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朝权臣一朝悲:张廷玉晚年的沉浮悲歌

元月评历史文化 2024-10-15 02:48:19

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正月,已经77岁高龄的张廷玉坐在上书房,望着窗外飘落的雪花,不禁陷入沉思。 作为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元老,他曾位极人臣,受尽荣宠,此时他却感到深深的无力感。

近日,他感觉身体越来越差,头晕目眩,精神不济。张廷玉清楚,自己已经难以应付日常繁重的政务了。为了避免贻误朝政,他决定上一份折子,请求退休。毕竟,作为三朝老臣,他认为自己辛辛苦苦了几十年,乾隆皇帝应该会体恤他的苦衷吧?

但命运总是喜欢跟人开玩笑。当折子批回来以后,张廷玉不禁目瞪口呆。

“卿受两朝厚恩,且奉皇考遗命,将来配享太庙。岂有从祀元臣,归田终老之理?”

这道朱批如一记重锤,狠狠狠狠地砸在了张廷玉的心上。配享太庙,这是何等的勋章!历代能够从祀太庙的臣子不超过百人,而在清朝,能配享太庙的汉人大臣,更是只有他张廷玉一人。这份恩典,祖坟冒青烟都不一定求得来。

乾隆的言外之意再明显不过:我爷爷、我爹都这么看重你,还许诺你死后配享太庙。你现在想撂挑子?没门!给我乖乖干到死!

张廷玉苦笑着摇了摇头。他深知,在这个尔虞我诈的官场上,一个微小的行动都可能招致灭顶之灾。他必须小心翼翼地维系着这一份来之不易的荣耀。

乾隆显然也感知到了老臣的身体状况,为了防止张廷玉因年迈而出现对自己不利的行为,乾隆又提出了一个办法:

“朕还是体恤臣下的,即日起,你就不用每天坐班,十天去军机处点卯一次就行!”

这道命令看似仁慈,实则暗藏玄机,这就是乾隆变相将张廷玉踢出权力中心的手段。老张虽然心有不甘,但也只能叹气接受。毕竟,在朝堂,皇帝的这句话可以决定一个人的生死光荣。这已经是他能争取到的最大恩典了。

仅仅一个多月后,风云突变,祸从天降。

三月十一日深夜,皇后富察氏因病去世。这位结发妻子与乾隆伉俪情深,突然离世让皇帝痛彻心扉,几乎失去理智。

俗话说,伤心人容易做傻事。 乾隆此时的行为,简直可以用“暴君”来形容:

翰林院学士阿克敦因在祭文中把“皇后”误写成“皇太后”,被处以绞刑;

刑部认为绞监候就够了,结果上上下下一撸到底;

皇长子永璜和皇三子永璋在葬礼上表现得不够悲痛,被乾隆怒斥“不忠不孝,枉为人子”;

河道总督周学建和湖广总督塞楞额在丧期未满就剃了头,直接被赐死;

而我们的主角张廷玉呢?虽然人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他莫名其妙地背上了连带责任,被罚俸一年。

这一系列骇人听闻的惩处,让张廷玉如针毡。他意识到,只要自己在京城,皇帝随时都可以找到理由来收​拾自己。为了自保,他决定请求告老还乡。

出乎意料的是,这次乾隆爽快地批准了。也许是突然良心发现?总之,他同意张廷玉原官致仕回乡。圣旨最后还描绘了一段情深意切的话:

“老张啊,你要保重身体。等我五十大寿,你也九十高寿了,咱君臣再在紫禁城相见。”

听到这番话,张廷玉心中五味杂陈。他本该感恩戴德,但多年的官场经验告诉他,事情没有那么简单。于是,他小心翼翼地问了一句:

“臣蒙世宗遗命配享太庙,去年又蒙恩谕,说从祀元臣不宜归田终老。臣担心先生不能享受此殊荣。恳请陛下赐言为证。”

这一问,可捅了马蜂窝了。 乾隆当场变脸:

“怎么?老张,先帝让你配享太庙,满朝文武谁不知道?朕也从来没说过要取消。你现在非要朕给你打个包票?什么意思?是不信任朕,还是觉得先帝的话不算数?”

虽然心里着急,但张廷玉毕竟是汉官领袖,乾隆还是给了他最后一点面子。在张廷玉离京之前,乾隆强忍不快,写了一份“保证书”,同时赋诗一首,其中有两句耐人寻味:

“可例青田原侑庙,漫愁郑国竟碑。”

这可不是什么好话!意思是说,你现在既得到了刘伯温那样的待遇,还能退休,还能配享太庙。你怎么还会担心我会像唐太宗那样对待魏征,在你死后砸了你的墓碑呢?

按理说,以张廷玉的老谋深算,此时应该上疏请罪。不过也许立刻就是归心似箭,又或者年纪大了反应迟钝,他其实没有领会皇帝的弦外之音。更糟糕的是,张廷玉当天因感冒头疼,没能亲自进宫谢恩,而是派儿子张若澄代为谢恩。

这下可好,乾隆彻底爆发了:

“你要的,朕都给了。现在连谢恩都懒得来了?不是不把朕放在眼里了?”

乾隆当即让军机处拟定指令,要张廷玉就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

当天值班的军机大臣有他们:一个是乾隆的小舅子傅恒,另一个是张廷玉的门生汪由敦。汪由敦见势不妙,赶紧让人偷偷通知老师,让他立即进宫请罪。

张廷玉闻讯,顾不得病体,让家人搀扶着赶到紫禁城,跪在宫门前请罪。然而,这一举动反而引发了更大的危机。

因为此时,乾隆的命令还没有送到张家,张廷玉就先来请罪了。这不是明摆着有人通风报信吗?

乾隆勃然大怒,劈头盖脸就是一顿臭骂:

“我朝对你张廷玉何等优待?你走了,还在军机处留下眼线,到底是什么居心?”

此时的张廷玉,恐怕连哭的心思都有了。他连忙请求罢去陪祀太庙的恩遇,甘愿回家待罪。

乾隆顺水推舟,当即下旨:革除张廷玉伯爵爵位,以正一品大学士官衔致仕回家养老。

谁能知道,张廷玉的噩梦才真正开始。

乾隆对张廷玉的打压没有停止。他深知,张廷玉在朝近五十年,树大根深,攀附者众。不彻底打压,难保不会结党营私。

直到乾隆十五年(1750年)春天,张廷玉才终于踏上了回乡的路途。

短短几个月后,乾隆又找到了张廷玉的新把柄。四川学政朱荃因隐瞒母七亡的消息主持院试,收受贿赂,事发后跳江自杀。朱荃正好是张廷玉的儿女亲家。

乾隆借题发挥:朱荃品性如此发达,却因为张廷玉的关系,经汪由敦举荐当上了四川学政。这不是结党营私是什么?

第二天一早,内务府总管德保就带着官兵,把张家翻了个底朝天。所有康、雍、乾三朝皇帝赐予的物品,统统被收走。 乾隆还特别交代,形成张廷玉所有的诗文、书信都带回来。

这摆明了是要秋算后账啊!只要初步估算半句不敬之词,张廷玉可就吃不了兜着走了。

然而,德保辛苦几天,却一无所获。这反而让乾隆更加烦恼,转而指责骂德保:

“朕只是说追缴御赐之物,没让你这奴才抄张廷玉的家,你怎么办事的?”

满朝大臣心知肚明:没有皇上的首肯,德保哪敢擅自抄家?

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九月初七,乾隆又把张廷玉的《罪状》列了一遍,最后说:

“本该对张廷玉褫夺官衔、下狱问罪。但朕实在不忍,就不再治罪了,罚他二十万两银子,这件事就算了。”

二十万两!这可不是个小数目。要知道,张廷玉虽然官居极品,但在皇帝眼子皮底办差,从来不敢贪污受贿。这些钱钱对他来说,简直是天文数字。

接下来的半年里,张廷玉几乎卖光了所有家产,又东挪西借,才在来年三月凑足了罚款。

四年后的乾隆二十年(1755年)三月二十日,饱经沧桑的张廷玉终于走完了他的人生旅程。也许是时过境迁,乾隆对老臣的怨恨已经消散了,又或者想起张廷玉一生忠心耿耿侍奉三朝君王的情分。

四月初九,乾隆下旨,虽然又把张廷玉的“罪状”说了一遍,但语气明显缓和了许多。

乾隆的意思是:张廷玉虽然犯了错,但我还是让他体面退休,又让他进了太庙。我对他这么好,如果他地下有知,不知道谢谢我呢?

这番话,不禁让人想起一句古语:杀人诛心,莫止于此。

张廷玉的一生,从显赫到落魄,从权倾朝野到晚景悲凉,无不映射着中国古代官场的残酷现实。他的故事,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在专制体制下,尊崇位高权重如张廷玉,也难逃命运的无常。这或许就是历史给我们上的一课吧。

延伸阅读:

《清代政治史》——分析清代政治体制和权力结构《张廷玉传》——深入了解张廷玉的生平事迹《乾隆帝》——探讨乾隆皇帝的性格特点和统治风格《清代文化史》——了解张廷玉时代的文化背景《中国官场文化》——分析中国古代官场的运行机制和潜规则

作品说明:文章中的对话和某些合理的细节场景是基于历史事实的想象和推测。

0 阅读:24

元月评历史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