚国北部的十几座城,保障了攻魏秦军侧翼安全后,旋即回军北上突袭并围困住魏都大梁。大梁居于睢水、颍水、鸿沟的交汇之地,护城河十分辽阔,五座城门皆备吊桥,地形易守难攻。魏军依托大梁的城防工事死守,秦军强攻毫无奏效,王贲引黄河、鸿沟(汴渠)水灌入城内。3个月后,大梁城被水浸坏,城墙崩塌,居民死亡数十万人,魏王假投降,魏国灭亡、魏王被处决。秦在魏国地区设砀郡,又建置泗水郡。

秦国先后灭韩、赵和重创燕国以后,地处中原的魏国孤立无助,秦国为夺取中原霸主地位,遂对魏国发动了决定性的进攻。公元前225年,秦将王贲统帅60万秦军自关中出发,先是沿黄河下游南下,攻占了楚国北部十几座城池,切断了魏楚之间的联系,确保了秦军进攻魏国时的侧翼安全。

夺取楚北区域后,秦军迅速北上,对魏都大梁城实施围困之势。大梁城位于河南省开封市西北,坐落在睢水、颍水、鸿沟三水交汇之地,具有极为有利的战略要塞地理位置。城池内设有五座城门,各门外均悬吊着可升降的木制吊桥,内城外城层层环绕,加之城墙坚固,护城河宽阔,无疑是一座难攻不陷的坚城。

面对大梁城的顽强抵抗,秦军的常规攻城战术收效甚微,王贲遂命人打开黄河上游的河道,引洪水涌入大梁城内。同时,他又令工兵在鸿沟(今汴渠)河道上开辟了缺口,使河水蓄满城内。在三个月的围困下,大梁城内高地尽被水没,大片区域渐趋汪洋,城墙根基遭到冲刷,终于在水压之下崩塌陷落。这场"水攻"造成大梁城内居民数十万人罹难,整个魏国也在这一浩劫中土崩瓦解。大梁城池的陷落,标志着曾经强盛的魏国就此灭亡,其国土被秦国彻底吞并——秦国在魏国故土分别设立了砀郡和泗水郡两郡,将其纳入版图,进一步扩大了在中原的统治范围。

灭楚: 前225-前223年

秦灭楚之战是秦国一统天下进程中的关键战役,但同时也体现了秦国决策层在兵力部署上的分歧。秦王政二十三年(前224年),秦王政召集群臣商议伐楚大计。王翦认为"非六十万人不可",而李信则主张"不过二十万人"即可取胜,秦王政偏信李信,遂派其与蒙恬率领二十万秦军南下伐楚,王翦因此辞朝归里。

开战之初,秦军连捷,攻陷平舆、寝丘诸城,大败楚军。李信继而西取鄢郢(楚都),再胜楚军,与蒙恬会师于城父。但此后楚军积兵追袭,三日三夜急行军,大破李信军,秦军陷于危困之中。秦王政亲征频阳,重用王翦,以蒙武副之。王翦手握六十万大军出征,事先向秦王政连番要求赐田宅为子孙业,用意在消除秦王疑虑,坚定其对自己的信任。

王翦坚壁待变,终于在楚军调动之际,大破楚军于蕲南,击杀楚将项燕(项羽祖父)。翌年,秦军再度出征,虏获楚王负刍,遂彻底击溃楚国。前223年,王翦、蒙武等出征越国,破越都会稽,越君归降于秦,秦国于会稽置郡,统一版图进一步扩大。

楚国作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国,其国力之雄厚、疆域之广博,可谓当世无双。早在春秋时期,楚国即开疆拓土,吞并江汉流域诸侯,一度成为南方第一强国。虽于春秋末年被吴国攻陷国都,但很快在秦国协助下重新建邦。进入战国中期,楚国再度崛起,版图达五千里,拥有百万精锐之师,战力驰名天下。然而,这股昔日霸主的强大力量,最终还是在与秦国的决战中土崩瓦解。楚国覆灭的根源,归咎于以下几个关键因素:

1.地缘战略处于劣势,尽管国土辽阔,但楚国地处东南偏远,与中原腹地相去遥远,在与秦军遥相矛盾时,后勤补给和战略协同存在明显弊端,地理位置的制约成为掣肘。

2.国力渐衰,内忧外患交加,战国中后期,楚国连年内战和对外征伐,国力日渐削弱。王室衰微,宗室党争不断内斗,同时又受到日渐强盛的秦国外围重重包围和挤压,前278年,秦将白起攻占楚国鄢郢,楚国元气大伤。

3.军事指挥权分散,战略执行力低下,虽实力雄厚,但由于楚国军权高度分散化,缺乏统一的最高指挥和作战部署,在与秦军这一集中统一力量的对手对阵时,往往效率低下,节节败退。

4.楚国上层缺乏远见卓识,楚国统治阶层固步自封、骄奢淫逸,未能时刻保持战略警惕,直到关键时刻才猛然意识到秦国的威胁,却已失去主动权。楚怀王后期,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在蓝田、丹淅之战中大败于秦国,楚国逐渐走向衰落。

楚国虽然是当时国力最为强盛的诸侯,但由于多重内外因素的制约,加之秦国国力的崛起及其改革创新所致优势,最终在与秦国的决战中爆发力不足,从而走向覆灭的必然命运。

灭燕:公元前227年-公元前222年

秦国攻破赵国大部后,王翦营垒中山国故地,准备对燕国发起下一轮进攻。公元前227年,王翦大军已压境易水岸畔,燕太子丹受燕王喜之命,秘密派遣荆轲携带所谓"献地图"和"秦逃将首级",实则图谋行刺秦王嬴政,意欲扰乱秦朝,冀以解燕国燃眉之急,然谋划无疾而终,阴谋败露,荆轲遭到肢解。

此事彻底激怒秦王,嬴政令王翦与辛胜领大军攻打燕国,初战,尽管燕军联合赵国残余代军反扑,但仍在易水之役彻底溃败。兵锋直逼,次年秦军乘胜突入,一举拔除燕都蓟城。燕王喜与太子丹率燕残军仓皇逃遁东北,秦将李信跋涉追袭,令太子丹狼狈藏匿于衍水之间,幸免于难。

最终,秦军攻势如火熖赫,已逼近辽东。燕王喜胆寒心惊,为图挽救,听从赵王嘉计,命遭咎太子丹斩首以献秦朝,却终为暴戾之举惹怒秦王。数年后,秦将王贲督军大举东征,在辽东地头击溃燕残军主力,尽数拿获燕王喜等王室成员,同时被俘虏的还有赵的代王赵嘉,自此,燕国彻底亡国。随后秦在燕国疆土上分置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四郡。

灭齐:前221年

齐国是秦国灭六国之战的最后一个目标,齐国自西周建立便着力发展工商业务,凭借鱼盐之利使国力日渐昌盛,人口大增。三监之乱后,齐国获得征伐诸侯的权柄,地位骤升为当时东方和中原地区的强国。

进入春秋时期,齐国更是成为首个称霸的诸侯国家,进入战国时期虽曾一度被田氏所代,但在东土和中原仍保有极为强盛的实力。正是这份强大的国力,令秦国对其心存警惕。公元前300年左右数十年间,齐国先后联合诸侯攻楚、伐秦,迫使秦求和,一度延缓了其东征霸业的步伐。

到了齐湣王执政时期,齐国国力达到顶峰。湣王先后破灭宋国,南征楚国,西侵三晋,版图遍及中原,勃兴昌隆。甚至一度怀有吞并两周、自立为天子的雄心壮志。然而好景不长,不久后被燕将乐毅所率五国联军反攻,连下七十余城,齐地只存莒、即墨两地。湣王战败后流亡莒国,最终为楚将淖齿所杀。虽然田单后来重新复国,但齐国已无力与日渐强盛的秦争锋。

而秦国对齐国的统一战略可谓渐进有序、运筹帷幄。早在征战初期,秦朝便瞄准齐国外围重点开展笼络工作,试图从内部化解这一潜在对手。其中,秦国以重金收买齐丞相后胜的做法尤为卓有成效。在后者的唆使下,齐王建一味事秦谨慎,四十余年未曾兴师修武,防备战祚。直至秦国吞并五国,齐王方才惊觉危机,急遽调集边境主力应对秦军进犯。

然而,已为时过晚。前221年,秦王嬴政以使者被拒入齐为由,扬言出师伐齐。秦将王贲随即督率大军绕开齐国西部防线,自北向南逼近临淄都城。齐军措手不及,阵脚大乱,很快不战而溃。无计可施的齐王建只得归降投诚。就此,齐国遗祚尽销,国土被秦并吞,后分置齐郡、琅邪郡于境内以资统治。

这一战役再次印证了秦国统一大计中"先伐后吞"的从容部署,在经过长期的外交策动、内部腐蚀后,秦军终于不费吹灰之力就攻陷了曾经的东方诸侯强国齐国。可以说,齐国在长期的自满麻痹和对秦认知的失判中,已贻误了固国自保的最佳时机,从而最终拱手就擒。

秦朝在一统天下的过程中,不仅征服了诸侯,更重视对新疆土的开发和治理,为了巩固统治,秦朝大规模派遣数十万中原平民南渡,充实边疆戍卫。这些移民不仅带去了中原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生产工艺,也为南方地区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有力推动了当地的发展和开垦。

同时,为了畅通南北物资运输,秦朝着手修缮贯通南北的干道,其中最为重要的便是开凿灵渠。这一工程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连接贯通,极大便利了中原和南方乃至西南地区的经贸往来,成为促进全国经济文化交流融合的重要通道。经过多年征伐,秦朝疆域日益扩展,版图遍及重镇。最终,秦朝统一六国后的疆域范围东起大海,西至临洮,南至北向户,北至河塞阴山,辽东遥控,成为历史上第一个真正实现中央集权的统一王朝。

秦国最终能够一统天下,并非偶然,首先是其地理位置优势,秦国处于关中要冲,控制着东进中原的战略通道,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而且在东晋之前攻下了巴蜀和义渠,解决了背刺的可能,这使得秦国能集中力量对外作战。而其他诸侯国则背靠内陆, 比如赵国虽然经过胡服骑射强盛,但是其周围都是诸国,北方更是有着游牧民族,战线遍布,难以集中兵力,同样的楚国也面临这个问题。

其次是改革创新精神,秦国推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如廷尉置侯制、郡县制等,极大增强了国力和中央集权。同时在军事、农业、商工业等领域多有革新,为战争动员和后勤储备提供了有利条件。而其他诸侯国要么改革不彻底,要么因固步自封而落后。

再者秦国集中统一的最高军事指挥,秦国建立了由君主直接统帅的中央集权军事指挥体系,使军队指挥统一高效。而赵、魏等诸侯国则军权分散,作战效率低下。

还有就是不拘一格善用人才,秦国在吸纳并重用当时群贤,如张仪、商鞅、苏秦等人,使国策决策科学高明。同时注重选拔任用军事人才如王翦、白起等,反观其他诸侯国楚国唯宗室不用,魏国更是把人才输出到了秦国。

决心坚定不移,从战国中期至后期,秦国有识之士如商鞅等人就已树立了统一中原的决心,并为之不遗余力。这种坚韧不拔的决心是其他诸侯所无法企及的,所以在秦孝公后面的几代君主尤其是惠文王和昭襄王两代君主,都为这个目标而努力着,正是几代君主的耕耘,才能最终让秦王政完成这个史无前例的任务。

0 阅读:1

寒蝉悠韵

简介:初来乍到,随便写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