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需求和供给的新定义

学之智经 2024-01-29 07:27:14
(学之智经济原创) 传统经济理论对需求和供给的认识不够全面,定义范围有明显的局限性,通常涵盖了市场需求和市场供给,但是对公共需求和公共供给的认识不足。传统经济理论更多地看到了公共需求和公共供给的不足,即效率低下问题,却忽视了公共需求和公共供给的重要性。实际上,在缺少公共部门参与的情况下,市场需求和市场供给就会存在严重的局限性,经济危机必然成为不可避免的市场波动结果。 传统经济理论对需求和供给的定义如下: 需求,是指一定时间、地点和价格条件下,对某种商品或服务愿意且能够购买的数量和规模。这样的需求可以是消费性的,也可以是投资性的,即需求分为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例如,居民购买的商品和服务,被认为是消费需求;企业为了扩大生产和销售,出资建造厂房,购买资源、设备,被认为是投资需求。 供给,是指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对于一个给定的价格水平,生产者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和规模。这包括两个关键要素:一是生产者在给定价格下愿意提供的商品或服务数量和规模;二是生产者有能力生产和提供这些商品数量和规模。供给不仅反映了生产者的意愿,也包含了他们的能力和可能性。 由此可见,传统经济理论对于需求和供给都有严格的限定前提。 对于需求而言,传统经济理论对总需求的定义有严格的限制,主要限定在特定的经济环境和时间阶段内,市场价格对需求规模起到决定性作用。这就只能描绘市场需求,并且仅指市场中的有效需求。这是极为不全面的,造成了经济理论与经济实践的背离,存在严重缺陷。实际上,自从凯恩斯主义诞生以来,除了市场需求以外,就存在大量公共部门带来的公共需求。随着全球主要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日益加深,公共需求占经济的比重持续提升,已经成为总需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主权信用货币制度的推动下,需要主权政府和公共部门在扩大需求、促进就业、稳定物价上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那么公共需求在总需求中的重要性将进一步提升。 此外,即便是市场需求,也不能仅指有效需求,市场中还客观存在很多低效需求、无效需求。正是因为传统经济理论的总需求分析框架没有充分覆盖和分离出低效需求、无效需求,对经济运行的潜在风险认识不足,就难以在经济危机爆发之前发现问题。即便经济危机即将爆发的明斯基时刻已经降临,遵循一般均衡理论分析的主流经济学家也难以发现风险,甚至还沉浸在经济虚假繁荣的狂欢之中,对近在眼前的惊涛骇浪视而不见。 与此同时,对于供给而言,传统经济理论对总供给的认识同样存在类似问题。总供给被认为是在特定的经济环境、特定的时间阶段,市场价格决定的社会生产活动实际可以提供给的可供最终使用的产品和服务的总量。这就只描绘了市场供给,并且仅指市场中的有效供给,这也是极为不全面的。 一方面,与公共需求相对应,总供给中应该包含公共供给,并且公共供给在总供给中的重要性持续提升。另一方面,市场供给也常常偏离价格函数,经常出现供给过度扩张情况。产能过剩成为现代经济的普遍现象,并且大量过剩产能很难简单地依靠市场的力量有效出清。 正是因为这些缺陷,传统经济理论很难在经济危机爆发之前发现供给端存在的问题,往往在危机爆发之后因市场需求急剧萎缩,才恍然大悟供给端已经严重过剩。然而已为时过晚。 学之智广义需求理论建立在对需求和供给更为全面的认识的基础上,对总需求和总供给有更为宽泛的定义。 需求,就是对商品和服务的购买和消耗,不仅是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更是一种支付和交换行为。 一方面,需求主体通过消耗商品和服务,才能获得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另一方面,需求主体需要支出货币(财富),这是衡量需求规模的标尺。因此,需求不仅仅是一种主观的意愿或心理状态,它还需要通过实际的购买行为来体现。即便许多公共需求在消耗商品和服务的环节不需要支付货币,也需要公共部门提前购买才能够实现。 供给,就是生产和提供商品和服务,供给主体的目的在于获得货币(财富)或者实现某种社会价值。 一方面,供给主体需要通过消耗要素资源(能源、原材料、劳动力等),才能提供产品(商品和服务);另一方面,供给主体具有较强的目的性,各种逐利性和非逐利性目的驱动了供给行为的产生。需要注意的是,供给主体的目的需要通过支付和交换行为才能够最终实现,然而有时候支付和交换行为难以发生,供给主体的目的没有实现,但是供给行为仍然存在。如产能过剩造成产品滞销现象,大量存货留置在仓库,难以在市场上交易。 (原创作品,请关注学之智经济)
0 阅读:2

学之智经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