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三高’也会得冠心病?一场医患对话,真相大白!

乐正青 2024-08-11 02:24:15

张先生今年66岁,退休后生活悠闲,平时很注重养生。年初,社区组织了一次体检,张先生跟街坊邻居一起报名参加。体检结果出来后,他喜出望外,化验结果显示他的血压、血脂和血糖都处在正常范围。张先生觉得自己很健康,至少心血管方面应该没问题。

然而,前不久的一个下午,张先生突然感到头晕胸闷,他不敢大意,赶紧来到医院就诊。医生为他进行了详细的检查,测得血压、血脂和血糖仍然正常。但接下来的超声检查却发现了问题——颈动脉斑块和冠脉狭窄。

“医生,我这是怎么了?我没有‘三高’,怎么就得了冠心病了呢?”张先生一脸疑惑地问道。

医生微微一笑,解释道:“张先生,您别急,虽然‘三高’是冠心病最常见的高风险因素,但除此之外,还有多种因素可能增加罹患冠心病的可能。”

接着,医生详细地为张先生列举了这些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机能逐渐下降,心脏风险也会随之增加;如果家族中有心脏病病史,也可能增加个人的冠心病风险;肥胖,尤其是腹部肥胖,也是冠心病的一个重要风险因素;长期缺乏运动会导致心血管功能下降;慢性肾病、睡眠质量差、长期大量饮酒、吸烟以及长期压力大、抑郁等心理因素都可能对心脏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听完医生的解释,张先生恍然大悟:“原来如此,我一直以为自己很健康,没想到还有这么多潜在的风险因素。那我现在该怎么办呢?”

医生安慰道:“张先生,您别太担心。虽然您现在有了冠脉狭窄的问题,但只要我们采取积极的措施,还是可以降低冠心病的风险的。”

接着,医生给张先生开出了一张“健康处方”:首先要保持健康饮食,每顿饮食避免过饱,避免高脂肪、高盐饮食,多吃新鲜蔬菜与水果,保证营养均衡;其次要规律运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同时要戒烟限酒,保持良好的睡眠质量;最后要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心血管风险因素。

张先生拿着“健康处方”,心里踏实了许多。他决定按照医生的建议去做,争取早日恢复健康。

然而,就在张先生准备离开医院的时候,他遇到了心血管内科的主任汪教授。汪教授是张先生老朋友的老同学,两人在走廊上偶遇,张先生便顺便向汪教授咨询了自己的病情。

“汪教授,我刚才检查发现有颈动脉斑块和冠脉狭窄,但我一直没有‘三高’,这是怎么回事呢?”张先生问道。

汪教授听了张先生的描述后,微笑着说:“张先生,您的情况并不罕见。其实,冠心病的发病机制很复杂,除了传统的‘三高’风险因素外,还有很多其他因素也可能导致冠心病。比如年龄、家族史、肥胖、缺乏运动、慢性肾病、睡眠质量差、长期大量饮酒、吸烟以及心理因素等。”

汪教授接着问旁边的医生:“你觉得这位患者的情况应该如何处理呢?”

医生回答:“我认为,除了之前给出的建议外,我们还可以考虑给张先生进行一些进一步的检查,比如冠状动脉CT或造影,以更准确地评估他的冠脉狭窄程度。同时,我们也可以给他开一些预防冠心病的药物,比如阿司匹林、他汀类等。”

汪教授点了点头,表示赞同。她然后对张先生说:“张先生,我建议您接受进一步的检查,以便我们更准确地了解您的病情。同时,您也要按照之前给出的建议,调整生活方式,降低冠心病的风险。记住,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预防和治疗冠心病的基础。”

张先生听了汪教授的建议后,表示一定会积极配合检查和治疗。他感慨地说:“真是没想到,冠心病竟然有这么多潜在的风险因素。看来我以后真的要更加注意自己的生活方式了。”

汪教授微笑着说:“是啊,张先生,健康的生活方式才是我们最好的医生。只要您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风险因素,我相信您一定能够战胜冠心病的。”

张先生离开了医院,但这场医患对话却让他收获了很多。他意识到,原来健康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而是需要我们去细心呵护、去努力争取的。他决定要按照医生和汪教授的建议去做,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争取早日恢复健康。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张先生严格按照“健康处方”来调整自己的生活。他每天坚持锻炼,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戒烟限酒,保证充足的睡眠。他还定期到医院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心血管风险因素。

几个月后,张先生再次来到医院进行复查。结果显示,他的颈动脉斑块和冠脉狭窄情况都有所改善。医生告诉他,这是因为他采取了积极的生活方式改变和药物治疗的结果。

张先生听了医生的话后,心里非常高兴。他知道,这场与冠心病的斗争虽然艰难,但他已经迈出了胜利的第一步。他决定要继续坚持下去,为自己的健康而努力。

这次看病经历也让张先生深刻体会到了健康的重要性。他开始更加关注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健康状况,也积极向身边的人宣传健康知识。他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像他一样,意识到健康的重要性,并采取积极的行动来保护自己的健康。

而汪教授也时常会想起张先生这个病例,她会在科室会议上分享这个案例,提醒医生们在面对患者时,要更加全面地考虑各种潜在的风险因素,为患者提供更加精准、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同时,她也倡导大家要积极向公众普及健康知识,提高大众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

在这场医患对话中,不仅张先生收获了健康的知识和信心,医生们也从中得到了启示和成长。他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作为医生,不仅要治疗患者的疾病,更要关注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和生活方式,为他们提供全面、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方案。这才是真正的健康之道。(注:本文为虚构情节,旨在科普知识,实际医疗决策应基于专业医生的建议和患者的具体情况。)

0 阅读:145
评论列表
  • 2024-08-12 18:10

    不做造影,怎知道?

乐正青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