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案分享】化疗期间足跟痛怎么办?

黄金昶的记事本 2024-09-20 16:23:10

郑叔叔是一位对自己病情不完全了解的直肠Ca患者,不愿接受手术治疗,在我科行全身化疗。至用药第三周期时,告诉我们,让他最难受的是出现右侧足跟疼痛,影响其走路活动。说到足跟痛,这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对此我们查阅了相关资料,进行了讨论。

从西医角度上思考,足跟痛常见原因包括:

1.跟腱炎:跟腱炎是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跟腱过度使用,或者跟腱内部的纤维发生慢性损伤而引起的。常见于经常进行跑步、弹跳等体育运动的人群,以及长期站立或行走的人。

2.足底筋膜炎:足底筋膜炎多发生在长期站立或行走的工作者中,由于长期慢性的轻微外伤积液引起病变。表现为足底筋膜的无菌性炎症,导致行走或站立时足跟疼痛明显,尤其是晨起下床刚开始走路时会特别疼痛,但活动一会儿又能得到缓解。

3.脂肪垫痛:这种情况常发生在老年人中。随着年龄的增长,足底脂肪垫的弹性会下降,跟骨在没有足够衬垫支撑体重时,容易形成反复瘢痕和钙质沉积,进而引起足跟疼痛。这种疼痛也会在早晨起床后首次走动时可能特别剧烈,但随着活动的增加,疼痛会有所缓解。

4.跟骨后滑囊炎:这是由于不合适的鞋子摩擦引起的,容易发生在跟腱与皮肤之间的滑囊,导致滑囊炎症和疼痛。

5.跖骨关节炎:这种关节炎常发生在跟骨骨折之后,是一种创伤性的关节炎,也可能导致足跟疼痛。

这几种原因还可能交叉存在,在鉴别方面光平症状或体征有时不好判断,可能还需要借助影像学进行辨别。

针对以上常见原因,常用治疗方法包括穿软底鞋、热敷、理疗、口服非甾体消炎药等。同时,注意适当休息,避免长时间站立或行走,以及选择合适的鞋子,以减少对足跟的压迫和摩擦。

我们从中医角度来分析一下足跟痛出现原因:

从经络巡行看,足跟痛与肾气亏虚有关。《灵枢.经脉》记载:“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趾之下,斜走足心,出于然谷之下,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以上腨内,……”。从肾经的循行线路看,肾经进入足跟,所以温阳补肾,加之肾主骨生髓,与足跟痛有关;肾与膀胱是表里关系,而膀胱经的走行是:“以下贯腨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指外侧。”膀胱经于足跟周围经过,膀胱经气血和足跟痛密切相关。足跟在肢体的最下端,跟骨的气血供应也比较差,如果小腿肌肉僵紧,气血不容易流动过来,这也是足跟痛久治不愈的原因之一。而肾经与膀胱经循行所过的“腨”,即腓肠肌,也就是小腿肚子。老年患者多存在肾气亏虚,而随着年龄增长足跟发生退变几率增加,两者不谋而合,因此肾气亏虚与足跟疼痛密切相关。

此外,肝主筋,肝血不足,筋失所养,不荣则痛,与小腿肌肉僵紧,筋膜紧张,气血运行不畅有关系。同时肝肾同源,互相影响,在治疗足跟痛时也要关注肝的因素。

除此之外,治疗时应考虑到病邪因素。《素问·举痛论》记载“(寒气)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足行走于地面,位于人体最低处,易收寒湿之气侵袭,足跟痛应辨别是否有寒凝因素,药物治疗需注意温阳散寒。湿性下注,故足跟痛还应注重祛风除湿。加之病灶局部必定气血不畅,还应养血活血。

明确了病因,下面我们看具体的治疗。

1.中药口服

结合以上辨证分析,药物可选用阳和汤加减:熟地30g鹿角胶10g 炮姜10g炙麻黄6g 白芥子10g 甘草10g 怀牛膝30g 丹参20g 白芍60g,水煎服,日一剂。

方中重用熟地,滋补阴血,填精益髓;配以血肉有情之鹿角胶,补肾助阳,益精养血,两者合用,温阳养血,共为君药。佐于麻黄,宣通经络,与诸温和药配合,可以开腠里,散寒结,引阳气由里达表,通行周身。甘草生用为使,解毒而调诸药。加用牛膝、丹参、白芍,牛膝在《本草经集注》中记载,主治寒湿痿痹,四肢拘挛,膝痛不可屈伸,逐血气,同时,足跟属于肾经,牛膝也作为引经药,引诸药下行,宜入足少阴以理诸疾。丹参,《名医别录》中记载主养血,去心腹痼疾、结气,腰脊强,脚痹,除风邪留热。白芍在《神农本草经》中记载可止痛,散气血,既养血,又柔肝缓急止痛。诸药合用,正对足跟痛病因病机,方可起效。

2.中药泡洗

使用桃仁、红花、鸡血藤、海风藤、伸筋草、透骨草、川乌、草乌等,水煎,中药泡洗,活血舒经通络,对于足跟痛也具有一定治疗效果。

3.针刺治疗

局部取穴:如果足跟痛是由于跟腱炎、跟腱滑囊炎等跟腱相关疾病导致,疼痛位置主要在足跟的跟腱位置。此时,需要局部取穴,主要在跟腱附近的位置寻找压痛点进行针灸。如果足跟痛是由于足底筋膜/脂肪垫炎引起,疼痛位置在足底后部。针灸治疗主要以局部松解为主,可以选择在足底后部的压痛点进行针灸。

循经取穴:除了局部取穴外,还可以选择循经取穴,可从肾经,膀胱经取穴。大钟穴,大钟穴为肾经的络穴,大钟通于和肾相表里的膀胱经,可补肾壮骨,疏通筋脉;太溪穴,肾经原穴,东垣曰:成痿者,以导湿热,引胃气出行阳道,不令湿土克肾水,其穴在太溪,因此针刺太溪穴可补肾,也可祛湿;昆仑穴,为膀胱经位于足踝部穴位,昆仑透太溪,常用于与足跟痛的治疗;此外,针刺昆仑、太溪实际上也对紧张的筋膜有放松作用。

局部松解:从局部解剖来看,跟骨跟腱向上延伸附着于腓肠肌表面,因此,松解腓肠肌可改善跟骨局部压力,临床中多在承山穴、承筋穴附近,找高应力点进行松解,以缓解腓肠肌的紧张状态,进而减轻足跟痛。

其他常见穴位:阳陵泉:针灸此穴位能够起到疏通经络、活血化瘀的功效,对下肢部位的血液循环不好的人尤为适用。肾俞:针灸此穴位能够促使腰部的血液循环增快,缓解腰部的神经和血管压迫,对于神经压迫引起的足跟疼痛具有调理改善的作用。针刺疼痛部位对侧的大陵穴,对于足跟骨刺或者不明原因的足跟痛,疗效较好。针刺后患者可带针活动,例如走路或者跺脚,刺激足跟进行治疗。

针对郑叔叔在化疗期间出现的足跟痛,经过鉴别后诊断为足底筋膜炎,辨证为肝肾亏虚,气滞血瘀。患者化疗前并无足跟痛出现,其化疗期间使用的化疗药物为奥沙利铂和卡培他滨。奥沙利铂是一种常用于治疗结直肠癌的铂类化疗药物,虽然疗效显著,但也伴有一定的副作用。其中常见的副作用包括周围神经毒性,如四肢麻木、刺痛或灼热感。这些症状通常与寒冷相关,即遇冷时症状加重,称为“冷诱发的感觉异常”。通过中医辨别奥沙利铂的寒热属性,其性属寒凉,易伤及阳气,寒凝血瘀,影响四肢气血运行。患者年老肾气亏虚,加之化疗药累积刺激,使足跟痛的症状显现。在给予了相关的中医治疗后,患者暂时没有服用非甾体药物,嘱咐患者好好休息,做好相关的拉伸保健,最终患者症状得到了缓解。

总之,治疗足跟痛的方法很多,可以中西医结合,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同时,患者也应注意日常生活中的预防和保健措施,以减少足跟痛的发生和复发。

徐林

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针灸微创肿瘤科

0 阅读:5

黄金昶的记事本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