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苏太空竞赛时我国也开始研制人造卫星,费尽艰辛发射东方红一号

史海撷英 2024-04-24 09:28:18

1970年4月24日,中国首次发射运载火箭和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乐曲由此响彻寰宇。为了纪念这一天,国务院批复每年的4月24日为“中国航天日”。

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中国航天事业得到蓬勃发展。现如今,我们已经建造了独立的空间站。回顾往昔,中国首次发射运载火箭和人造地球卫星的背后,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1957年10月,苏联成功发射人类史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当时正处于“冷战”时期,以苏联、美国为首的国家掌握了世界上最新的科学成就。双方你来我往,谁也不服谁。

随着苏联成功发射人类史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引发了全世界对卫星的关注。

美国方面率先表态:要在此后十年加大对航天事业的投入,赶超苏联。后来,美苏两个国家互相竞争,谁都想自己国家的宇航员第一个登上月球。

中国当时同样对人造卫星表现出了很浓厚的兴趣。1957年11月3日,苏联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后的一个月,毛泽东率中国代表团前往莫斯科参加“十月革命40周年”庆祝典礼时,就特别指出:“苏联发射人类史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表明了人类进一步征服自然界的新纪元从此开始了。”

这一事件表明毛泽东高瞻远瞩,他很清楚:科技快速发展,人类不仅仅局限于在地球,而是探索更广阔的宇宙。中国发展人造卫星与运载火箭技术,更是迫在眉睫。

在毛泽东的牵头下,中国科学院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对苏联卫星的观测,得到了苏联科学院的积极响应。时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竺可桢、力学所所长钱学森、地球物理所所长赵九章,负责开展相关卫星研究工作。

1957年12月,党中央在各民主党派负责人和无党派民主人士谈话时,由毛泽东提出:“再过十年八年,中国可以独立制造卫星运载火箭。”1958年5月,苏联成功发射第三颗人造卫星。当时正值党的八大二次会议,毛泽东在讲话中再次明确提出:“中国也要搞一点卫星。”

随后,在周总理与国务院副总理聂荣臻的直接领导下,中国科学院成立了以钱学森、赵九章等人为主干的中国科学院“581”组。“581”这三个数字背后代表的是:党中央把研制人造地球卫星列为1958年第一项重点任务的代号。

钱学森

1958年10月底,党和相关领导人亲自到中国科学院参观自然科学成果展览会。在展览会上,钱学森、赵九章等人向毛泽东、周总理展示了人造卫星和运载火星的设计组与模型。毛泽东当即鼓励大家: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道路。

1958年11月,经中央批准,中国科学院获得2亿元人民币的专款,用来研究人造卫星。1958年12月,毛泽东挥笔写下一首《七绝・试仿陆放翁〈示儿〉》:“人类今娴上太空,但悲不见五洲同。愚公尽扫饕蚊日,公祭无忘告马翁。”用于鼓励参与研究的科研人员。

按理来说,自1958年中国科学院有了专项资金,还有党和领导人的无条件支持,我们应该能在短时间内成功研制出人造卫星和运载火箭。但为何直到12年之后,也就是1970年4月,中国才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和运载火箭呢?

研制卫星和运载火箭必须要从实际出发,不能好高骛远。从专业知识来看,不管是研制人造卫星还是运载火箭,都是一项非常复杂且综合性很强的大工程。

当时的中国,论经济实力肯定比不了西方国家。在相关知识积累上,美国、苏联、法国等发达国家对中国实施封锁。就连钱学森教授也是历经千辛万苦,从大洋彼岸的美国返回中国。所以,任何国家想要成功研制发射人造卫星和运载火箭,都是一项厚积薄发的工作,不能一味图快。这种细致严谨的工作只能稳扎稳打,千万不能想着“弯道超车”。

1959年,中国科学院提出了以探空火箭练兵,高空物理探测打基础,不断探索卫星发展方向的重要步骤。有了主导思想,研究团队很快在探空火箭研制方面有了突破性进展。

1960年2月,我国试验型液体探空火箭首次发射成功。探空火箭的成功发射预示着中国可以自行设计制造各种火箭类型。果不其然,此后中国接连发射气象火箭、生物火箭等不同类型的探空火箭。

1960年5月28日,毛泽东来到上海视察期间,专程参观了科学技术成果展览。当得知火箭成功发射的高度仅为八公里时,毛泽东对科研人员这么说道:“这个高度不算太低,亦不算高,我们要从8公里到20公里、200公里地搞上去。”

经过改进,1962年8月,我国研制发射的探空火箭高度从8公里提升到60公里。1963年底,我国探空火箭发射高度已经达到115公里,有效载荷达到40公斤。

1964年6月,我国自行设计的第一枚中近程火箭发射成功。当年10月16日,中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该项目成功预示着火箭技术已突破壁垒,中国科学院下一步主攻空间科学技术。

周恩来

1965年初,中国科学院向中央建议将研制和发射人造卫星提上日程,得到周恩来、聂荣臻的肯定。

1965年8月,党中央批准《关于发展我国人造卫星工作规划方案的建议》。该建议明确提出:中国将计划在1970年至1971年间发射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卫星名字就叫“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工程代号变更为“651”,即为1965年第一号重要任务。

1966年初,党中央将分散在各部门卫星研制的力量集中起来,将国防科研单位调整编组为若干研究院,开始正式研制人造卫星。

1968年2月,中国科学院将卫星工程及相关科研单位全部移交国防科委,钱学森兼任院长。七机部一院的孙家栋以及“航天18勇士”,就是在这一时期被抽调到空间技术研究院的。“航天18勇士”之一的戚发轫在后来接受采访时说:“航天18勇士,实际上就是18个相关专业的人。”

又过了两年,1970年4月初,“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与“长征一号”运载火箭顺利抵达酒泉卫星发射场所。

1970年4月14日,钱学森、李福泽专门回到北京,向周总理发射人造卫星和运载火箭的最新情况。得到周总理批准,1970年4月24日晚间21:35,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随“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升空。13分钟后,人造卫星与运载火箭分离,“东方红一号”进入轨道。1970年4月24日晚间21:50,中国中央广播事业局收到卫星播送的《东方红》,乐曲声音非常清晰。第二天,1970年4月25日,《新华社》向全世界宣布:中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东方红一号

“东方红一号”卫星在太空中正常工作了28天,比原定时间长了8天,而其在轨时间迄今已有50多年。

“东方红一号”卫星运行轨道近地点高度为439公里,距离地点高度2384公里,卫星总重量为173公斤。

消息一出,国人欢欣鼓舞,大家走上街头互相报告这一喜讯。

1970年5月1日劳动节,毛泽东专门抽时间接见了“东方红一号”卫星和运载火箭的研制人员。

随着“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和“长征一号”运载火箭的成功升空,使得中国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第五个完全依靠自己力量成功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

总的来说,中国在1970年成功发射的“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背后是无数科学家,还有相关领导人的心血凝结,就如同于敏教授,为了成功研制氢弹,长时间与妻儿分离,将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科研工作中。

钱学森、于敏这些重量级科学家也曾接到过西方国家的邀请。为了祖国的科研事业,他们放弃名利,隐姓埋名数十载。

因此,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成功研制和发射,是科技强国的一个光辉典范,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永远铭记和传承下去。这些成功的背后更是无数航天人的努力,人民科学家才是真正值得追的星。向他们致敬!

0 阅读:28

史海撷英

简介:历史不在神坛,也不在地狱,将一切历史拉回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