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手工业商业的第一个高峰期:繁荣的汉代手工业

美清探天下 2022-12-01 15:36:10
引言

汉代,是我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时期。

西汉初年,社会经济从数年的战乱里迅速地恢复和发展起来,出现繁荣局面。随着国家财富的增加与民众生活的改善,在农业快速发展的同时,手工业也达到前所未有的发达水平,并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手工业商业的第一个高峰期。

汉代市集图

汉代手工业确立了属于汉代商业发展模式的先河,在我国古代工商业发展史上意义重大。西汉前期是私人经营的手工业商业发展的黄金时期,手工业生产出的商品的生产和交换很活跃。

在汉武帝时期,创立了盐铁官营,之后一直通过这种专卖制度,由国家直接垄断经营工商业,持续了百年。

汉代盐铁官营

汉代设置专门机构,对手工业商业进行管理的做法为后代所沿袭。

一、民营手工业:手工作坊与民间商贾

汉代的手工业主要分官营和私营两部分。无论是官府手工业,还是官营手工业,汉代手工业突出的特点是规模庞大、从业者众多。

1. 手工作坊

汉代还有很多小规模经营的手工作坊。他们更加专业化,有时也雇佣一些伙计、帮手或技术工人。

《史记·货殖列传》里记载,当时贩卖胭脂是被人看不起的行当,而有个叫雍伯的人,却因此发了千金之财。卖热水饮料是小本经营,而张氏却以此赚了上千万的钱。胃脯是了不起的商品,而浊氏靠产销却可以富到车马成行。

《史记·货殖列传》

这说明,一些小作坊如果经营得当能发家致富。

汉代许多小手工业,主要靠自己的绝技也能赚到大钱。据《西京杂记》卷一记载,陈宝光的妻子是一个纺织高手,她织的散花绫虽然价格昂贵,却成为官僚贵族之间的抢手货。

2. 大手工业作坊主和富商大贾

由于汉武帝之前,汉政府对工商业采取自由放任的政策。因而经过积累,出现了很多大手工业作坊主和富商大贾。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提到的大手工作坊主的代表人物,有从事冶铁业的蜀卓氏、程郑氏、宛孔氏和曹邴氏。这些人经营的冶铁手工业作坊规模相当大,使用的工人数量业相当多。

汉代朱家台铁器作坊复原模型

其中蜀郡的卓氏,靠近铁矿山冶铁铸器,并到滇国、蜀郡的百姓中经销,结果成了大富翁,他享受的天池列射之类比得上国君。

二、汉代官营手工业的繁荣发展1. 丝织业

在西汉,绝大多数农民的生活日用品,是靠家庭手工业来提供的。他们有的从事纺织,有的从事铸造,有的从事酿酒。汉时尤其普遍的是家庭纺织。汉代的纺织业迅速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汉代纺织画像

《汉书·食货志》里提到:

“女子纺绩不足衣服”。“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

王充在《论衡·程材篇》中也记载,在今天的山东淄博和河南睢县,有着世世代代以刺绣、织锦为生的人,他们是专门经营纺织的家庭手工业主。

汉朝时期的“素纱禅衣”

丝织业,也是汉代重要的官营手工业部门之一。两汉的丝织品在史书中往往以“缯帛”二字为代表。缯帛的种类繁多,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丝织品就有绢、罗纱、锦、绣、绮等不同品种。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朱红菱纹罗丝绵袍

官营丝织业,主要为统治阶级与王孙贵族服务。西汉汉武帝以前,由于皇帝和诸侯王国堆丝织品的需求不大,因而官营丝织业的生产规模也不大。武帝以后,由于皇帝和贵族官僚的需求量大增,这些都刺激了官营丝织业生产规模的扩大。

2. 酿酒业

在汉代,农业的发展也带来了酿酒业的兴起。酿酒业是两汉时期规模较大的一项手工业。当时的酒肆作坊,分布极广,饮酒之风盛行,宴客、日常生活、祭祀等,都与酒息息相关,酒在当时几乎成了生活的必需品。

四川新都出土的画像砖《酿酒》画面场景

汉画像石中有大量与酿酒、贩酒、饮酒等相关的图片,这些图片生动地反映了汉代的酿酒业的全貌。

如四川新都出土的画像砖《酿酒》,画面场景是一酿酒作坊,屋子正中为酿酒大缸,一个妇人双臂挽袖,左手扶缸,右手在缸内搅动,她右边有一人伸开双臂做投曲或其他工作。画面前方为酒炉,炉前站立一人,看着炉内正在酿制的酒。左后侧一人推着独轮车,车上置酒或酒渣向外走去。其下一人挑着一担酒瓮也正朝店外走去。

3. 漆器业

西汉的漆器业也有很大的发展。漆器业是汉代一个重要的手工业部门,其产品价格昂贵,超过了传统上的青铜器,是典型的汉代手工艺品。

汉代漆器上的画像

司马迁说:“陈夏千亩漆”。意思是说,陈、夏这两个地方种有上千亩漆树就可以发财,由当时漆树的大量种植可以相见漆器产业的繁荣。

主要漆器产地在蜀郡和广汉郡,设有宫廷工官监造漆器。作坊内部分工很细,有制胎工、鎏金工、画工、修整工等。

云纹漆盒

漆器的种类,大的如漆棺、漆床、漆案、兵器架,小的有杯、盘、壶、盒、盆、勺、枕、奁等。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漆器184件,色彩鲜艳,光泽照人,造型生动,制作精细,漆器上的彩绘画法生动,线条流利,反映了高超的制造技术。

三、汉武帝时期官营盐铁的发展1. 煮盐业

汉代的煮盐业

汉代的官营手工业既负责铜器、兵器武备等的生产和供给,也生产盐、铁等日用品。盐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铁在汉代是关乎国计民生的战略性物资。西汉初年,汉王朝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纵民得铸钱、冶铁、煮盐”,煮盐和冶铁任其郡国和个人经营,国家只是设官进行管理和收税。

汉代尖底煮盐罐子

到了汉武帝时期,大农丞孔仅、东郭咸阳向汉武帝进言,认为国家垄断盐铁可以为开疆拓土的战争提供经济保障。汉武帝采纳了他们建议,在公元前110年,在全国40个郡县设置了50处盐铁官,实行了盐铁官营。

专卖官营时煮盐业的生产是由产盐区的盐官募人煮盐,官府提供“牢盆”等生产工具,官府按“牢盆”的产量付给报酬。盐的成品由盐官运往各地专卖。

汉代的盐的种类有海盐、池盐、井盐、岩盐等四种。除海盐外,巴、蜀一带还生产井盐,供当地之需。汉代盐井开凿已达16县。《史记·货殖列传》云:

“山东食海盐,山西食盐卤,岭南岭北,故往往出盐,大体如此矣。”

在出土的四川画像砖中有两幅煮盐图反映了官营煮盐业中井盐的生产情况:画面上的人物,有的在用辘轳从井中汲卤,汲出的卤水注在一个盘形器具里。有的在用管子把器具里的卤水引导到灶上的锅里,有的在烧灶。西汉中期以后,产盐区增加很多,可知这时官营煮盐业的生产规模有所扩大。

东汉制盐画像砖

百姓对盐的需求量很大,而且是必不可少职务。《文献通考》卷曾记载:

“十口之家,十人食盐;百口之家,百人食盐。”

对煮盐业生产的垄断和盐的专卖,使西汉政府不仅可以解决财政困难,而且可以从经济制度上找到解决抑商问题的办法。

2. 冶铁业

两汉时期的铁器

铁骨汉风,百炼成钢。汉代从事家庭铸造的人也有很多,多为私营。铁业规模很大。汉初,多为私营。汉代的冶铁技术的改进提高了铁的产量和质量。铁制工具的使用在农业和手工业中也取代了传统的青铜工具而取得主导地位。家庭铸造的铁器可以运到田间出售,很受农民的欢迎。

汉武帝时,治铁一律官办,全国设铁官49处。当时出现了炼铁用的大高炉。在河南巩县发现的汉代治铁遗址中,在1500平方米范围内发现有18座治铁炉,可见规模很大。

汉代治铁遗址中的炼铁炉

从河南贡献铁生沟遗址还可以得到证实:巩县铁生沟的六座圆炉,炉缸直径0.8-1.8米,残高一米左右。根据炉的内形、炉内残留的炉料和炉渣以及附近出土的生铁,可以肯定是炼铁高炉。这种炼铁高炉体积很大,容量很多。

《汉书·五行志》中有关炼铁高炉的记载:

“成帝河平二年正月,沛郡铁官铸铁,铁不下,隆隆如雷声,又如鼓音,工十三人惊走。音止,还视地,地陷数尺,炉分为十,一炉中销铁,散如流星。”

《汉书·五行志》内页图

由这一事故可知当时官营冶铁业所用工人人数相当多,炉容量很大,当时官营冶铁的规模是很大的。

结语

汉代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模式在我国古代工商业发展史上有着继往开来的意义。西汉建立后为了恢复和发展经济,对工商业发展采取了比较宽松的政策,因而西汉前期手工业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一个高峰期。

汉代长信宫灯

到了汉武帝时,为了从经济上重农抑商,中央采取了盐铁酒的官营等一系列政策。这些政策使官营手工业膨胀起来,私营手工业收到很大打击。

手工业经济的官营主要是为了满足统治者需求,手工业经济官营的负面作用是明显的,它打乱了工商业发展的自然规律,使商品经济跌入低谷。

汉代陶大雁

汉代官营发展模式得到后代王朝的消防队,历二千年不变。我国封建社会经济长期徘徊不前,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一直“萌”而不“芽”,即源于此。

从社会民生和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考虑,汉代手工业的官营弊大于利。

参考文献

《史记》

《汉书》

《文物》

《后汉书》

《中国经济通史》

0 阅读:32

美清探天下

简介:热爱分享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