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居正,嘉靖四年(1525年)五月初五出生于荆州府江陵县(今湖北荆州),幼名白圭,字叔大,号太岳,明朝著名政治家、改革家,万历新政的主导者。
嘉靖十五年(1536年),十二岁的张居正开始参加童试;嘉靖十九年(1540年),十六岁的张居正通过乡试成为举人;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中进士,名次二甲第九名,授庶吉士。张居正
张居正
一、官场中,论有一个好老师的重要性张居正是嘉靖二十六的进士,这一年是丁未年,因此这一科也叫丁未科。主持这一科的主考官是徐阶,当然徐阶也就成了张居正的恩师。虽然张居正仅仅位列二甲第九名,前面还有十一名仁兄,但是徐阶却对这个年轻气盛、才华横溢的小伙子颇为喜爱。
明英宗之后,按惯例,科举进士一甲三人授予翰林院修撰、编修,二甲中选取年轻而才华出众者授予翰林院庶吉士,其余的人都外放为官。因此,这里面也就衍生出两种不同的晋级之路,一种是在翰林院修撰文史、侍奉皇帝一段时间后,出任九卿的一个,之后下放地方任巡抚,然后回京任各部的左右侍郎、尚书,之后进入内阁;一种是外放为官,表现优异的回京任职,后再外放为一方大员,之后再回京任各部的侍郎、尚书等,但是无缘进入内阁。因此,第一种路子是登阁入士的正经路子,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
翰林院作为历朝的储才之地,汇聚了每一科进士的精华,当然也会为他们配备资深的教习,教导他们经邦济世的理论知识。徐阶就是其中一位很有重量的教习。张居正也在这段时间和徐阶建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学习到了很多治国理政的道理。
彼时,内阁是夏言和严嵩的战场,张居正对于内阁斗争,冷眼旁观,明哲保身。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为躲避纷扰,张居正请病假回到家乡江陵。休假的三年里,他遍游名山大川,走访乡间百姓,对民生疾苦又有了深层的认识,他看到田赋不均,贫民失业,民苦于兼并,也为他日后实行一条鞭法下定了决心。要说以前,这官员也是好,一请假能请三年,真是让人羡慕。
嘉靖三十六(1557年),游历归来的张居正回翰林院供职。彼时,他的老师徐阶已经在五年前入阁,位列次辅,和首辅严嵩共事。面对严嵩的权势滔天,张居正模仿老师徐阶的为官之道,对内坚定理想信念,树立远大理想,不与奸佞同流合污;对外不与人争锋,顺其自然,韬光养晦;同时静待时机,相机而动。
张居正隐藏在徐阶背后,为其出谋划策,不遗余力;徐阶也对张居正青睐有加,十分爱护,视他为自己的接班人,即使是在他与严嵩争斗的最厉害的时候,也没有把张居正放到前面。
嘉靖四十一年(1564年),徐阶正式取代严嵩,成为内阁首辅。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在徐阶完全掌控局势之后,开始为张居正铺路,让张居正成为右春坊右渝德兼国子监司业。这两个职位可了不得,前者是东宫辅佐太子的,后者就是现在的国立大学副校长。同时徐阶还推荐张居正成为了裕王朱载垕的侍讲侍读,也就是裕王的老师,裕王也就是之后的隆庆帝。徐阶这两步,可谓眼光之毒辣。前者为张居正提前布局,先登上下一任皇帝的战车,要知道古代,非常注重师徒名分,给未来皇帝当老师,将来皇帝扶正了,那怎么可能不重用自己的老师;后者为张居正打开了人脉,国子监的监生将来都有可能进入官场,这无论是谁,见到你,可都得叫一声校长好,这可是都是人脉啊。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明世宗朱厚熜去世,徐阶在张居正的帮助下,起草遗诏,纠正了世宗时期修斋建醮、大兴土木的弊端,恢复受严嵩迫害而获罪的勤勉朝臣官职,受到了朝野上下的普遍认同。
张居正
二、内阁里,雏鸟振翅变雄鹰隆庆元年(1567年),张居正被提拔为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进入内阁,参议朝政,后又改任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隆庆二年(1568年)七月,徐阶因年迈致士,然而张居正并没有再进一步。因为徐阶的老对手、皇上的首席老师高拱重回内阁当首辅,兼任吏部尚书,掌控了内阁大权。
说起高拱和张居正的关系,只能用亦敌亦友来形容。
高拱给朱载垕当老师比张居正还早,缺少父爱的朱载垕视高拱如师如父,关系远非张居正可比。张居正当国立大学副校长的时候,高拱正巧是校长,资历自然比张居正要深厚。嘉靖四十五年,高拱经徐阶推荐入阁,当时徐阶就看到高拱入阁必不可免,索性送了个顺水人情。但是高拱并不买账,我行我素,没办法,后续较量中,高拱被徐阶踢出了权力圈。现在回来,作为政敌徐阶学生的张居正自然不好过。
彼时,嘉靖时期的各种弊端纷纷显现,内部吏治腐败,国库空虚,灾祸频发,流民四起;外部,鞑靼频繁入侵,土司争权。张居正深谙徐阶为官之道,知道此时接手并不明智,况且他的的手段也不足以应付纷乱的朝局,震慑内外的宵小。而高拱这种雷厉风行的能吏风格,正适合这种大刀阔斧的改革。由此,张居正转变策略,甘居人下,努力修复和高拱的关系,对于高拱决定的事也不加阻拦;同时专注做好自己的事务,致力于户部改革,为自己上位推行一条鞭法做准备。
高拱在位时,整饬吏治,重视军备,励精图治,政绩斐然。对内,他主张对吏部实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一是精简机构,裁撤冗官冗员;二是划分职责,并将具体任务分工包保到人;三是创新考核机制,实行日记录、周汇总、月总结的制度,完改善了京察、巡查制度考察周期长、流于形式的弊端。通过改革,大幅提升了机构办事效率。对外,对于俺答可汗归顺,重开边境互市的提议,也予以大力支持,一路开绿灯,基本解决了北方多年来兵戈相向的局面。
但高拱为人盛气凌人,不能容物,专横跋扈,时常对犯错的下属怒目而视,恶言恶语。高拱的性格导致于内部虽慑于他的威势,却也招来物议。隆庆帝在时,高拱圣眷正隆,倒也无妨,但也为自己的下场埋下了隐患。
张居正不肯久甘人下,一直在暗地里想发设法想要把高拱整下台。
但是张居正也知道隆庆帝在位时,不可能实现,于是就把目光放到了下一代朱翊钧身上。彼时,朱翊钧的贴身太监冯保一直和高拱有隙。冯保最初在朱载垕身边贴身伺候,朱载垕登基后,对外,依靠高拱;对内,就想把贴身太监冯保提拔为司礼监掌印太监,但是高拱知道后,向朱载垕进言说冯保权力心太重,不能干司礼监掌印太监。出于对高拱的信任,这事也就不了了之。之后又有几次朱载垕想提拔冯保,都被高拱阻止,二人由此也就结下了梁子。后来冯保算是想明白了,有高拱在,自己怎么也不可能做到司礼监掌印太监的位子,就向朱载垕请旨,其伺候下一任继承人朱翊钧了。
鉴于目标一致,利益不发生冲突,张居正和冯保也就一拍即合,密谋把高拱整下去。隆庆六年(1572年),朱载垕这小体格子因为长期在女人身上劳作,最终病死,年仅9岁的朱翊钧即位。张居正和冯保终于看到了曙光。彼时,神宗朱翊钧刚即位,高拱就曾放言,一个9岁的娃娃哪里懂得治理国家。这种蔑视圣上的言论不久就通过冯保传到了朱翊钧生母李太后的耳中,李太后本身出身不高,因为按照老朱家的家训,他的子孙选对象要从小势力、小家境的人家选择。高拱这种口无遮拦的厥词,触动了李太后敏感的神经。孤儿寡母,刚继承大统,最怕这种权势滔天的大臣弄权。随后,李天后就下懿旨,以专政擅权的罪名把高拱打发回老家了。
当年六月,张居正担任了首辅;八月,加封左柱国,进中极殿大学士,至此,张居正正式掌控了朝局,放开手脚准备大干一场。
李太后
三、朝堂上,媳妇熬成婆张居正掌权后,正式开始他的改革之路。他的改革方案涉及省议论、振纪纲、重诏令、核名实、固邦本、饬武备六个方面,中心思想是整饬吏治,富国强兵,史称万历新政。
其实说白了,张居正的改革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整饬吏治;二是富国强兵,整饬吏治是为了更好地富国强兵。整饬吏治是前提、是手段,富国强兵是结果、是目标。因此主要就体现在征收赋税,充盈国库这一块。
整饬吏治这块,张居正在延续高拱工作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考成法,用内阁控制给事中六科,六科控制六部,明确职责,层层考核,。简单来说,就是层层压实责任。这种方法提高了各部门的办事效率,使得朝政政令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
万历四年(1576年),张居正对地方官员下达要求,征收税赋达不到九成的官员,一律处罚。同年十二年,张居正就处罚了30名官员,其中革职11人,降级19人。这让地方官员不敢懈怠,勤劳公事,督促完成征税任务。这种做法,有效改善了拖欠税粮的状况,让国库逐渐充盈,扭转了长期财政赤字的状况。万年五年,全国岁入435万余两,对比隆庆平均岁入250万余两,增长74%;对比嘉靖平均岁入200万余两,增长117%,由此可见考成法虽是政治改革,却对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方面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考成法逐渐见效后,张居正开始推行一条鞭法。所谓一条鞭法, 就是把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综合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数折算缴纳。一条鞭法能够极大简化税制,方便征收税款;同时有效降低地方官员贪墨,增加财政收入。
一条鞭法最重要的事就是要清丈土地。彼时,张居正面临最大问题有两个,一是贵族、士绅隐瞒田地数量,偷税漏税,他们是丈量土地的最大阻力;二是地方官吏缩短弓步,溢额求功;也有地方官吏勾结豪绅富户,隐瞒田地数量。但是张居正加大打击贵族士绅的力度,严格惩治不法官吏,全国土地丈量工作还是基本完成,田地的数量大大增加。万历八年,全国土地701万顷,对比隆庆五年的233万顷,增长了200%。
万历九年(1581年),张居正正式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一条鞭法上承唐代的两税法,下启清代的摊丁入亩,是中国田赋制度史上一次重大的改革,它改变了当时社会极端混乱,严重分配不均的赋役制度,减轻了农民的负担,限制了胥吏的舞弊。特别是取消了农民诸多苛重的徭役、力差,让农民能够有更多时间从事农业生产。但一条鞭法也有弊端,那就是没有规定征收总额的规定,给了胥吏多征多收得机会。
万历十年(1582年)六月,张居正病逝,享年五十八岁,赠上柱国,谥文忠。但是去世不久,明神宗朱翊钧就下令抄家,并把他的封号宫佚削除,褫夺文忠封号,家属流放。据野史流传,朱翊钧这是发泄对张居正和其生母李太后不正当关系的不满,但谣言尔尔,姑且听之。
张居正
图片素材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