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英宗朱祁镇:一生太狗血,两次当皇帝,一场土木堡之变败光家底

韦韦聊历史 2023-03-02 22:12:06

1449年,在离河北怀来县境内10公里的土木堡,明朝第6任皇帝明英宗朱祁镇,正惊恐万状地带领禁军冲出瓦剌军的包围圈。

然而,他数次突围都没能成功。眼见大势已去,朱祁镇只得跳下马,盘腿坐地上等死。瓦剌军赶来,轻而易举就将他俘获了。

这就是明史上著名的“土木堡之变”。

对大明而言,这无异于“土木堡之耻”。此次战役,明英宗被俘,百名余大臣陈力亡,20多万大军惨败殆尽,损失马匹20万头,衣甲器械辎重损失无数等。

朱祁镇因听信宦官王振建议,刚愎自用、好大喜功而御驾亲征了这场战争,结果一败涂地。

常言道:有其父,必有其子。意思是:有什么样的父亲,就一定会有什么样的儿子。然而,明朝第五位皇帝明宣宗朱瞻基与儿子朱祁镇,却截然不同。

令人唏嘘不已的是,一代明君朱瞻基怎么会有如此糟糕透顶的儿子呢?有意思的是,一身热血的明英宗一直认为自己是个英雄,如此成为了史上最为讽刺的一代“战神”。

一:“土木堡战神”-朱祁镇

朱瞻基是史上公认的一代明君,与其父明仁宗开创了“仁宣之治”的盛世局面,其功绩不输太祖朱元璋。然而,天妒英才,1435年,在位11年的朱瞻基病逝,终年38岁

想必,如果朱瞻基不那么早逝,大明王朝也许不会过早进入动荡不安的年代,甚至走向了深渊。

朱瞻基死后,9岁的长子朱祁镇即位,年号正统。9岁这个年龄,别说管理国家了,就连管理自己都成问题。但是,刚开始时这些都不是问题。

正统初年时,朱祁镇的祖母张太皇太后(朱瞻基之母)与“三杨”辅政,治国有道,这时的明朝依然欣欣向荣。张太皇太后被称为女中尧舜,三杨又是宣宗时期的贤臣。

然而,到了正统5年(1440年),年事已高的杨荣去世。此后两年里,张太皇太后、杨士奇、杨溥等也相继去世了。

张太皇太后与“三杨”退出历史舞台,宦官首领王振登上政Z舞台。他最初凭借机灵劲被安排陪太子读书,后来被朱祁镇宠信,开始权倾朝野,胡作非为。

这时的朱祁镇已长成一位热血青年了,颇有安邦定国之志向,甚至在王振的阿谀奉承之下,还真把自己当成了一位无敌英雄,令大明王朝为他的“愚蠢”买了单。

1449年,北方蒙古瓦剌部首领也先派人以减少马匹,以及向明朝求婚等进行挑衅,都被王振拒绝了,如此惹怒了也先,于是亲自率兵攻打明朝的大同。

边关告急,朱祁镇召集群臣商议,却被王振一顿怂恿要亲征瓦剌。其实这是王振的私心所致,他担心自己家乡被瓦剌人侵占,因而置国家危急不顾向皇帝进谗言。

但于谦表示,不打无准备的仗,皇帝不能亲征!

不料,朱祁镇执意亲征,一是想效仿父亲朱瞻基亲征打败汉王朱高煦;二是想证明大明王朝国势强盛;三是听宠信宦官王振的。

朱祁镇同王振、邝埜等100多位朝廷大员,率20多万大军匆匆赶到大同,留下朱祁钰和于谦留在京城守卫。

但是,朱祁镇的这场亲征,注定是失败的。因为:一是军队没有思想与物质准备;二是军队缺乏训练,纪律涣散;三是路途遥远,天气恶劣。四是王振根本没有带兵打仗的经验。

之后,疲惫不堪的大军遭到也先的诱敌深入之计,不到半日,明军就全军覆没,大同彻底暴露在也先眼皮底下,王振与朱祁镇惊恐万状,六神无主,赶紧下令撤退。

出兵与撤退,都同样无序溃散,而从哪撤军很关键。

原本从居庸关回军,是最安全的路线,但王振偏不听,偏要原路返回,结果刚到狼山就被追兵追上。王振慌忙派成国公率三万骑兵断后,自己和皇帝仓皇南逃。

朱祁镇的銮驾跑得飞快,傍晚就到了离怀来城二十里的土木堡,当时大臣们见木木堡无险可守,劝朱祁镇进怀来城。

这时王振还没赶到,没有了王振的朱祁镇毫无主见,执意不进怀来。而在王振赶到时,他仍然坚持在土木堡扎营过夜。

不料,第二天一早,也先的骑兵就漫山遍野地杀到了土木堡附近,把明军给团团围在了土木堡,如此被围了3天3夜。

外无救援,内无粮草,在也先缴械不杀的忽悠之下,大部分的明军竟都纷纷放下了兵器,被铺天盖地而来的箭雨当场射死。

朱祁镇带着残余士兵突围几次都没成功,王振则吓得瑟瑟发抖躲在一角。禁军将领樊忠早对他恨之入骨,上来一锤锤死了他。

朱祁镇也自知难逃,只得跳下马,盘腿坐地上等死,随后被瓦剌士兵轻轻松松就俘虏了。

此次“土木堡之变”,明军大受重创,明朝国力大大削弱。此后大规模修建万里长城,加强防御。

二:悲情的忠臣-于谦

朱祁镇在史上最有名的两件大事,恐怕就是这两件了:一是“土木堡之变”;二是杀害了北京保卫战的功臣于谦。而他关于废止殉葬的主张也只是人们的话题而已。

朱祁镇被俘后,明廷群龙无首,负责守卫北京城的朱祁钰一筹莫展,大臣们甚至想迁都南京。于谦坚决反对,主张召集军队誓死保卫北京,并说服孙太后立朱祁钰为帝。

朱祁钰就是明代宗,年号为景泰,被俘“北狩”的明英宗尊为太上H。

接下来,在于谦的筹划下,形成以城为营、以战为守、分调援军、内外夹击的作战部署。一切准备就绪,只待与瓦剌决一死战。

而此时,瓦剌也先以为捉住了朱祁镇,让朱祁镇来叫门,就可以奇货可居要挟明朝议和了。他没想到的是,明朝又新立了君王,就像于谦所说:“社稷为重,君为轻”。

也先见谈判无望,就率军包围了北京城。

于谦身先士卒,临阵督战,最终明军以死相搏,打败了也先。也先只得带上被俘的朱祁镇落荒而逃,于谦又乘胜追击,途中又打败了瓦剌军。

“北京保卫战”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都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一是保证了都城北京的安全,避免南宋悲剧上演;二是粉碎了北元图谋中原的野心。

于谦保卫北京有功,受到朝野上下的爱戴,令明代宗朱祁钰也很敬重他,但同时他的忠勇行为也给自己留下了惨痛的祸根。

也先被打败后,见大明王朝不好欺负,留着朱祁镇也没用,就把他放了回去。朱祁镇回去后就被囚禁在南宫,一关就是7年。朱祁钰其实也干得不错,面对内忧外患,巩固了大明江山。

这段时间里,朱祁镇无时无刻不想着夺回皇位。朱祁钰病重时,大将石亨便与宦官曹吉祥、左副都御史徐有贞等冲进宫逼朱祁钰退位,拥立朱祁镇复位,这就是明史上的“夺门之变”。

石亨、徐有贞等人早对于谦不满了,就在朱祁镇跟前进谗言。朱祁镇对于谦在他流亡期间帮朱祁钰称帝,早就很火大,为此不顾于谦为保卫明朝立下汗马功劳,就以谋逆罪处死了他。

可怜一代忠臣被昏君错杀,京城百姓听说于谦被害,哭得惊天动地。

有意思的是,对于才华过人的于谦,祖父朱棣舍不得杀他,父亲朱瞻基尽全力保护他,孙子朱祁镇却因一己怨恨杀了他,令人唏嘘啊!

朱祁镇前后在位22年,与父亲朱瞻基一样,均38岁病逝。但两人的生命价值千差万别。

在《谥号》中,“英”往往代表英明神武、出类拔萃,是美谥。而儿子朱见深追谥父亲朱祁镇的庙号为“英宗”,一是圆他的英主梦,二是多少含有讽刺的意味。

朱祁镇是一个活在自己世界里的悲情人物,以一己之力败光了80多年的祖业。他的一生太过狗血,两度登上帝位,七年北狩苟活,明朝自他开始拐了一个急转弯。

朱祁镇的一生跌宕起伏,精彩传奇。他不是一位合格的君王,没有治国安邦之能,唯一的亮点就是废除了殉葬制度,挽救了无数人的性命,这也算是历史一大跨越吧。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如侵则删)

0 阅读:119

韦韦聊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