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岐山”就是成都彭州天彭阙(龙门、梁山、壶口、伊阙)

翔子史前推理 2024-02-09 03:53:55

最早被逼上梁山的不是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位好汉,而是周文王的祖父太王周公亶父。

只不过此梁山非彼梁山。周太王带领族人逃避戎狄侵扰从原来的栖息地秦岭区域的豳迁徙到后来周文王姬昌反商的根据地岐周周原,按《太平寰宇记》等文献记载:“周太王从梁山止岐山,一年成邑,两年成都,因之名曰成都”,其间“踰梁山,止于岐下”翻越的梁山,不是山东梁山泊,而是在现今四川盆地北部的龙门山脉。

龙门山脉叫梁山的地方先后有两处,广义的梁山是指的龙门山脉剑门关一带。据《元和志郡县志》记载“剑门,有梁山,亦曰大剑山,有姜维拒钟会故垒。刘仪凤的《剑阁记》:梁山之险,蜀所恃以为外户。如门之辟,如剑之直。故又名剑门山。晋代张载《剑阁铭》:“岩岩梁山,积石峨峨。远属荆衡,近缀岷嶓。南通邛僰,北达褒斜。惟蜀之门,作固作镇”。《水经注疏》里提到的“《山海经》,高梁之山,西接岷峨,东接荆衡”,也是将山海经里的高梁之山界定为龙门山脉的剑门山。

而狭义的梁山就是位于彭州龙门山脉湔江口的组成天彭阙的寿阳山与牛心山。《水经·河水注》:“大禹导河积石,疏决梁山,谓斯处也,即龙门也”。龙门在哪里呢?《水经注》:“昔大禹疏龙门以通水,两山相对,望之若阙,伊水历其间,故谓之伊阙”。

以前我就有过推论,这里的湔江分出的三星堆母亲河雁江鸭子河就是伊水,伊阙就是天彭阙。《魏土地记》也有关于梁山的记载:“梁山北有龙门山,大禹所凿,通孟津河口,广八十步,岩际镌迹,遗功尚存。似禹未治水之先。东西两山合而为一。故《尸子》曰龙门未凿,伊阙未辟,河出于孟门之上也”。以上文字可以推测,大禹未疏通伊阙之前,这里叫梁山,疏通以后形成伊阙,分别形成现在的牛心山与寿阳山,伊阙也被称为天彭阙。

出现上述两种梁山的描述,一是将龙门山脉剑南山一带称为梁山,一是将龙门山脉彭州湔江口的龙门之处称为梁山。无论那个具体位置,都在龙门山脉。而且,更多的信息显示梁山主要是指彭州湔江口的寿阳山与江对岸的牛心山。也就是后来人们提到的天彭阙、龙门、伊阙、孟门、壶口,关口都是指的这同一个地方。

我们再来看看其他文献证据,证明周太王所到的梁山就在龙门山。

《黄鹤》:蜀中丙穴甚多,不独汉中也。嘉州、雅州、梁山、大邑诸县皆有丙穴。这句话说明梁山在蜀中。

《史记》记载:“秦惠王乃以张仪为相,更名少梁曰夏阳”。意思就是秦惠王任张仪为相。同时将一个叫“少梁”的地方更名为“夏阳”。夏阳在哪里呢?《集解》里有一条解释:徐广曰“夏阳在梁山龙门”。《史记索隐》也有解释:夏,山名也,亦曰大夏,是蜀所都。也就会说,大禹的夏都很有可能最初就在三星堆上游40公里的彭州湔江河谷地带天彭阙附近。

《大雅》:“奕奕梁山,维禹甸之”,《毛传》对这句话的解释是:“奕奕,大也。甸,治也。 禹治梁山,除水灾 ”。意思就是大禹治理龙门山湔江口(梁山),除水灾。

关于梁山就是龙门山湔江口的文献很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假如周太王带领族人到的梁山就是彭州湔江口,那么就会带来一系列的相关问题。

第一. 根据“梁山北有龙门山,大禹所凿,通孟津河口”这句话,商周决战事发地孟津应该

在湔江河口这片区域。这个话题我之前已经有视频推论正好吻合:孟门(龙门)之下就是孟津,孟津就是湔江口流出的这九条江的彭州、郫都、广汉区域。

第二. 根据“昔大禹疏龙门以通水,两山相对,望之若阙,伊水历其间,故谓之伊阙”这句话

伊阙应该在湔江口这里。这个话题我以前也有推论,伊洛二水皆在三星堆区域,洛水就是石亭江,伊水就是湔江(雁江,鸭子河)。而湔江口的天彭阙就是伊阙。

第三. 根据《史记》“渡漆沮,逾梁山,止于岐下”这句话,周太王到岐山之前经过了漆水、

沮水,这两条水在哪里呢?这个话题我们稍后回答。

第四. 根据文献记载,周太王带领族人定居的地方后来叫周原,有岐山。关于周原的由来

以及岐山到底在哪里,我们也稍后详聊。

总之,相信我,都能在这一片区域找到答案。

我是翔子史前推理师,下次,接着聊,再见!

0 阅读:2

翔子史前推理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