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力,不止万亿?“绿色消费”正在全面崛起

公孙开心商业 2024-10-24 03:52:21

要问现在这天气能有多热?很多中小学开学即放假,小孩哥个个是乐开了花。

但俗话说得好啊,逃得过初一,逃不过十五。因为教室不装空调,同学们放完高温假,回来一样是蒸桑拿,许多家长舍不得孩子,就给买冰块降温,有些地方直接都把冰库干到脱销。

那有人说了,咱们上学的时候也没有空调,不都挺过来了吗?

这还真不一样,拿冷叔所在的湖南来说,今年都9月份了全省大部分地区还都在37℃以上,最高气温甚至能超过41℃。这可比咱以前上学那会儿热多了。

持续上升的高温,各种反常的气候,也是让我们感受到气候危机真不是说说而已。

而值得欣慰的是,目前也有越来越多的人想要为环境问题做一点事,并且不断关注和参与低碳生活。

说到这大家是不是想起支付宝里的蚂蚁森林了?大伙儿可能想不到啊,因为咱们的参与,蚂蚁森林现在可以称得上是绿色公益项目的天花板了。

上个月,蚂蚁森林公布的数据就显示:上线8年来,前前后后有超过7亿人参与,减排产生了3768万吨的“绿色能量”。

为了收集这些小绿球,很多人都是坐公交,搭地铁,选择各种低碳生活方式,然后凭这些绿色能量,就能手机下单,让蚂蚁集团去捐钱植树造林。

这么多年下来,蚂蚁森林在各位的努力下,已经种下了5.48亿棵树,企业为此累计协议捐资41.8亿。这数字十分惊人了

当然,这也证明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咱们的环保意识是在不断加强的,从绿色出发,也诞生了许多带动经济转型升级的新机遇。

在国家层面,这种趋势也已经非常明显。

8月,中央提出了《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就多个方面阐释了未来绿色转型的方向。其中第八点,重点强调了推动消费模式的绿色转型,这在过去是非常罕见的。

同时,意见里还把之前提出过的“发展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和“以旧换新”又强调了一遍。

有专家曾做过解读,说光这两项就各自蕴含了5万亿的市场机会,现在把它们统统放在绿色转型的这个大框架底下,你就知道,未来跟绿色概念相关的市场规模,只能用四个字形容,那就是无可限量。

像这样的中央层面文件,牵动的往往是整个国家的大战略,绿色转型提出的背景,正在我们需要刺激消费,拉动经济的特殊节点,所以,面向最广大零售市场的绿色消费,就变得尤为重要

事实上,在欧美发达国家,绿色消费的概念已经很多年了,从上世纪的石油危机开始,节能减排的思潮就不断发展。

许多企业感受到公众对环境问题的关注,也开始制造“绿色产品”,给商品贴上“绿色标签”,表示自己有在保护环境。

在这类标签中,现在影响最大的,就是亚马逊的气候承诺友好认证(Climate Pledge Friendly),简称CPF。

而CPF认证,实际还不是对产品的认证,而是对之前复杂多样的绿标的统一标注。

因为这么多年,西方市场累计下来的绿色标签是五花八门,一般消费者其实很难分得清楚,哪一些是有权威背书的,哪一些就只是企业的营销手段。

于是2020年,亚马逊就站出来,说我来框定了一个范围,里头包含53种有公信力的绿色认证,企业只要通过其中任意一个,那么就可以在亚马逊平台上获得CPF的认证标签。

这样一来,消费者也就不用费心费力地去鉴别五花八门的绿标,而只要看CPF认证就行了。

不过,虽然有了CPF,绿色消费里还是有一个固有问题没有解决,那就是“溢价”。绿色产品的生产成本往往更高,比如商品使用可降解包装,有机农产品不使用农药等等。

像美国专卖有机食品的全食超市,它的蔬菜水果往往是普通超市的好几倍,不是有钱家庭还真消费不起。所以有人调侃,全食超市就是“西方富人的特供商店”。

而这也让绿色产品遭到了很多非议。

不少人就批评这是“智商税”“割韭菜”,好像是中世纪出售的“赎罪券”,是用来给西方人日常的浪费,提供了一点虚假的安慰。

像一些超级明星,开着私人飞机到处跑,然后飞机餐吃的是绿色食品,那不是纯搞笑吗?所以这些反对声音,并不是没有道理。

人人都知道,商品卖得越贵,买的人就会越少,而环保的意义,又决定了这必须是一个全球性的行动,如果绝大多数人无法参与,那效果就一定大打折扣。从这个角度来看,绿色产品反倒可能成为了环保的障碍。

而从另一个方面,这种高溢价,也是生产企业不够负责的体现。

纵观人类历史,生产模式的标准其实一直在提高:比如19世纪全世界都在雇佣童工,没有社保,生产安全规范也约等于零,但现在通通都不允许了。

那现代企业难道能说这提高了我的成本,也让商品涨价吗?实际上并没有,多出来的成本,最终还是被科技进步和经营效率所抵消。

那如果这些“人类友好型”的生产成本,可以被化解,那“环境友好型”的成本,又凭什么要一股脑地转嫁给消费者呢?

说到底,这就是企业的不思进取,它们已经满足于生产一种小众且昂贵的产品,然后仗着发达国家固有的市场规模,养成了一种惰性。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绿色消费的价格壁垒,还涉及到了一个公平问题。像前面对全食超市的调侃,其实就隐含对某种特权的不满。

如果绿色产品确实优质、健康、有益环境,那为什么普通人要被高价排斥在外?如果绿色消费有益全人类,那为什么在我们的内部,又要被价格分出层级?

再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如果只有发达国家可以支撑环境友好型的产业和消费,那些“不友好”的产业,又会转去哪里?

种种问题,指向的是同一个答案:绿色消费不仅是一种选择,更是一种权利,是发展中国家和普通人都应该有的权利。

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我们国家才会认为,绿色转型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而考虑到绿色消费中间还涉及到认证,标准统一等问题,企业到消费者之间,更是需要专业负责的绿色平台作为中介。

国内之前这块是一片空白,但现在渐渐也有了类似亚马逊CPF的平台:

9月6日,蚂蚁集团在支付宝上发布了全国首个绿色消费平台“森林集市”。

相比亚马逊的百货属性,森林集市更进了一步,它的所有上架商品,都要经过“环境友好商品体系”的筛选。

这个标准,是由蚂蚁森林和中环联合认证中心CEC共同制定,参照国家出台的政策意见,具体从绿色设计,绿色材料,绿色制造,绿色包装,绿色运输和循环利用这六大维度来进行评测。

跟欧美不同,国内绿标认证起步较晚,所以森林集市的认证意义非常大,一方面给国内消费者一个清晰的参考,另一方面也是为鼓励产业端的绿色转型。

而除了绿色环保这个应有之意,森林集市还有一大特点,就是做到了平价化。现在进入森林集市的数千种商品,实际到手价格和一般平台的同品牌产品差别并不大。

显然,蚂蚁集团并不打算做“特供商店”,而是延续了蚂蚁森林的经验,希望降低绿色消费的门槛。

从很多层面上,也能看到这两大模块的衔接,比如在森林集市选购绿色产品和服务,同样也能累积“绿色能量”,可以继续用来让企业捐钱支持生态建设。

这样一来,森林集市不只提供绿色产品、绿色服务,还叠加了“蚂蚁森林”捐资去实施生态类公益项目这一层BUFF,等于消费者的绿色选择,可以为环境出两份力,森林集市也由此做到了价值理念和价格体系的平衡。

同样,企业对参与这样的绿色消费平台,一样很有兴趣。

国外经验证明,随着消费者环保意识加强,绿色产品往往能够获得更多的青睐,像亚马逊,有CPF的产品订单量就比没有的要多出36%。

而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绿色生产必然会成为公司综合竞争力的一部分,那与其被动地等待硬性标准的落地,还不如主动参与。

所以森林集市首日上线,就有八十多家品牌入驻,其中不乏蒙牛、伊利、联合利华这样的知名企业,这表示大家也都看好绿色消费的前景,重视“蚂蚁森林环境友好商品”认证的意义。

当然,就像剑法的最高境界是“无剑”一样,绿色消费的终极目标其实也是“无标”。

今天我们所倡导的绿色概念,在未来应该成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既不用特别标注,也不用特别强调。

在这个过程中,绿色产品不断走向平价,绿色消费市场不断扩大,企业生产模式不断优化,三者达到良性循环,最终实现的,自然也就是整个社会的绿色转型。

好了,你对绿色消费是怎么看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0 阅读:0

公孙开心商业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