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覃在今年三月份写了《情之所至,一往而深,毛主席讲述的这些爱情经历,影视剧从没拍过》一文,讲的是毛主席亲口向女儿李敏讲述当年在井冈山、在中央苏区以及长征途中与李敏的妈妈贺子珍的爱情故事,那种同生共死、相濡以沫的伟大爱情令人无比神往。
1958年5月25日这一天是周末,下午1时,中共领导人,以及参加八大二次会议的中央委员、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各省市的负责人,个个头戴草帽,身着粗布衣,在中南海怀仁堂集合,然后分乘5辆公共汽车奔赴十三陵水库参加义务劳动。
毛主席和女儿李敏也在这支劳动队伍中。
毛主席平日和女儿单独相处的时间极短,趁着女儿周末在家,他就让女儿陪陪自己,同时,也想通过生产劳动来锻炼女儿,因此让女儿跟着自己出来了。
这时,已经进入了夏天,骄阳似火,室外气温很高。
李敏格外高兴,挽着父亲的手,不断地讲着在学校发生的新鲜事儿。
汽车飞驰,车窗外的景物不断向后移动,没多久就到了十三陵水库工地。
十三陵水库的兴建,肇始于毛主席在1954年发出的一声感叹。
十三陵是明代皇帝的陵寝,是我国著名的古迹。
那一天,毛主席和周总理来到十三陵视察,他举目四顾,感叹说:“昌平是个好地方,山的景色也很秀丽,就是缺点水。”
周总理听出了毛主席的言下之意,但他也清楚,水利设施建设决不是一个小工程,还需要仔细规划,并选择恰当的时机,才能够破土动工。
1957年,全年气候干旱,很多地区饱受缺水之苦。
该年9月25日,国家发布了《关于今冬明春大规模地开展兴修农田水利和积肥运动的决定》。
在这个背景下,周总理建议昌平区委向北京市提出修建十三陵水库的申请。
12月26日,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院设计出了十三陵水库的修建方案。
1958年1月4日,中共北京市委批准了方案。
1958年1月21日,修建十三陵水库工程正式破土动工。
由于必须在7月份汛期前完工,所以工程期短,任务大,时间紧。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昌平区委总共调动了一万余名建设人员。
但是,机器设备严重缺乏,要将近230万立方米的土石全部依靠人力挖出来的,再用篮子和扁担挑上几十米高的大坝,其艰巨性可想而知。
到了五一劳动节,整个工程完工还不到四分之一。
为此,国家调动了解放军驻京部队参与水库修建,每天在工地上劳动的人员高达10万左右。
相比于人力的增加,更重要的是意志力的凝聚。
5月25日,筑坝截水工程进入到最后的会战阶段,毛主席决定在这一天率队参加十三陵水库的建设,增强工作人员的士气。
毛主席的车队到了昌平十三陵水库工地,驶进了指挥部的广场,停在接待室门前。
他老人家第一个走下车来。
总工程师冀朝伦早早就站在接待室门前等着,把他们一行领进了接待室,在十三陵水库沙盘模型前认真汇报了十三陵水库规划和工程进度近况。
毛主席对水库的规划表示赞赏,却对工程进度表现出了担忧,转身前往工地。
毛主席一出现,工地上顿时沸腾起来了。
大家热烈鼓掌,欢声雷动:“毛主席来啦!毛主席来啦!”
毛主席一边走,一边向工人们招手致意。
水库工地政委赵凡走过来向毛主席报告,说:“这条大坝高29米,现在已经筑到23米了。”
毛主席点了点头,说:“我们一定要在汛期到来以前修成啊。”
赵凡说:“主席放心,我们一定能如期完工。”
当天下午,毛主席挥锹,刘少奇砸夯,周恩来拉车,朱德挑担……他们都以一个普通劳动者的身份参加了劳动。
现场工人们的劳动热情被点燃,大家的干劲比天还高,单日的上坝土方量达到5.1万立方米,创下开工以来的最高纪录。
工地上的一个女干事看见毛主席累得满头大汗,走过来给毛主席递过了一条凉毛巾。
毛主席一边擦汗一边问:“你叫什么名字?今年多大了?”
“我叫王惠兰,今年19岁了。”
毛主席一听她的名字里有“兰”字,便兴奋地问:“你是不是‘九兰’铁姑娘队的?”
毛主席说的“九兰”铁姑娘队,是由九个名字里都带有“兰”字的姑娘组成的“九兰组”。
当时,十三陵水库工地有两个誉满京城的女子组合,一个是“七姐妹”组合,另一个就是“九兰组”组合。
“七姐妹”组合是由昌平沙河东一村的七名女青年组成。这七名女青年分别是:刘淑敏、李连芳、王素敏、阎淑清、李国珍、张淑清和张淑华。她们是参加十三陵水库建设的第一批劳动者中仅有的几名女性,在工地干活不让须眉。著名文学家冰心被她们的劳动精神所感动,写了一首题名为《七朵腊梅花》的诗。后来有人把这首诗谱成歌,在工地上非常流行。
昌平区崔村公社的领导被“七姐妹”的事迹激励,从自己公社的50多个女社员中挑选出了九位名字末尾有“兰”字的妇女,组成了“九兰组”,她们分别是阎秀兰、张淑兰、孙淑兰、刁振兰、刘继兰、金淑兰、纪淑兰、郝玉兰、王桂兰。“九兰组”的组员中,年龄最大者只有22岁,最小的才17岁,却同样在如火如荼的工地上,在奋勇争先的建设大军中,做出了足以垂范后世的光辉业绩。
“七姐妹”在1958年2月被评为先进集体,并收到了周总理亲自题写的邀请她们参加国宴的邀请函;“九兰组”在1958年的三八妇女节就被全国妇联主席蔡畅授予了一面大红旗,后来还被到工地参观的罗马尼亚部长会议主席基伏斯托伊卡赠送了和平鸽纪念章,受邀访问了罗马尼亚。
话说回来,“七姐妹”、“九兰组”也只是十三陵水库修建时期最引人注目的组合,而像她们这样夜以继日、舍死忘生地奋战在工地一线上的工人,实在是数不胜数。
王惠兰并非“九兰组”成员,她听毛主席误以为她是“九兰组”成员,挺不好意思的,连忙解释说:“不,不,主席,我不是‘九兰’铁姑娘队的。”
毛主席哈哈大笑说:“你也是了不起的劳动者,加上你就是‘十兰组’了。”
当日的劳动结束后,一名叫余秉森的解放军战士用自己的衣服把毛主席用过的铁锨包了起来,激动万分地对大家说:“这把铁锨必须珍藏起来,它的意义重大,以后每看到它,就会想起毛主席,咱们的斗志就会比天高!”
毛主席等中央领导人参加十三陵义务劳动的消息传出后,越来越多的志愿群众自带行李和干粮,从四面八方步行到工地,扎根工地,参加义务劳动。
据统计,前后共有40万人投入到十三陵水库的建设中,仅用160天的时间就建成了一座总蓄水量为6000多万立方米的水库!
这真是一项惊世骇俗的伟大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