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非遗之都”美姑探索“文化秘境”发展之旅

影像生活的瞬间 2024-03-16 12:46:01

被誉为“自然秘境、历史秘境、文化秘境”的美姑,以自然风光绮丽、民族文化深厚、民风淳朴而著称。

除了大风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黄茅埂索玛花3A级旅游景区和被《国家地理》杂志誉为“地球边缘”的世界地质奇观龙头山等自然景观以外,这里更有数量众多、历史悠久的非物质文化传承项目,展现着美姑人文沉淀的厚重。

厚重底蕴铸造“非遗之都”金字招牌

千百年来,勤劳勇敢智慧的彝族先民在凉山这片土地上创造出了独具魅力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美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凝结着彝族群众的智慧与精神力量,更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完美阐释。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县,美姑县率先成立全国首家毕摩文化研究中心,大力保护、发展、传承、创新以非遗文化为代表的彝族优秀传统文化,彝族克智、彝族婚俗、凉山彝族尼木措毕祭祀仪式、毕摩音乐、毕摩绘画、彝族建筑营造技艺等6个项目先后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同时,美姑县还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9项、州级22项,是四川省彝族克智传习基地省级传习基地,井叶硕诺剪羊毛习俗(“尼姆·约莎茨”)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体验基地。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毕摩文献入选第三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县内,馆藏民族文物249件,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个,被誉为“彝族文化博物馆”和“彝族非遗圣地”……

2023年7月21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授予美姑县“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示范区”称号,进一步为美姑非物质文化遗产招牌“添金”。

种种荣誉,是美姑在人文发展历程中不断总结、提炼、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实践,也是美姑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全面做好“三篇大文章”,推动文化建设和旅游强县的重要探索。

可以说,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美姑县社会经济发展的优势和“起底”。

持续深化“非遗”保护和传承的美姑实践

2014年11月11日,毕摩音乐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收获这一张珍贵“名片”无疑是可贵可喜的,但在背后更让人关注的,是美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开展的力度与实践。

千百年来,毕摩音乐以诵、唱的方式叙述故事、讲述历史、探究万物起源,借此抒发思想情感,反映历史及现实生活,是一种表达志向和愿望的远古音乐艺术,更是彝族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

毕摩音乐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曲比拉火从13岁开始便随父亲学习各种毕摩知识,唱诵各种毕摩唱腔和诵腔。近三十年来,随着美姑县委、县政府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越发重视,曲比拉火也从儿时“家族传承”的单打独斗,到如今的积极开展传承活动。现在的他,已带徒传技数十人,并多次参加毕摩音乐表演、毕摩文化节和毕摩学术研讨会等活动,让这项非遗文化得到了有益传承。

“从我学习毕摩音乐以来,几十年间,过去‘小众’的民族文化,在今天能够落落大方地‘走’上国家级的舞台,这离不开县委、县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视和支持。”曲比拉火说。

近年来,美姑县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深入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切实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水平,让人民群众共享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成果,不断提升美姑非遗影响力和文化软实力,为美姑建设文化强县旅游强县提供强大精神支撑。

一方面,从“机制”上下功夫,建立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机制。先后成立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议事协调机构、美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健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联席会议等相关制度,进一步加强对非遗工作的领导和责任意识,统筹协调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顺利开展。加快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机构。设立“美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确保非遗保护工作有专门机构、有专职人员,使非遗保护工作力量与其承担的职责和任务相适应。

另一方面,从“体系”上做文章,强化资源调查与名录体系建设。常态化开展非遗资源线索的调查、研究、认定和相关资料、实物保存工作。实施非遗记录工程。进一步健全国家、省、州、县四级代表性项目名录体系,加强非遗档案和记录成果的保存、管理和利用,实现资源集聚化、管理平台化、应用多元化;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代表性项目分类体系。对新发现非遗资源及时纳入各级代表性项目保护并做好记录工作。

同时,持续加强非遗传承人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每年举办国家级、省级、州级非遗项目传承人培训会,完善非遗传承人才梯队建设,拓展非遗保护方式。支持优秀代表性传承人建立工作室,推动将代表性传承人培育成乡村文化旅游能人、乡村工匠。鼓励民间举办传统技艺比赛、传统技艺展示等活动,提升传承人技艺水平。

文旅融合推动“非遗”走上现代产业路

美姑县衣果觉乡古拖村,“穿斗式”榫卯结构建筑工艺精湛复杂,一层接一层的榫卯雕栏气势雄浑,令众多游客叹为观止,其浓郁的民族风格,堪称彝族传统民居建筑的典范。

“彝族传统民居建筑建造,全凭工匠心中的‘图纸’和经验,以全手工形式建造,程序复杂,工艺要求高。”美姑县文化馆负责人介绍,一般而言,70%的建造工程量靠木工独立完成,装饰部位主要是屋内板壁、屋檐、门楣、斗拱、窗,图案多为日、月、星、花、草和动物图案,突显出强烈的民族性、艺术性、实用性。

近年来,美姑县旅游业逐步兴起,除了旖旎的自然风光外,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样也是美姑县旅游的一大亮点,将文旅融合发展,实现人文“产业化”,是该县保护、传承、发展非物质文化产业的宽阔路径。

在美姑县彝族皮胎漆器制作技艺工坊,州级非遗项目(彝族皮胎漆器制作技艺)传承人白石夫机正一边制作皮胎漆器,一边向游客介绍皮胎漆器制作流程,选料、浸泡、去毛、制形、晾干、上灰、打磨、彩绘等十多道工序,在讲技艺的过去、现在以及未来,这浓缩着民族智慧、历经岁月浪花千百年冲刷而保留下来的传统工艺,让游客感受到了彝族文化的丰富和魅力,不禁纷纷感叹:“这里不愧为‘非遗大县’!”

近年来,美姑县深入挖掘内涵,发展特色品牌,支持彝族皮胎漆器、彝族刺绣、彝族银饰等传统手工艺项目做大做强,推出创新产品,增强传统工艺特色产业的市场影响力。

通过践行“非遗+”的工作思路,推动非遗项目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打造独具特色的彝族文化产业带,培育和孵化一批具有较好“造血”能力的非遗产品和企业,以合理利用激发项目保护活力,推动传统工艺转型升级,打造“文创”产品,提高美姑文旅产业发展活力。

在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漫漫长路上,美姑县积极探索“非遗+文旅”模式,重点打造非遗旅游品牌,通过定期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特色彝族年”等节庆活动,积极推介和展示本地特色商品和文化形象。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深入挖掘地方特色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的切入点,整合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物,推出非遗游精品路线、利用现有井叶特西乡打造非遗特色景区,常态化开展非遗文化展示、展演,同时引入彝族婚俗、彝族克智等非遗体验活动,设立非遗工作室、非遗工坊等非遗展示场所,提升游客体验感,提升美姑县文化旅游核心竞争力和美誉度。

以此为发展方向,美姑县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得以孕育、发展的文化和自然生态环境进行整体保护,突出地域和民族特色,建设一批非遗保护传承基地,助推县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借势借力积极争创省州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我们结合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片区、中心镇(村)建设等,深入挖掘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传统村落、特色小镇、美丽乡村等村镇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将历史的厚重性、风貌的完整性、生活的延续性与非遗整体保护有机融合。”该县文旅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提升乡土文化内涵,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村镇、街区,实现与农耕文化保护、农村生产生活遗产保护传承、美丽乡村和城市建设相结合,保护文化传统,守住文化根脉。

来源:凉山文旅

0 阅读:0

影像生活的瞬间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