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未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中段会有5秒的广告解锁,请老师们支持一下,之后会产出更高质量的内容,感谢大家!
“十三年前,美国人就发现,我们已经难以与中国公平竞争”。
2020年,奥巴马出版了自己的回忆录《应许之地》。当谈到中美之间的竞争关系时,他如此说道。
一石激起千层浪,随着奥巴马回忆录的畅销,许多人也开始对奥巴马的这个观点展开了思考......
焦灼的中美竞争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美两国的关系便充满了复杂的对抗。
在冷战的大背景下,美国对新生的中国始终抱有深深的戒心。起初,美国政府对这个由共产党领导的新国家采取了高度敌对的立场,试图通过孤立和打压来遏制中国的发展。
20世纪50年代,朝鲜战争的爆发使中美两国直接交锋。美国领导的联合国军队与中国志愿军在朝鲜半岛的对峙,不仅标志着两国之间的首次军事较量,也奠定了随后几十年中美竞争的基调。
在此期间,美国试图通过对中国进行经济封锁和外交孤立来削弱我们的国际影响力。
然而,尽管中国在经济上遭受了巨大压力,却依然在极为艰难的环境中逐步发展自己的工业基础,维持了国家的独立与主权。
进入60年代,美国依然没有放松对中国的警惕。
为遏制中国的影响力,美国在东南亚地区积极推动“围堵”政策,越南战争便是这一战略的直接体现。
美国希望通过支持南越政权来阻止共产主义的“扩散”,同时借此打压中国在亚太地区的影响。
然而,这场漫长而代价惨重的战争不仅未能有效削弱中国,反而令美国自身陷入了泥潭。在这段时期,中美两国间的敌对情绪不断加剧,军事对抗的阴影始终笼罩着整个亚太地区。
1971年,一场历史性的转折悄然到来。随着中美关系的缓和迹象初现,尼克松政府认识到,孤立中国的策略已经无法适应新的国际形势。
然而,中美关系的改善并未改变美国对中国崛起的担忧,相反,随着中国经济改革的启动和逐步开放,美国对中国的发展潜力更加重视。
进入80年代,中国在邓小平的领导下,开始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实验。这一时期,中美之间的经济联系逐渐加强。
然而,尽管中美贸易不断扩大,美国始终保持着对中国的技术封锁和军事遏制。
尤其是在高科技领域,美国试图通过限制技术出口和遏制中国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来保持自身的全球技术领先地位。
到了90年代,中国的经济奇迹已经初见端倪,这引起了美国政界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随着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提升,美国对中国的态度也变得日益复杂。
一方面,美国希望通过与中国的经济合作获取巨大利益,另一方面,美国对中国的迅速崛起感到不安,试图通过政治和军事手段来维持其在亚太地区的主导地位。
这种矛盾的心态贯穿了整个90年代,并为21世纪初的中美关系奠定了基础。
一直到今天,美国依旧通过贸易战等各种手段,试图遏制中国的崛起。
言行不一的奥巴马
2020年,奥巴马出版了他的回忆录《应许之地》。这本书不仅是他个人政治生涯的回顾,也是对美国近年来全球战略的一次深刻反思。
在书中,奥巴马坦言,早在十三年前,即他首次入主白宫之际,美国就已经意识到,在全球舞台上与中国进行公平竞争变得越来越困难。
这一段话无疑表现出了美国精英阶层面对中国崛起的忧虑与无奈。
然而,奥巴马在回忆录中展现出的这种无奈与忧虑,与他执政期间的实际行为形成了鲜明对比。
在奥巴马的两届任期内,中美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
尽管奥巴马上任之初曾承诺将通过“接触”政策与中国建立更为稳定的关系,但很快就展现出他政府对中国的戒备与防范。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中国经济的快速恢复引起了美国的高度关注。
奥巴马政府意识到,中国不仅是一个强劲的经济对手,更是一个可能在全球秩序中挑战美国主导地位的竞争者。因此,他在多个领域采取了针对中国的遏制策略。
在经济领域,奥巴马政府加大了对中国贸易政策的压力。奥巴马通过一系列贸易制裁措施和“诉讼”,试图迫使中国改变被认为是“不公平”的贸易行为。
这些措施包括对中国出口商品加征关税,向世界贸易组织提起诉讼,指控中国在钢铁、太阳能等行业存在所谓的“倾销”和“补贴”行为。
此外,奥巴马政府还通过推动《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试图在亚太地区建立一个排除中国的贸易体系,以此来削弱中国在该地区的经济影响力。
在军事和战略领域,奥巴马政府提出了“重返亚太”战略。
这一战略旨在加强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存在,以应对中国的日益增长的影响力。
奥巴马政府通过增加在该地区的军事部署,强化与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盟国的安全合作,并在南海问题上对中国施加压力,试图遏制中国的发展。
这一系列举措不仅加剧了中美之间的紧张局势,也使得亚太地区的安全形势变得更加复杂。
与此同时,奥巴马政府还在科技和网络领域加紧对中国的防范。
随着中国在高科技领域的迅速崛起,美国政府开始担心中国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尖端技术领域的突破可能会威胁到美国的全球技术优势。
为此,美国政府对中国的技术公司实施了更为严格的出口管制,并通过立法限制中国企业在美国的投资。
这一系列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中国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但也引发了两国间的科技竞争进一步升级。
从奥巴马政府的实际行为来看,他们对中国的竞争可谓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那么,为什么美国精英明知已经难以跟中国竞争,依旧要“不撞南墙不回头”呢?
不撞南墙不回头
其实,美国精英阶层这种看似不理性的行为背后,实际上有着深刻的原因。
美国作为全球唯一的超级大国,其精英阶层始终认为自己肩负着维护现行国际秩序的“责任”。
自二战以来,美国通过经济、军事、科技等领域的绝对优势,建立了一个以自身为中心的全球秩序。
然而,中国的崛起,尤其是在经济领域的飞速发展,给这一秩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对于美国精英而言,放任中国继续壮大,意味着他们多年来苦心经营的全球霸主地位将受到削弱。
这种前景无疑是他们无法接受的。因此,即便明知竞争难以获胜,他们也必须采取行动,试图在战略上扼制中国的崛起。
此外,美国的政治文化和社会价值观也深深影响着其精英阶层的决策。
在美国,竞争不仅是一种经济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现象。
美国社会高度推崇个人主义和竞争精神,认为通过竞争才能推动进步。这种价值观同样适用于国家之间的关系。
面对中国的迅速崛起,美国精英阶层普遍认为,只有通过竞争,甚至是对抗,才能维护美国的全球领导地位。
因此,他们选择了在多个领域与中国展开竞争,尽管这种竞争可能代价高昂,甚至无法取得理想的结果。
美国的经济结构和利益集团也在推动着中美之间的这种竞争。
美国拥有全球最大的经济体,其产业布局广泛,涉及金融、科技、制造业等多个领域。
然而,随着全球化的深入,许多美国企业开始将生产转移到中国等低成本国家,导致美国国内产业空心化问题日益严重。
面对这一局面,美国国内的利益集团,尤其是制造业和工会组织,强烈要求政府采取措施遏制中国,以维护他们的利益。
这些利益集团通过游说和政治捐款,影响着美国的政策制定,推动政府采取更为强硬的对华立场。
更为重要的是,美国的地缘政治战略也在推动与中国的竞争。
中国的崛起不仅是经济现象,更是地缘政治现象。随着中国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不断扩大,美国的盟友体系受到了威胁。
美国长期以来依赖亚太地区的军事基地和盟国网络来维持其在这一地区的主导地位。然而,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亚投行等举措,正在积极构建自己的地区影响力,并逐步挑战美国的传统地位。
面对这一趋势,美国精英阶层深感危机,认为如果不及时遏制中国,美国将在亚太地区失去主导权,从而影响其全球霸权。
正是由于这些原因,尽管美国精英们深知与中国竞争的难度,甚至可能无法取得完全的胜利,但他们依旧选择了“不撞南墙不回头”。
结语
多年来,美国一直试图通过各种手段围堵和遏制中国的发展,但中国凭借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已经崛起为全球经济的重要力量。
事实证明,无论是通过经济制裁、军事威慑,还是科技封锁,美国的这些策略都未能阻止中国的前进步伐。
相反,中国的发展越来越强劲,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也日益显著。
如今,美国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与中国的竞争已经变得越来越难以维持,继续沿用过去的策略不仅无益于自身,反而可能加剧两国之间的对立。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始终奉行和平发展的理念。中国的崛起并不意味着要与美国或任何其他国家为敌。
相反,中国始终倡导通过合作与对话解决国际问题,主张在互尊互信的基础上与各国共建和平、繁荣的世界。
中国希望,美国能够认清现实,放下对抗与敌意,与中国和平共处,共同致力于建设一个互利共赢的国际社会......
参考资料:
张建:美国对华战略竞争:演进、特征与影响,《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4.6
刘学成:奥巴马的“新政”及美国对华政策走向,《和平与发展》,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