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作文模拟题:求多而守少

老谢语文 2024-09-27 17:07:13

作文题展示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生活中,大家往往努力争取更多,比如更多的资源、机会……以求实现自己的目标。但老子却说“少则得,多则惑”,认为取“少”方能得到,求“多”反而不易得到。

以上论述颇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提示】

本题材料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概述了人们追求“多多益善”的社会现状,提出了求“多”才能有所成的观点。第二层借老子的语录,提出了人生求“多”未必能得,求“少”反而易得的观点。这两层意思之间属于二元辩证关系。

这个作文题的审题应分成四步:提取核心概念,归因分析,辨明关系,确定立意。

首先是提取核心概念,一是求“多”,二是求“少”。

其次,进行归因分析,从内因、外因两方面对两个概念进行分析。求“多”的外因在于社会多元复杂、科技日新月异、人们竞争激烈等,内因在于能掌握更多的选择权、主动权,获得更多的自信等。求“少”的外因在于社会浮躁、事物瞬息万变等,内因在于能专心致志、精益求精、从容淡定等。

再次,要辨明两者之间的关系。从逻辑上分,概念之间主要存在相容并存关系、是非取舍关系、并非绝对关系、对立统一关系这四种关系,其中相容并存关系又分为并列、递进。本题可以选择其中的三种关系进行立意。一种是把求“多”、求“少”作为相容并存关系。可以是并列关系,强调两者都重要,根据现实情况,顺势而为;可以是递进关系,从两者关系出发,侧重阐述求“多”的意义,也可侧重阐述求“少”的意义。一种是是非取舍关系。人生或只求“多”,多多益善;或只求“少”,少而专注。两者仅择其一。一种是对立统一关系。确立转化的条件,强调两者之间能够互相转换,如知“多”而求“少”,求“多”而取“少”。

【参考立意】

①求“多”求“少”,应把握时机,顺势而为。②求“多”方能更“多”,实现更大的人生价值。③“少则得”,专注执着,是成事的关键。④知“多”而求“少”,才是正道。

【写作例文】

求多而守少

一考生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自然万物“多者”生存,人类亦把“多多益善”奉为圭臬。但“多”有时也让人困惑,在繁芜复杂中迷失方向。因此,唯有求多而守少,才能利用“多”之选择,成就“少”之精彩。

求“多”有其必然性。面对科技的更迭、信息的刷新,为了在时代洪流中站住脚,提高自身竞争力,人们热衷于求多:粮食要年年有余,赚钱要盆满钵满,工作要追求“斜杠”……的确,求多是对生活的热爱,对未知的探索,对世界的热情。正是求多,使我们获得丰富的资源,站上更大的平台,创造源源不断的美好体验。

可为何面对“多”,也会让人烦恼,甚至成为前进的绊脚石呢?究其深因,如果一味求多而守多,凡事只能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即使消耗大量时间、精力,也只能粗粗涉猎,最终也易迷失自我。而守少则不同,它是阅尽千帆后的精取,是全神贯注的凝练,是心无旁骛的深入。

守少不是消极放弃、胡乱浪费,而是于繁杂中精选,有针对地专注。“守少则固,力专则强”,树木只有剪去多余枝杈,才能枝繁叶茂。“神舟”总设计师戚发轫曾兴趣广泛,但选择了航天事业,便两耳不闻窗外事,只执着于不让神舟飞船有一丝一毫的偏差;文物修复师付金凤曾纠结于众多专业选择,但选择了修复瓷器,便只顾细细打磨。他们不朝三暮四,不广泛撒网,而是精选守少,认准选择,做到极致,于是精进了自我,也创造了价值。

“多”是机遇的垂青,有了求多的基础,才有选择的余地;“少”是精进的过程,有了取少的筛选,才有静心的专注。兼有求多和守少,既能大胆开拓,又能精益求精。

如何才能于多中守少呢?这离不开对初心的守护。正如“当代愚公”毛相林执着于共同致富,才坚守乡村,带领村民挖凿出悬崖绝壁边的“天路”。只因守少的路途有热爱的加持,便能辨清心之所向,不为浮云干扰。

临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凭饱涨的热情,求“三千”的机遇;以不改的初心,择“一瓢”的精华。求多而守少,以少而铸多。

作文模拟题

有人认为,少则得,多则惑。持续专注在一个点上,是成事最快的捷径;选择太多,涉猎太广,反而会迷失本来的方向。也有人不这么认为。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无专精不成,无涉猎不通

有人认为,少则得,多则惑;也有人觉得,少则惑,多则通。在我看来,少于多,专与博,各有其优势。就像梁启超所言:“无专精则不能成,无涉猎则不能通也。”我们应该将专与博相结合,做到专精以成,涉猎而通。

专,既指专精,也代表专注。生而为人,无论是干事创业,还是读书学习,都要保持专注,聚焦一个点。曾国藩有言:“用功辟若掘井,与其多掘数井而皆不及泉,何若老守一井,力求及泉而用之不竭乎?”保持专注,才能集中力量,在特定领域“深挖及泉”。贾岛专注于苦吟,“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终成诗词大家;钱钟书一心做书虫,在图书馆“啃”专著,日渐博学多才,后来被誉为“文化昆仑”;樊锦诗从繁华闹市来到荒凉西北,把一腔热血献给一窟壁画,终让敦煌学走向世界……他们的事迹,充分阐述了专的重要性。“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保持专注,才能精深,才能大有所成!

博,指广为涉猎,博学博思。古人言:““学切问,所以广知。”辜鸿铭“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一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亚等9种语言,获13个博士学位,成为了博学之士,被誉为“行走的文化宝典”。毛泽东在戎马倥偬和日理万机中,仍然手不释卷,读书不辍,成就“千秋功业铭青史,一代英名播万年”的丰功伟绩和崇高风范。博,才能融会贯通,将散落的知识珠子串起来,变成熠熠生辉的手链。博,才能视野广阔,见识卓越,因此,《礼记》尤为重视“博”,认为“博学之”是“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基础和前提。广为涉猎,博学博思,才能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

专与博,看似截然对立,其实相辅相成。专又何尝不是一种博?为达到专精而博览群书,能集百家之长,叙千秋万代。孔子编撰《春秋》,曹雪芹创作《红楼梦》,都是为专而博,为精而广的代表。博也有助于专,恰如大先生所言:“博,然后深;广,然后专。”涉猎众多领域,了解方方面面,才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向。瓦拉赫年轻时学过诗歌、哲学和绘画,尝试诸多领域后,才发现自己最适合学化学。于是,由博而专,在化学领域深耕,最终大放异彩,斩获诺贝尔奖。

专与博,为鸟之双两翼、车之两轮,相伴而生,缺一不可。若博而无专,便会泛泛而学,迷失方向。若专而无博,难免闭门造车,撞破南墙。真正智者,既能博大,又能精深,令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无专精不成,无涉猎不通。让我们左手专精,右手广博,成为专精以成,涉猎而通的人吧!

0 阅读:2

老谢语文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