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研学旅行不可太功利,要在课程融合上做足文章

才干王营评 2024-09-07 02:47:21

开展研学旅行不可太功利,要在课程融合上做足文章

王营

早在2016年, 教育部、国家发改委等11部门就联合发布《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中小学将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积极促进研学旅行与学校课程的有机融合。之后几年,各中小学研学旅行活动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开展起来,并涌现出一批有影响力的实践成果。

但是,从另一个侧面看,中小学生研学热的背后,也出现各种各样的乱象。比如,有些学校组织的研学旅行重“旅”不重“学”,将研学旅行变成了纯粹游山玩水的师生“外地游”;有的学校组织的研学旅行活动追求“高大上”,认为让学生走的越远越好,盲目组织学生开展出境游,加重了家长的经济负担;有的地方以研学旅行的名义,开展以营利为目的的创收,变相组织教师借机旅游……这些行为,不仅难以达到研学旅行的目的,也损害了学生和家长的利益,助长了教育领域的各种不正之风,甚至败坏了老师、学校的形象和声誉。

为了纠正各级各类学校在开展研学旅行活动认识上的偏差和实践中的误区,北京市教委出台的征求意见稿中明确提出:小学原则上不出京、中学原则上不出境开展研学旅行活动。学校组织开展研学旅行可采取自行开展或委托开展的形式。学校在组织研学旅行活动前,要通过召开家长会或致家长一封信等形式告知家长活动目的、时间安排、出行线路、学习内容和注意事项等信息,应与家长签订协议书,并公开费用收支情况。学校不得将学生参加出京研学旅行活动情况作为学校教育评价的依据和标准,不得与学生升学、毕业挂钩。学校要加强研学旅行组织过程管理,不得以组织研学旅行为名开展变相旅游,确保学生“游有所研”“旅有所学”,避免“只旅不学”。

这些要求对于规范研学旅行活动的开展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其中,“学校不得将学生参加出京研学旅行活动情况作为学校教育评价的依据和标准,不得与学生升学、毕业挂钩。”的规定,成为几天来社会关注和讨论的焦点。有人疑惑:研学旅行不是一门很重要的课程吗?不与学生、升学毕业挂钩,学校、家庭还会重视吗?笔者认为,北京市教委之所以作出如此规定,可能出于以下两方面的考虑:

一是研学旅行虽然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重在学生的实践体验,评价标准过于模糊,若强行将评价结果与学生的毕业、升学挂钩,有损教育公平。二是出于减轻家长的经济负担的需要。研学旅行对孩子成长的确重要,但一些学校组织的出省游、出境游等,需要家庭投入巨大的财力,有些家长承担不起,且有较大的安全风险,对这些家庭的孩子来说,将研学旅行“一刀切”地纳入学生的毕业、升学评价,确实不公平。

不把研学旅游纳入对学生的毕业、升学评价,并不意味着学校从此就不需要再组织学生开展研学旅行活动了。研学旅行对学生成长的意义不言而喻,除了可以在活动过程中锻炼学生独立自主、生活自理能力之外,还可以通过这样的活动开阔学生的眼界、增长知识,培养和提高学生多方面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为此,学校应着眼于提高的综合素质,强化研学旅行活动教育价值,科学设计研学旅行课程,在课程融合上做足文章。

首先,“研学旅行与学校课程有机融合”是《意见》提出的明确要求。研学旅行作为一种重要的课程形态,在学校育人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理应成为学校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不是游离于学校课程之外的“花瓶”或“点缀”。研学旅行不仅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当与学科课程有机融合。

其次,研学旅行和学校课程有机融合也是中西方教育的优良传统。在我国,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带领他的弟子用14年时间周游列国。在游学过程中,孔子让弟子们体验“六艺”之学,感悟“仁义”之本。《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这里“习”不是温习,而是“实践”的意思。明末清初教育家颜元继承了孔子“习”的教育传统,提出了“习行”“习实”的教育思想。近代以来,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了“生活教育”的理念,认为“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并针对当时“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现象,提出了“六大解放”的思想,其中之一便是“解放孩子的空间,使他们能到大自然大社会中取得更丰富的学问”。

游学也是西方教育的传统。200多年前,捷克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是这样上地理课的:他带着学生徒步向学校附近的比由仑河谷进发,学生沿途观察河谷的地貌,挖取河谷的黏土带回学校,捏成河谷的模型。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每学期都会带学生到森林里研学野营。在无边的森林里,学生组织热闹的篝火晚会,欣赏日落的壮美景色,观察河流冲刷形成的复杂地貌,将课堂所学和真实世界联系在一起。

从这一意义讲,学校开展研学旅行的目的本身就不应当具有功利性,把它定位到为了学生升学、毕业上,是对研学旅行教育价值的“矮化”。新时代的学校教育要继承这一优秀的教育传统,突出研学旅行的教育性和综合性,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区优质教育资源,发挥各科教师的智慧,科学设计好每一次研学旅行活动。教育部门虽然不将研学旅行活动纳入对学生的评价,但学校要形成完整的研学旅行课程计划,重视对学生参与过程的参与体验的激励和褒奖,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综合学习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质。

0 阅读:2

才干王营评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