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有史以来就讲究“名正言顺”,《论语·子路》篇就提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因此,每一个组织对于一个有能力的人,都会提拔到“正职”的位置,让他成为主要负责人,彻底发挥自己的能力,促使上下同心,凝聚最大战斗力。但在我党历史上,有过两次例外,出现了“副职”指挥“正职”的特殊情况,之所以“名不正言不顺”,其实也是为了把事做成。
一、“正职”周恩来心甘情愿成为“副职”毛主席的辅助遵义会议后,周恩来在全党、全军深得人心,中央会议更是明确“军事行动由最高军事首长朱德、周恩来为军事指挥者,周恩来同志是党内委托的对于指挥军事上下最后决心的负责者,以毛泽东为恩来同志军事指挥上的帮助者”,这已经在组织上确立了周恩来的党内最高军事领导人的“正职”地位,而毛主席只是“帮助者”的“副职”身份。
此刻,只要周总理想,他必然能够成为党和军队最高领导人。可周总理大公无私,绝不争权夺利,他少年时代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壮年时代更是“为党的生存而奋斗”,他并没有选择成为最高领导人,而是极力推举毛泽东成为实际领导人,自己则心甘情愿做毛主席的助手。
因此,在实际军事指挥上,“正职”周总理一切行动听从毛主席指挥,出现了“副职”的毛泽东,常常替代“正职”周恩来在军事指挥下最后决心的情形。
二、副司令员粟裕在军事上指挥司令员陈毅陈毅是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名正言顺的“正职”一把手,而粟裕是副司令员,理论上,粟裕是“副职”,应该一切行动听从陈毅指挥。这在其他野战军也是如此,从未见副司令员可以掌管军事指挥的。
但粟裕就是成为了华野的实际军事指挥者,不过,粟裕掌管军事指挥的权力,不是平白无故得来的,而是实打实地打出来的。之前中央并未让粟裕全面掌权,是粟裕通过七战七捷证明自己非凡的军事能力,而当时陈毅的山东野战军则在淮北地区接连失利,遭受重创。
于是,在1946年10月15日,毛主席电令华东野战军,讲述了华野领导分工原则:“望你们集中山野、华野全力(决不可分散)歼灭东进之敌,然后全军西渡收复运西,于二至三个月内务歼薛岳七至十个旅,就一定能转变局势,收复两淮,并准备将来向中原出动。为执行此神圣任务,陈、张、邓、曾、粟、谭团结协和极为必要。在陈领导下,大政方针共同决定(你们六人经常在一起,以免往返电商贻误戎机),战役指挥交粟负责。”电令明确表示军事指挥权交由粟裕负责。
此后,在华东野战军3年多的解放战争中,“正职”陈老总主要是依靠粟裕进行战争的指挥工作,在军事行动上是听从“副职”粟裕指挥。陈老总是新四军的老军长,军中资历深、威望高,华野底下悍将都愿意服从他,有陈老总坐镇军中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麻烦事,他更多的是起了一个政委的作用。
陈老总本人也高风亮节,作为“正职”,他不计名利,还为“副职”粟裕说话,陈毅元帅说过:“像粟裕同志可算为理论与实际兼优的人,战役指挥很高明,由于他长期在实际战争的锻炼,华东军事指挥主要靠他。我党能有这样的人才百把十个就差不多了。”甚至还把粟裕比作与彭、刘、林并肩前进的常胜者,说粟裕是我党与人民的伟大收获。
毛爷爷说:淮海战役粟裕同志立下了第一功。
军事上,粟裕完全有足够的资格和彭林刘并肩!
饶漱石是新四军华东局华东野战军一把手。
韩先楚也曾以副司令员指挥过
战争年代谁拥有军权说了算
主席定方案,恩来具体贯彻落实,那叫指挥过。粟是代行指挥权,不是指挥过,就像国军徐州剿总副司令杜律明,代行总司令刘峙的职权一样。
项实际上指挥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