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席的杖,总理的椅,元帅的画,问伟业事,看烟火气,几人曾记?

历史滴温度 2024-07-13 12:37:00

低头赶路,心怀初心使命;抬眸望月,胸藏人间烟火。

党史百余年,多少故事里,曾有君足迹,不如再相忆?

(一)李大钊的茶盘:一杯清茶尽入喉,国仇家恨何曾忘

那个年代,中国处于危亡之际,激起多少热血青年冲天怒?

李大钊先生迫于国势危难,为求得挽救民族、拯救家国良策,立志为再造中华而奋斗。

1913年冬天,他漂洋过海,东渡留学,进入早稻田大学学习,希望寻找到救国真理。

那一天,他去当地军事陈列馆参观,看见许多来自中国的战利品。

每一件都表明来源出处,字字都是泣血铁证。

那是他们的荣耀,却是我们的耻辱。

李大钊先生颇感伤怀,非常愤慨却无能为力,于是耗费不少钱财,买下其中一件藏品。

那是一件木质漆茶盘。

中国是茶的故乡,喝一口茶便是饮水思源。

鼎彝迁于异域,铜驼泣于海隅,人以纪其功,我以铭其耻;

人以壮其气,我以痛其心;唯有背人咽泪,面壁吞声而已。

经过这次参观,他的信念更坚定,决意以此茶盘,时刻警醒自我,倾注心血投注革命。

哪怕身在异乡,但要饮茶思源,勿忘国仇家恨。

归国之后,他成为中国大地上,举起十月革命旗帜的第一人。

(二)毛主席的拐杖:竹杖芒鞋踏万里,山河归来是少年

毛主席一生钟情山水,日常喜欢登山游泳。

在他的晚年,拐杖成为他必不可少的用品。

他对拐杖并不讲究,木的竹的都可以,只要合用就行,唯独对一根竹拐杖情有独钟。

这根拐杖来自杭州丁家山,来自他称为第二故乡的杭州。

他来过四十余次杭州,有次徒步丁家山时,一时忘记带上拐杖。

随行人员便找到附近农户家,砍了一根青竹削成青竹杖。

毛主席闻着清新竹香,心中颇为欢喜,当跟随行人员确认过,竹子已经付钱给农户,这才大喜地收下新竹杖。

他非常喜欢这竹杖,下山后带回了北京,此后无论散步视察,他都一直使用这竹杖。

竹杖未经雕琢,正如初心如故。

时过经年,毛主席去湖南长沙考察,其间越南主席胡志明来拜访。

两人交情深厚,相见畅聊甚欢,胡志明突然提出,想跟毛主席交换拐杖作纪念。

毛主席看了眼他的拐杖,非常的精美精致,不仅扬了扬自己的竹杖,风趣笑道:

“这可换不得。你的太漂亮了,我还是用我的打狗棍好啦。”

生活作风绝非一己好恶,更是一个人精神境界的具体反映。

毛主席一贯严格要求自我,拒奢侈崇俭朴,此杖便是证明。

(三)周总理的椅子:病重犹求新椅子,只为家国盼盛世

1975年的深秋,秋风萧瑟席卷京城,斜阳透过医院窗户,落在了周总理身上。

晚年的周总理患病极重,此时半坐在沙发上,身上挂着药瓶,脸色消瘦憔悴。

只有剑眉下那双眼睛,如同当年般睿智清明。

他看着进门来的倪志福,一个从普通技术工人走到如今的能人。

周总理想了想,还是说了叫倪志福来的事情。

原来他由于疾病,整日坐硬椅子,坐的很不舒服,所以希望倪志福设计一把椅子,靠背能放下来,让他偶尔躺一下。

倪志福泪眼蒙眬,当场立刻答应后,回家后连夜设计一把椅子,飞快跑去木材厂定制赶做,迅速送到了周总理面前。

按照周总理要求,这椅子是手摇的,左边一摇可躺下,右边一摇可抬高,想来能够让他坐的舒服些。

倪志福请周总理试了试,听见他感觉稍微有些窄,于是又连夜赶做一把宽点的椅子。

周总理试坐觉得很舒服,夸赞倪志福的匠心,但坚决要自己出钱,买下这两把椅子。

往后岁月里,周总理坐着这椅子,为国事日夜操劳,为新中国奉献余生。

幸得盛世,终如总理所愿。

(四)朱老总的扁担:肩挑扁担运粮食,同甘共苦以身行

1928年,朱老总带领红军奔赴井冈山,与毛主席成功会师。

井冈山地势险峻,那时红军驻扎山上,而山下便是敌人营地,时常骚扰追杀。

由于敌军封锁,井冈山与外界贸易几乎中断,以至根据地军民生活陷入困境。

为了应对粮食危机,红军经常要派遣人员下山,到茅坪来回搬运粮食。

一路往返近六十里,山路崎岖陡峭,行走异常艰难。

但是每次挑粮任务,战士都积极参与。

朱老总也不例外,争着一同前往挑粮。

他身着草鞋,头戴斗笠,肩上挑起沉甸甸的粮食,与众战士翻山越岭。

他白天忙于挑粮,晚上经常彻夜不眠,研究对抗敌人战略。

战士们深感心疼,偷偷将他的扁担藏起来,希望他能得到片刻的休息。

朱老总发现扁担不见,立刻自己动手,连夜找竹子制作一根新扁担。

为了不被再拿走,他在上面醒目写下数个大字:“朱德的扁担”。

战士们看到这,对朱老总深感佩服,自此有歌谣传遍了井冈山:

朱德挑谷上坳,粮食绝对可靠,大家齐心协力,粉碎敌人围剿。

(五)彭德怀的画像:笔墨丹青绘画像,不及红旗美如画

征战四方,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抗美援朝胜利后,彭德怀接受中央指令,来到乌鲁木齐视察。

当地人民得知此事,连夜绘制大量描绘彭德怀画像,表达他们对元帅的热爱与敬仰。

那时新中国成立初期,交通尚不便利,乌鲁木齐偏僻,因此当地人民并不熟悉元帅的长相。

这些赶制的画像,大多是根据口耳相传绘制,充满了想象力。

当彭德怀来到此地,走在拥挤欢腾人群中时,忽然看到一幅画像映入眼帘。

他浓黑眉毛瞬间紧锁,迅速冲上前去,拦住抬着画像游行的队伍,指着画像道:

“这个人长得太难看,就不要举着他过街。”

这说的是啥?

有幸队伍不知眼前人身份,激动制止了元帅的请求,甚至要把他当坏人抓起来。

彭德怀忍不住大笑,旁边的警卫连忙出来解释,眼前这人正是彭德怀元帅。

大伙一时面面相觑,压根不知所措。

彭德怀安抚道:“你们不用害怕,我只想提一点要求,以后不要举着我的画像来回走。”

“你们要举画像,就举毛主席、朱总司令的画像,就举象征革命的红旗!”

人民听闻至此,纷纷拍手叫好。

(六)聂荣臻的兵器:自己动手创神器,大国重器守中华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聂荣臻元帅再次出山,肩负起如山重任,主管全国科学技术工作。

奈何内外局势变化,外国专家停止了技术援助,我国的技术和军事发展顿时陷入困境。

“既然别逼上梁山,那就自己动手干!”

两个月后,我国计划发射一枚仿制的P-2导弹。

这次发射试验非常关键,聂荣臻亲临实验基地,担任总指挥。

他刚下飞机,身体疲惫不堪,仍迅速前往发射现场,面对基地的负责人员,仔细询问测试进展和准备情况。

他亲自检查导弹弹体,眼中充满期待和坚定,庄重地嘱咐道:

“这枚导弹,是我们的“争气弹”,是我们国家自主研发、自力更生的象征。”

“我们必须以最高标准要求自己,不能有丝毫的疏忽和马虎!”

当时的指挥所异常简陋,只能遮风挡雨,不具备防震和防爆的能力,因此参试人员建议他去更安全的地方。

聂荣臻不顾自身安危,只关心导弹发射进程,守在指挥所听着命令发出。

轰隆!

火箭点火升空,火焰喷薄而出,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

此后近十年,聂荣臻带领科技大军,研制成功导弹、原子弹,为我国尖端技术和航天事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聂荣臻手中的兵器,奠定了新中国科技事业的扎实根基。

(七)陈毅的轧花机:学以致用为乡亲,流水不腐见初心

1922年,21岁的陈毅回到家乡时,做了一件乡亲们传颂至今的事。

那个年代,农村发展滞后,仅有清朝时期安装、依赖人力驱动的农业机械。

某天斜阳西照,陈毅在羊岔河畔漫步,看着流水潺潺,突然想起了村里的轧花机。

轧花机是棉花加工机械,通过轧辊的挤压,把棉花纤维从棉籽上剥离。

村里的轧花机拿来扎棉花,不仅自身笨重效率极低,而且要多名青壮劳动力同时协作。

这流水滔滔日夜东流,若是能用来扎花该多好。

陈毅迅速付诸行动,借助流水之力,改造成水力轧花机。

如此一来,可以节省人力,还提高了一倍效率。

这一创新举措,吸引周边村民纷纷前来观看,他们纷纷称赞陈毅聪明才智。

不久之后,陈毅收到蔡和森的回信,得知组织已经批准了他的申请。

1923年初,陈毅转身离开了家乡,从此坚定地踏上了无产阶级革命的道路。

直到如今,这台具有历史意义的水力轧花机,仍被珍藏在陈毅生平事迹陈列馆中。

它见证着那不凡的岁月,也见证着元帅的初心,心里始终装着乡亲百姓。

盛世已至,复兴将至,且守先辈初心,但行我辈使命。

故事未完,且待来日,把酒秉烛相叙,再书万千风华。

1 阅读:475

历史滴温度

简介:从历史长河里,感受人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