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废除了使用1800年的汉字,全民学习罗马拼音,如今什么后果

巴顿娱乐说 2024-11-14 12:39:05

请用您发财的金手指,点赞走一走,暴富到永久,上点关注下点赞,不想暴富都很难

一段尴尬的文化断层

想象一下你站在越南某座古老的庙宇前,抬头望着那些布满岁月痕迹的汉字匾额,身边的越南导游却尴尬地表示:对不起,我也看不懂这些字。

这不是段子而是真实存在的现象。

谁能想到这个曾经将汉字视为圭臬的国度,在1975年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放弃这个伴随了他们1800多年的文字体系。

这个决定究竟给越南带来了怎样的蝴蝶效应?

断臂求生还是因噎废食?

这种文化断层的尴尬场景,在当代越南可不是个例。

放眼望去整个越南社会都在经历着这样的文化断裂。

就拿越南河内某高校的历史系来说,教授们正为一件事发愁:堆积如山的古籍无人能读。

这些珍贵的历史文献,就像一座待解的宝藏,却成了摆在图书馆角落吃灰的"天书"。

有趣的是这些"看不懂"的典籍,可能就记载着他们的家族史。

一位96岁的越南老人曾感慨:"我爷爷写的家谱,我儿子已经看不懂了,我孙子更是完全不知所云。"

这种代际之间的文化鸿沟,简直就是一出现代版的"鸡同鸭讲"。

在传统武术界这种情况更是让人直呼"太难了"。

试想当你手捧一本记载着祖传武功的古籍,却对着里面的汉字"一脸懵",这种感觉大概比练武还要令人抓狂。

某位越南武术大师无奈地表示:"很多绝技的精髓都藏在这些汉字里,现在只能靠口口相传,难免会失真。"

就连一些建筑界的专家都在诉苦:研究古建筑时,那些包含建筑工艺的传统图纸和文献,成了最大的拦路虎。

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有些年轻人在旅游景点拍照时,还会把古代匾额上的汉字当作"装饰花纹"。

这种文化断层带来的影响,就像是一个巨大的"文化黑洞",正在吞噬着越南的历史记忆。

不得不说这个选择让越南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就像是为了追求"轻装上阵",却不小心把"传家宝"也给扔了。

从某种程度上说,这简直就是一场文化版的"断舍离",只是"断"得可能有点过头了。

当传统文化成为了需要"翻译"才能理解的"异域文明",这种感觉怎么说呢,真的是有点离谱。

时光倒流话沧桑

说到这场"文化断舍离"的源头,我们得把时光机调到两千多年前。

那时候的越南还真是个"刺头",经常带着小弟来骚扰中国边境。

秦始皇:啥?居然有人敢在我统一天下的时候搞事情?

于是这位"暴躁老哥"二话不说,直接派兵南下。

在红河流域一路横推,最后在现在的清化地区设立了象郡。

但是等秦朝江山倒了,一个叫赵佗的老哥趁机在当地另立山头,搞出了个南越国。

这一波操作看得汉武帝直皱眉:这哪行啊?

公元前111年汉武帝派大军南下,给南越国来了个"永久下线"。

从此越南北部就成了我们中国历代王朝的"编外人员"。

说实话这段历史就像是一部"邻里关系剧",时而和睦时而争执。

每逢中原王朝强盛,越南就乖乖当个"小弟"。

一旦中原内乱越南立马就开启"单飞"模式。

但不得不说这种"若即若离"的关系,反而让汉字文化在越南扎下了深根。

到了公元1世纪汉字就已经成了越南的"主流文字"。

等到10世纪更是实现了全民普及,堪称"全面开花"。

越南的文人们对汉字更是爱得深沉,考科举、写文章、做学问,处处都离不开它。

连老百姓的日常生活都被汉字文化"渗透"得彻彻底底。

从庙会祈福到婚丧嫁娶,从节日习俗到生活器物,汉字的影子无处不在。

说白了这都快成了越南文化的"操作系统"了。

当时的越南文人,写得一手好汉字,那可是标配技能。

科举考试更是"卷"得飞起,考生们挑灯夜读,就为了能写出一篇漂亮的"八股文"。

就这样汉字一路相伴,见证了越南一千八百多年的风风雨雨。

甚至可以说没有汉字,就没有越南古代那璀璨的文明成就。

这么看来汉字对于越南,简直就像是一个"文化系统升级包",不仅带来了先进的文字,还顺带输送了整套的文化体系。

命运的转折点

然而这个看似稳固的"文化系统",却在16世纪迎来了一群"意外访客"。

这些来自西方的传教士,带着他们的十字架,还有一种叫做"拉丁字母"的新玩意儿。

当时没人会想到,这些看起来"不务正业"的外国人,竟然会给越南的文字系统带来如此巨大的冲击。

就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

到了19世纪法国殖民者的铁蹄踏入了越南的土地。

不同于之前那些温和的传教士,这些家伙可就"强势"多了。

他们直接在学校里下了"禁令":汉字?不好意思这里只教拼音。

这就像是硬给越南人民换了一套新的"输入法",还是强制安装那种。

随着时间推移越南的知识分子们开始有了新的想法。

他们觉得要想摆脱中国文化的影响,或许应该从改变文字开始。

这种想法就像一个不断膨胀的气球,最终在1975年"砰"的一声爆发了。

那一年统一后的越南政府做出了一个石破天惊的决定:全面废除汉字教育!

这个决定来得如此突然,就像一把锋利的剪刀,"咔嚓"一声剪断了与过去的联系。

当时的场景可以说是十分戏剧性:一边是老一辈依依不舍地看着那些熟悉的汉字,一边是年轻人热情地拥抱着新的拼音文字。

有趣的是这个转变比预期中顺利得多。

就像是给整个国家来了次"系统重装",新的"操作系统"迅速占领了"市场"。

老一辈人可能还在感叹:"这些横平竖直的字,写起来多美啊。"

而年轻人则在想:"拼音多简单,打字比画字快多了。"

不管是学校、政府部门,还是街头巷尾罗马字母开始"霸屏"。

这大概就是越南版的"旧貌换新颜",只不过代价着实有点大。

得与失的思考

如今越南的这次"系统重装"已经运行了快50年。

回望这段历史越来越多的越南学者开始觉得有点"亏了"。

一位河内大学的教授曾经感慨:"这就像是把家里的古董全扔了,换成了宜家家具。"

确实用起来是方便了,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现在的越南年轻人,看到满是汉字的古建筑,就像看到"火星文"一样茫然。

这种文化上的"断崖式"跳跃,让越南陷入了一种奇怪的身份危机。

明明是东亚文化圈的一员,却好像自己给自己来了个"文化移民"。

更尴尬的是当其他东亚国家的游客来越南旅游时,反而比当地人更能读懂那些古老的匾额。

有些越南学者开始疑惑:当年为了追求独立,是不是把文化传承这道题给做过了?

就像是为了装修房子,把祖传的风水宝地给推倒重建了。

现在越来越多的声音在呼吁:要不要考虑把汉字教育捡起来?

毕竟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多一种文字就是多一把钥匙。

特别是在"汉字文化圈"这个超级朋友圈里,大家都用汉字交流,就越南一个人用拼音,多少有点"格格不入"。

但问题来了:距离上一个会写汉字的一代人都已经过去半个世纪了。

这条"文化断层"想要重新连接,难度堪比"考古发掘"。

或许这就是历史给越南留下的一道难解之题:舍弃传统去追求现代化,这笔账到底是赚是亏?

在全球化的今天,这个近半个世纪前的决定,究竟是帮越南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还是关上了一扇通往传统智慧的窗?

这个问题恐怕连越南人自己也很难给出一个标准答案。

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0 阅读:52

巴顿娱乐说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