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这样比对《热辣滚烫》和《百元之恋》:它们几乎是一个模子倒出来的。
他们怎么就那么像呢?
因为二者有着同样的剧情,同样的服饰,同样的动作,甚至于是同样的场景。
贾玲翻拍日本电影《百元之恋》,正如冯小刚翻拍出演的《忠犬八公》一样,可能都在寻求和表达一些电影理念,让作品说话,这也使得国内的电影市场更呈现多元,更有生机和活力。
很幸运的是,他们都成功了。
但是,这种成功让人有些五味杂陈。
我们不妨胆壮一点,因此试着往深处探一下目前中国电影市场的生态现状。
毋容置疑,随着2024春节档电影的收尾,其票房记录又呈现出增长态势,甚至又会成为新的记录,但是,却并没有出现百花齐放的状态。
票房收入差距过大,使得除了榜单第一第二之外,其他影片都面临成本能否收回来的压力,这样的市场窘境无疑会挫伤部分电影人的积极性,并不利于中国电影的发展。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出现这样的状况呢?
我们知道,影响电影的票房因素有很多,譬如影片质量、观众口味、影院排片、演员阵容、票价问题等,但是,最重要的因素应该是剧本和影片质量的下滑无法真正贴合观众的口味,因而也就不能真正抓住观众的心。
这,其实也是让众多电影人困顿和纠结的地方。
难道就没有好的电影剧本吗?
当然不是。
好的电影必须有好的创意性,它要求影片在故事内容、叙事手法和题材选择上都要有一定的新颖度,否则会导致观众的审美疲劳。
但是,舆论环境和价值观导向可能会限制电影创作的多样性,同时,审查制度对于电影内容的限制,也影响了一些影片的艺术表达力和社会批判力,进而会影响电影的整体品质,使得一些题材性和创意性电影很难搬上银幕。
鉴于此,电影人更审慎了起来,于是,有的人便另辟蹊径不惜购买国外版权来复制,想做出一些新的尝试。
所以,贾玲和《热辣滚烫》所遭受的争议,因翻拍导致的原创性不足,无疑是一个很大的槽点。
但就是这么一部没有展现出独特内核的翻拍电影,也成为了2024春节档最卖座的影片,这不能不说是中国电影的遗憾。
贾玲翻拍日本电影其实折射了中国电影创作的尴尬,但是她还是成功了。
这种成功模式会不会被其他人效仿呢?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翻拍可以看作是国际文化的交流和内容再创造的过程,电影人通过本土化的改编,让一些发生在国外并被老外接受并肯定的故事,套路进来与中国的观众产生共鸣,形成对中国文化市场潜力挖掘的新尝试。
这样的尝试不能说不好,因为它从一定意义上说是降低了国内导演的创作风险,尤其是票房风险。
毕竟,这些在国外成功的电影作品,基于其已验证的市场接受度和故事吸引力,照搬进国内的成功率还是蛮大的。
在复杂多元的中国电影市场,作为确保投资回报率的一种有效手段,投资人去翻拍这样的电影,的确是一种相对稳健的策略。
鉴于此,未来很难说这样的电影不被大量复制。
当然,这样的复制翻拍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譬如,它可以借鉴和吸收国外先进的影视制作理念和技术,能够尝试性地将外国故事与中国国情、文化和社会背景结合起来,实现内容的本土化创新。
再譬如,它是中国电影在国际合作上的进步,它可以依赖现有的成熟的IP资源,使中国电影从另一方面融入全球电影产业链,让观众能够较快地接触和理解国外的电影文化现状,使中国的电影创作始终保持在一个较高的艺术水准。
但这些,是不是中国电影的无奈之举呢?
对于世界上最庞大的电影市场而言,电影需要更开放更多元化地来满足不同的观众需求。
但是在原创力不足的情况下,当翻拍成为一种潮流时,其实是制约了电影人的创作热情,也抑制了观众的观影欲望。
毕竟,看一部翻拍剧不如看原创更好些,因为它自始至终是一部电影的遗憾和槽点。
中国电影或许并不缺人才,也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和消费能力,所以,它是有条件推动中国电影业高质量发展的。
但为什么不尽如人意呢?
也许要改观这种境况,作为电影人一定要在原创故事的挖掘剧本的创作等方面做出努力,要不断地为实现更好的创作自由而努力,需要不断地为原创力和环境与市场的压力之间找到平衡点而努力。
这其实是一种挑战!
但因为爱,因为想爱,所以一切来得及!
………………………………………………
感谢你的阅读,创作不易期望鼓励。
你的每个点赞转发都值得我为之努力。
谢谢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