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糖王”郭鹤年:瞒过全世界帮中国做了件大事,邓公亲自感谢

陋室文史 2024-05-09 16:44:49

来源:中国知网 原创稿

“金龙鱼”这个品牌,相信不少中国人都听说过,作为全中国最家喻户晓的食用油品牌,它的国民度是杠杠的。

但是却很少人知道,如此亲民的金龙鱼,跟星级酒店香格里拉是出自同一个谱系。

它们的“父亲”都是一个人,那就是千亿富豪郭鹤年。

郭鹤年的一生堪称传奇,三十多岁便已经在一个行业称霸,成为了“亚洲糖王”。

之后,他不断拓展自己的商业版图,入局酒店、食品、金融业,跨度如此之大,却几乎没有失手。

郭鹤年还是一位不折不扣的爱国商人,他不惜赔上自己的声誉,秘密为国家采购30万吨糖,还将一切盈利无偿捐给国家。

如今,这位老人已经超过百岁了,可是他庞大的商业帝国依然没有定下继承人。

那么这位千亿富豪的传奇一生,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从父辈起发家

郭鹤年之所以能有今天的成就,跟父辈的努力打拼和母亲的教育脱不开关系。

在清朝晚期,国内混乱,硝烟四起。

在乱世之中,人丁庞大的郭家人唯一的经济来源,是一家小小的药材铺子。他们知道如果不做出改变,全家人只能每天过着食不果腹的苦日子。

郭鹤年的父辈为了找到新的出路,兄弟五人历经千辛万苦逃奔到马来西亚,在国内的铺子则交由长兄打理。

一开始在马来西亚,兄弟五人人生地不熟,举步维艰。

不过好在郭家的父辈都是聪明、肯吃苦的年轻人,他们很快就发现,米面糖无论在哪里都是最迫切的物资,虽然利润不会太高,但是需求量大啊,不愁会饿死。

于是他们便开始在当地开铺,只售卖米面糖这些基础物资。

郭鹤年的父亲郭钦鉴是兄弟中年纪最小的,但也是头脑最灵活的。在铺子里,他负责算账出纳,在郭家兄弟的事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兄弟五人的辛苦经营下,铺子的生意很好,他们也赚到了越来越多的钱,很快就成为了当地生活条件不错的人家。

在27岁那年,郭钦鉴跟一名叫做郑格如的福州女子结婚。郑格如为他生下了三个儿子,其中他们的小儿子便是郭鹤年。

郭鹤年的出世被父亲寄予了不小的希望,鹤年这个名字也是象征着郭家之后每一年都是丰收之年。

在郭鹤年的童年时代,父亲忙于生意,母亲扮演的是相夫教子的角色。

郭鹤年的母亲是一个温柔且有智慧的女人。虽然她出生在清朝末期,但性格却大方开明。

郑格如的父亲是一位举人,饱读诗书却没有文人的迂腐。在他的坚持下,郑格如不用像一般女孩那样裹小脚,也有了读圣贤书的机会。

虽然婚后被拘泥于一方小小天地里,郑格如没有浪费她的才情,她将自己人生中受到的全部教育倾之于儿子们身上。

在郑格如的栽培下,郭鹤年从小就学习儒释道的精神和文化。

郑格如虽然没有什么十分高深的学问,但她以身作则,告诉郭鹤年如何成为一个善良诚实的文明人。

在优渥的条件下出生,又有母亲的爱护和谆谆教导,郭鹤年的童年本应是十分幸福的。

然而,他的家庭在不久之后却面临着分崩离析。

在郭家兄弟经商过程中,四哥因为一场重病离世,之后经营商铺的担子就落到了郭钦鉴身上。

郭钦鉴的生意越做越大,他的性情却越发喜怒无常,因为他早已染上了鸦片。

每次因为没能及时吸食而犯毒瘾的时候,郭钦鉴都会对郑格如大打出手,事后郑格如总会鼻青脸肿地躲在一边处理伤口。

郭鹤年在一边看着母亲失魂落魄的样子,总会心如刀绞。他还是个孩子,对于母亲的绝境也无计可施。

好在郑格如并不是一个柔弱的女人,一次两次家暴,她还能为了孩子忍气吞声。可是长期以往的暴力环境下,不仅她自己身心俱疲,也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在丈夫改正无望之后 她当机立断地跟郭钦鉴离了婚,自己选择独自抚养孩子。

郭钦鉴也不是良心全无,起码他很疼爱自己的孩子,每个月都会给郑格如寄去大笔生活费。因此郭鹤年还能保持体面的生活,继续接受良好教育。

稳定军心,继承家族企业

郭鹤年在读书上很有天赋,他先是在马来西亚有名的学院上学,并且掌握了汉语,后来又考取了新加坡的名牌大学。

在毕业之后,郭鹤年在父亲的企业中工作了一段时间,在这个过程中,他掌握了基础的商业知识,对自己的能力也越来越自信,萌生了创业的念头。

不久之后,他再次来到新加坡,创办了自己的公司。

郭钦鉴对于儿子的志向十分赞赏,在资金上提供了不遗余力的支持。可惜郭鹤年的创业时机选得不好,再加上他在经商上还不够老练,公司很快就面临破产的境地。

这边郭鹤年还在苦苦坚持,那边马来西亚也传来了噩耗。

郭钦鉴突发重病,快要不行了。郭鹤年闻言,第一时间关闭公司,回到了家族中。

郭钦鉴死后,郭氏企业一度陷于群龙无首的混乱,还是郑格如站出来,以她的魄力号召郭家人团结起来,共同经营公司。

郭鹤年也因为在这次危机中的力挽狂澜,得到了整个家族的认可。后来他被推上了台前,成为企业董事。

此时,他不过25岁。

嗅觉敏锐,运气极佳

虽然郭鹤年年轻,但他身上的锋芒已经毕露。

郭鹤年有着十分敏锐的商业触角,当时马来西亚处于英国人的殖民当中,许多商人因为当时的社会环境不堪重负,纷纷出逃。

但郭鹤年却坚持留守,因为时势造英雄,他知道机会往往就隐藏在危机之后,他只要做个耐心的猎手,静静等待这个机会。

与此同时,他也在寻找公司将来的发展路径。

根据郭鹤年的观察,对于马来西亚的百姓来说,糖是位于百粮中的重要位置。糖不仅能提供能量,还可以慰藉战后人们贫瘠的心灵。

于是他倾尽了全部资金,大力将公司往糖业方向转型。

虽然郭鹤年的家族是买卖粮油发家,早已有售糖的历史。可是也仅仅限于做个销售商。而郭鹤年想做的事业更加庞大,也更加艰巨。

他想将整个糖行业抓在手里,不受任何人的限制。这也就意味着他要从生产抓起。

这在当时以销售为主的公司是前无仅有的。

为了实现这一转变,郭鹤年亲力亲为,到国外学习观摩糖的生产线,同时也在筹备工厂事宜。

在马来西亚重新获得独立后,郭鹤年一边大力收购原材料,一边建立糖工厂,很快他家的产业就占了马来西亚糖生产的80%。实现了从生产到销售的垄断。

此时的郭氏企业蒸蒸日上,郭鹤年意气风发,加上年轻,难免就会有莽撞的决定。

1963年,郭鹤年预测这将是糖业商人的好年,糖的市场价格将会大幅度上升。

他为了把握这个赚钱的机会,孤注一掷,动用了公司的绝大部分资金,囤积了大量的糖。

谁曾想,这一年糖的价格直线跳水,郭鹤年差点赔了个血本无归。

正当他的公司面临破产危机时,一场从天而降的天灾把郭鹤年救了出来。

当年台风席卷古巴,当地的甘蔗林产量大幅下降,导致炼糖的原材料不足。郭鹤年囤积的20万吨糖一下子身价大涨。

无数人感叹郭鹤年真是天生的发财命,就连上天都在帮他。

虽然这次化险为夷,不过郭鹤年知道他纯粹是瞎猫捡着死老鼠,从此在做决策上更加谨慎。

这场危机不仅让郭鹤年大赚了一笔,也巩固了他糖业大王的地位。

不久后,郭鹤年的公司销售糖量达到全世界的5%。

这也是他事业的转折点,积累了雄厚的资本之后,郭鹤年开始试水其他行业,在酒店、旅游、金融、房产都活跃着他的身影,是名副其实的跨界大王。

他手下最知名的品牌当属“金龙鱼”和“香格里拉”,几乎每个中国人都知道。

不过真正奠定郭鹤年爱国商人地位的,还要数1973年的一次救急事件。

奋身救国,继承人成谜

这一年,郭鹤年接到了一通来自政府的紧急电话,对方告诉郭鹤年,国内的糖储量严重紧缺。

希望能通过他这个糖王之手,弄来一批物资。这批糖数量还不能少,最好能有30万吨。

郭鹤年的仓库里也没有那么多糖,只能动用他的关系去采购。

这可令郭鹤年泛起了难,买糖不难,可是一次性采购那么多,风声一透露出去,势必会引起国际市场上糖价格的飙升。

想要秘密地行动并不容易,作为糖业界的大佬,郭鹤年的每次行动都被密切注意着,很有可能他还没开始采购,别人就已经捕捉到了风声。

为了替中国采购到价美物廉的物资,郭鹤年决定采取“声东击西”。

当年的世界糖业大会,郭鹤年一反常态,主动现身日内瓦。

要知道他很少亲自出席这些行业会议,即使出席也很谨慎低调。可这一次几乎业内所有人都知道“糖王”来了。

另一边,郭鹤年的心腹手下悄悄坐上了前往巴西的飞机,直奔糖工业区,一把拿下了30万吨糖的采购。

这一招瞒天过海进行得很顺利,虽然郭鹤年的一反常态引来了一些心思敏锐的人窥探,但郭鹤年隐藏得很好。

不久后,郭鹤年功成身退,这个消息才被爆出。不出郭鹤年所料,那年糖价像坐了飞机一般水涨船高。

郭鹤年“不道德”的行为也让他惹来了非议,甚至一连两个月没有任何生意。

不过郭鹤年不在乎,他在预料到糖价会大涨前,率先购入了大量的期货。在最高点果断抛出,这一次投资让他赚取了500万美元。

但是,郭鹤年没有将这些收益占为己有,而是全部捐给中国,干干净净,一点不给自己留。

他的这一义举,将中国政府大力拉了一把。邓公对他做出的贡献深表感激,当年还特地接见了郭鹤年。

郭鹤年为祖国做的事情还不止这一件,1984年,国家准备在北京兴建一所贸易中心。

这是一个国家级的浩大工程,无数人翘首以盼,各领导也很重视。

然而工程却迟迟未能动工。

因为对外招商一直不顺利,原本的计划是让外国资本来投资,但外国人却处处刁难。

郭鹤年得知这一消息,主动请缨:“这笔钱我来出!”

郭鹤年真的拿出了5.3亿美元,这在当时是一笔绝对的巨款,郭鹤年却没有丝毫犹豫。

经过这些年的打拼,在许多行业都留下足迹的郭鹤年,已经是实打实的千亿富豪。

如今他已是一位白发苍苍的百岁老人,身体还算硬朗,外界已经开始关注起这庞大的商业帝国将会交到谁的手上。

郭鹤年一共经历了2段婚姻,两任太太为他生了8个孩子,可是郭鹤年却迟迟没能选出心目中的最佳继承人。

原本最有望接替董事长职位的,是郭鹤年的长子郭孔丞。

郭孔丞在商业上或多或少继承了父亲的天赋,但可惜却是个痴情种,因为和女友的婚事遭到了反对,只能匆匆另娶她人。

从此以后,郭孔丞一蹶不振,在郭鹤年的心底里,这可不是个合格继承人该有的样子。

其余的子女在挑剔的郭鹤年眼里,总是差点火候,让郭鹤年不够满意。

他也曾试图将目光锁定在侄子侄女身上,但心仪的侄子更喜欢自己闯荡,在其他地方早已有了新的事业,对于这份庞大的家业并没有太多的留恋。

继承人迟迟未决,也让郭鹤年的子女感受到危机和紧迫,为了稳住军心,郭鹤年在高龄也依然守在岗位上。

但是当被问到,如果一直没有挑选到合适的继承人,会不会担心百年后的家业无存时。

郭鹤年却笑笑道:儿孙无能,自然守不住。儿孙有能,不愁东山再起。

参考资料:

赤子糖王郭鹤年——陈伟鸿

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vRpkk4QO0oinHBXYTBjpWpgUHBXn1uCo6xub1TpVZRXvsXjiDeX4rzSvk8wNiOICNBBBlCUZH75Vpf0lX8Ri16Bgj8Ny9of8ldGmaVvYvr3KJH2drWSIbFv0TrqsDsvZ9G5z7Egwud8=&uniplatform=NZKPT&language=CHS

寻访郭鹤年——王世明

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vRpkk4QO0oiA_4y8UH2Ov0AF9APQN00b4M9hLQXvIfwiCJoFgH3fIpxLN6abcvGk_RfKpzYCwwuFPIfH-EMbc1g9Asuz_ZSUhtXvrxIsAcIQpylIKFk4WHK7TPxLpVVTYMDOALCrnqyi-Vm2anS9OA==&uniplatform=NZKPT&language=CHS

0 阅读:101

陋室文史

简介: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