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岁咏鹅的骆宾王,最后的结局竟然是这样。

睡前诗词故事 2024-07-11 19:40:28

徐敬业的起义军队远远配不上骆宾王的文采,仅仅持续了两个月,便被击败了,徐敬业在败逃过程中被部下杀死。而骆宾王的下落,则成为了一个谜。有的说骆宾王兵败后与徐敬业一同被杀,有的说骆宾王兵败后逃走并藏了起来,还有一说骆宾王隐居在了杭州灵隐寺。

传说,唐朝另外一名诗人宋之问曾游历灵隐寺,在寺中散步时偶尔吟出两句诗

“鹫岭郁岧峣,龙宫隐寂寥”。

大家无需管这两句诗什么意思,一般来说一句诗如果难以理解,那么一般使用了我们并不知晓的典故,或者这句诗根本不值得我们耗费时间去理解。宋之问这句诗大概属于后者,既不写实,也不通俗。甚至自己写完都不知道后面如何接续。

正在此时,身边一位扫地的老和尚,听到他在一直反复哼念这两句,知道这是卡住了,随口便接了两句,

“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

宋之问听罢,顿觉奇妙,因为这两句实在是比自己的诗高出一大截。相信读者也能体会得到。后来,宋之问从寺里其他僧人口中探听到这位扫地老僧俗家姓骆,便猜测此人就是下落不明的骆宾王,赶紧带人回到寺中去找寻,而骆宾王也比较有先见之明,知道自己行踪暴露,立刻就再次消失了。免了被宋之问——武则天身边的大红人捉拿的危险。

宋之问本人才气纵横,诗作冠首当时,但是也干过一些不光彩之事情。宋之问有个外甥,叫做刘希夷,考中过进士,但不幕荣利,很有才气,曾经写作过一首名为《代悲白头翁》的诗。诗歌写作完后,还没发布传播,刘希夷便将该诗交给宋之问审阅,宋之问不愧是诗坛名家,一眼就看出了这首诗的不同凡俗之处,认为是诗中妙品,对这首诗异常喜爱,赞不绝口,尤其青睐其中的一句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宋之问便请外甥将这首诗送给自己,不好拂舅舅的面子,刘希夷便勉强答应了。然而不久刘希夷却后悔了,原来他对自己所创造的这首诗也难以割爱。宋之问恼羞成怒,竟然命令手下用土袋将刘希夷活活的闷死,顺便将这首诗据为了己有。

而这笔文学命案也在《全唐文》有了一点踪迹,在宋之问与刘希夷名下都收录了这首诗,形成了一种非常奇葩的现象。

宋之问文学修养极佳,但是大多数都是宫廷制诗,甚至为了得到官位,极尽谄媚武则天和武则天的男宠,为人所不齿,后来武则天去世,宋之问也被贬官到了蛮荒之地的岭南。

宋之问到达岭南后,也不习惯那里的生活,于是偷偷逃回了洛阳,路上,途经汉江,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诗——《渡汉江》。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这首五言诗,前两句追叙自己被贬到岭南的情况。

被贬到岭南蛮荒之地,已经很悲苦了,何况又和家人音信隔绝,彼此都老未卜生死。这样痛苦的日子,从冬天过到春天,真是漫长啊。

前两句十个字,却表示出丰富的情感。“断”和“复”字,虽普通,却写出了作者内心的绝望。

冬去春来,度日如年,如何捱过这漫长的时光?一字不说想念,却字字流露出对家乡和亲人止不住的思念。

在难以忍受的精神痛苦中度日如年,也难怪宋之问要冒险逃回来了。

后两句描写诗人逃归后的心理状态:离家乡越来越近了,我却突然心怯了,不敢回去。

这就让人奇怪了,一般人不都是越靠近家乡,心里越高兴和激动吗?

诗人却害怕,这是为何呢?

原来,诗人贬居岭外,又长期没有家人的任何音讯,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家人由于诗人的牵累而遭到不幸。

越接近家乡,就越害怕。原先的担心、忧虑和模糊的不祥预感,此刻似乎马上就会被路上所遇到的某个熟人所证实,变成活生生的残酷现实。

于是诗人形成了急切盼回家,又怕到家里的矛盾心理状态。

愈接近重逢,诗人便会愈发忧虑,发展到极端,这种忧虑就会变成一种恐惧、战栗,使之不敢面对现实。

这句“近乡情更怯”也成为了流传千古的佳句。

我想,每一个人都会有这样的时刻吧,急切地想回到家乡,可是,当越来越靠近的时候,反而“怯”了,不敢面对家乡的物是人非,不敢面对那一切令我们感伤的变化吧!

这首诗短短20个字,却真实地再现了特殊境遇下,对家人的入骨关爱,吟咏出人类心灵的良善韵律,从而引起了千古的共鸣。

1 阅读:41

睡前诗词故事

简介:睡前诗词故事,伴您带着诗香梦回宋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