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只是换了身军装,为何就突然大国崛起?有一项条件,他国没有

上海女神街访 2022-11-09 17:04:25

“大王,你穿的衣服太不成体统,赶紧脱下来吧!”

“对呀,大王,你这样会让人家瞧不起咱赵国的。”

“大王,你要这样一意孤行的话,我就撂挑子,不干了!”

赵国皇宫,大臣们跪在宫殿面前,对他们的最高领导赵武灵王冒死进谏。究其原因,是赵武灵王穿了一身跟大家不一样的另类衣服。

君王是一国的最高行政长官,他的意志就是法律,为所欲为,只为穿一款衣服,大臣们至于这样激动吗?

原来赵武灵王穿的是胡人的衣服,跟中原人穿的衣服款式截然不同。

看到大臣们一个个情绪激动,赵武灵王不但没有让步,而且还张弓搭箭,对着门楼上的枕木射去。只见那箭“嗖”地一下飞了过去,将枕木穿透。

赵武灵王阴沉着脸,大声对臣子们说:“谁敢再继续阻拦我穿胡服,他的下场,就跟眼前的枕木一样!”

大臣们一听面面相觑,脊背发冷,从此再也不敢对赵武灵王穿奇装异服指手画脚了。

不久之后,赵国军队也全部换装,穿上了跟赵武灵王一样的衣服。

几年之后,赵武灵王问文武百官:“你们还记得当初反对寡人穿胡服的事吗?”

“记得、记得,记得请一清二楚”,大臣们说。

“现在,你们还反对寡人这样吗?”赵武灵王哈哈大笑道。

“多亏大王坚持,才让我们赵国军队战斗力提高,再也没有人敢小瞧赵国,让我们跻身霸主之列,大王英明啊。”

听到大臣这么说,赵武灵捋着胡子,得意地笑了起来。

赵武灵王穿胡服,跟军队变得强大,有什么关系?

还有,既然穿衣服就能强兵,那为何其他国家那么固执,没有效法赵国,进行同样的改革?

这一切,还要从赵武灵王登基时开始说起。

赵肃侯二十四年(公元前326年),赵肃侯去世,赵国臣民很快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

与此同时,他们也有一种深深的隐忧。因为赵肃侯去世的时候,其接班人赵武灵王只有十五岁。

怕什么来什么,坏消息很快传来,魏、楚、秦、燕、齐五个大国向赵国外交部门打招呼,要派人来赵国参加赵肃侯的葬礼。

参加葬礼按说是好事,说明他们看得起赵国,为何说是坏事?

因为他们不但派外交使节来,还要带上万精锐部队一起来。说白了,他们是哭里藏刀,包藏着祸心。

参加葬礼是假,借机窥伺赵国、瓜分赵国才是真正的目的。

几个大国为何有胆量肆无忌惮,敢于乘人之危,瓜分赵国?

表面的原因,是因为赵武灵王年幼,其实背后的深层次原因,还是赵国的国力不行。

众所周知,公元前403年,赵国和韩赵魏一起分晋。就像弟兄三个,从一家里分出来,当时的大家基本是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

为何短短七十多年,赵国就沦落为二流国家了?

原来赵国在分家的时候,吃了一个大亏,分得太靠北了,这就等于手里拿着的,是一张烂牌。

我们知道,北方气候寒冷,土地也没有“南方”肥沃,粮食收成也不高。这倒是其次,关键是外部环境恶劣,跟北方草原游牧民族为邻。游牧民族自己不种粮食,生活用品也不会生产,也懒得和内地人搞公平交易。

他们习惯抢掠,想要什么东西直接骑马挎刀,直接来“拿”。

其它方向的生存环境也不容乐观,原来的晋国是超级大国,一分为三之后,三国都成为“发展中国家”,势单力薄,秦国和楚国肯定会产生非分之想。

新生的赵国,既要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又要防范南方大国的颠覆,赵国那点微薄的财政收入就显得捉襟见肘,根本就没有精力发展经济,强大军队。

环境恶劣,财政收入低,周围强敌环伺,让赵国危机四伏。

这还不算,赵国国君还观念落后,视野狭窄,没有跟得上时代潮流。

当时其它国家都在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以适应新的形势。

比如魏国李悝在魏文侯的支持下进行变法,变法内容是打破铁饭碗,打击旧贵族,无功不给你封爵。与此同时,大力发展生产。军事上,严明军纪,加强训练,赏罚分明,提高军人待遇,打造出一支所向无敌的魏武卒。

变法的结果就是巩固了君主的封建统治,富国强兵,使魏国异军突起,成为战国初期最强盛的国家。楚国的吴起在楚悼王的领导下也进行了变革,变法内容跟魏国大同小异,也是砸掉铁饭碗,三世无功的贵族就会被剥夺爵禄。其次是“精兵简政”,精简机构,减轻财政开支。

别的国家也没闲着,韩国韩昭侯任用申不害变法,申不害以“术”治天下,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依法治国。秦国秦孝公则重用商鞅,进行史无前例的变法。农业上的举措是废井田,开阡陌。军事上是奖励军功,实行军功爵制。治安上推行县制,实行连坐。意识形态上统一思想,禁止“异端邪说”。还将国都从栎阳迁都咸阳,制定严酷的秦律。

这一系列举措使秦国迅速崛起,为日后统一六国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总之,当时大多数国家都在变革。

常言道,变则通,不变则壅;变则兴,不变则衰;变则生,不变则亡。要不想衰亡,只有一条路,那就是变革。

可是赵国显然没有跟得上时代步伐,落伍了。

实事求是地说,赵国不是没有变革,而是变革步伐迈得太小。

赵国刚刚开国的时候,就进行过一场改革,那场改革叫公仲连改革。

为什么说他变革力度小了?

原来在赵烈侯支持下,相国公仲连在各个领域进行改革。

公仲连的改革主要集中三个方面,一是教化人民、二是建立选官制度,三是改善财政方面。

打个比方说,商鞅的变法是暴风骤雨,是强迫式的,要让人恐惧,比如连坐法,老百姓不接受也要接受。

而公仲连进行的变革是和风细雨,是人性化的。但是在那个时代,和风细雨是达不到变革目的的。

客观来说,公仲连所做的变法,确实也让赵国受益匪浅,让赵国变得更强大了。但从公仲连改革的那些内容和改革手段来看,还是偏人治,不是法治。

换言之,赵国没有进入法制,政治体制没有改变,治标不治本。

赵国的政治体制,还是沿袭晋国的体制。

大人啊,时代变了,一切都在变,旧的体质已经淘汰,不适合国情了。而赵国统治者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就被时代远远地甩在了后面。

因此当时的赵国,难以入选强国之列。

围魏救赵的故事想必大家都知道,魏国的庞涓从大梁出发,行程五百多里去入侵赵国。赵国无法抵挡,向齐国求助,简直是丢死人了。

但齐国也保护不了赵国,赵成侯不得不与魏惠王在邯郸城南的漳水会盟,被迫与对方签订不平等条约。

被魏国这样的巨无霸欺负也就罢了,之前连二流的国家中山国也曾经入侵赵国。赵国不得不向魏国求助,以割让领土为代价让魏文侯抗中(山)援赵。

因此,在赵武灵王即位的时候,赵国正处在国势衰落时期,所以那几个大国才敢于乘人之危,想趁机瓜分赵国。

年轻的赵武灵王临危不乱,立即下令全国军队进入一级战备状态,然后又开展外交攻势,联合韩国和宋国还有越国搞小动作,牵制几个大国,化解了这场危机。

经过这次危机之后,赵武灵王心有余悸,决心励精图治,实行变革。不然的话,在遇到危机,还会有那么多国家帮自己吗?

再说,把国防安全寄托在别国保护上,只能是权宜之计,根本不能长久。

如何变革?赵武灵王没有遇到商鞅那样的高手,而且条条大路通罗马,改革之路有多条,赵国必须根据国情,走自己特色的道路。

0 阅读:8

上海女神街访

简介:上海本地真实街头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