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东厂不敢管的事,我们西厂管。你们东厂不敢杀的人,我们西厂杀。一句话,东厂能管的我们管,东厂不能管的我们更要管。先斩后奏,皇权特许!这就是西厂,够不够清楚。”
这是电影《龙门飞甲》的台词,很好地说明了明朝时西厂权力之大。
东厂、西厂、锦衣卫……明朝的这些机构好像特别多,而且总是跟一些血腥、恐怖的描述挂钩,想想都让人瑟瑟发抖。
不过很多人还有些不清楚,这些厂卫机构到底有什么区别,谁的权力更大呢?
而且,还有一件奇怪的事,都说明清时期封建皇权达到顶峰,可是清朝却没有设立厂卫机构,那么清朝皇帝靠什么加强皇权、约束百官的?搞了那么多“文字狱”,总得有人去抓人小辫子吧?其实,清朝皇帝们有更高明和高效的办法。
01
锦衣卫,是明太祖朱元璋创立的。设立的目的,就是做朱元璋最爱好的事——“以重典驭臣下”,看看都有哪些大臣不听话。锦衣卫直接对皇帝负责,可以逮捕任何人,包括皇亲国戚,不受常规程序约束。明成祖朱棣抢了侄子的皇位当上皇帝后,越看越觉得这些大臣私下对自己有意见。
没有安全感的朱棣又设立了个新机构——东厂,因为他觉得锦衣卫在宫外用起来不方便,并且建立东厂还有监视锦衣卫的意图。
但他完全忘了老爹朱元璋严令的“宦官不得干政”的祖训,谁让朱棣起兵时,宦官也出了大力呢。
到了明宪宗成化年间,又增加了一个机构——“西缉事厂”,也就是“西厂”。
西厂在成立之初的职能与东厂相似,但其权力和活动范围后来超过了东厂,在当时凌驾于东厂和锦衣卫。
02
那么,清朝为什么没有设立这样的“厂卫”机构呢?
其实,清朝只是没有明面上成体系的特务机构,但特务制度,比明朝还严重。
首先,清朝吸取了明朝“宦官乱政”的教训。
清朝入主中原后就开始总结明朝灭亡的经验教训,发现明朝的宦官乱政是个大问题。
后世很多也以“明不亡于流寇而亡于厂卫”作为明朝灭亡的总结。
所以,清朝一方面控制太监数量,一方面严格限制宦官职权,那么类似“东厂”“西厂”这种容易让宦官做大做强的机构也不会出现。
当然,清朝皇帝也有过帮自己刺探情报、铲除异己的特务机构,如雍正创立的“粘杆处”。
起初,粘杆处就真的只是一个粘知了的部门,后来在“九子夺嫡”中帮雍正立过不少功劳,所以在雍正即位后也很受重用。
不过,民间传闻的粘杆处都是大内高手,所用兵器均是血滴子,而且狠辣无比,看谁不顺眼粘谁的头……就有些太夸张了。
粘杆处主要职责应该还是探听情报,而且,到了嘉庆查和珅案时,发现竟然案子涉及到了粘杆处。
嘉庆心想,这要是以后有人将手伸到粘杆处来,自己这个皇帝也危险,于是,粘杆处直接消失了。
03
清朝不需要这些专门的特务机构,更是因为康熙皇帝发明一种“密折”制度,这可比那些特务机构的办事效率都高得多!
什么是“密折”呢?就是这些密折不经任何机构、人员,直达御前,也就是让大臣们直接跟皇帝说悄悄话,打小报告。
在这之前要想跟皇帝报告事情,得经过各部和内阁,层层上交的过程中可能很多折子就石沉大海了。
皇上想知道下面的事情怎么办呢?就最好不经过别人的手,下面人搞砸了事情也没法捂住了,除非你有本事把所有人都搞定。
清朝的密折制度是由康熙帝发明的,而真正将其运用到极致的是雍正帝。
密折是将奏文写在折叠的白纸上,外加上特制皮匣的奏折,皮匣备有两把钥匙,一把交给上奏官员,一把由皇帝保管,其他任何人无法打开这个特制的皮匣,折子的内容除君臣二人外界不得而知。
对于朝臣来说,直接给皇上呈上密折是一种特权,也是一种荣誉。
这密折制度加强了皇权、震慑了官员,而且广开言路,及时下情上达,但也有不好的地方,那就是造成很多冤假错案。
因为皇帝说了,允许“闻风奏事”,也就是说没有证据,道听途说的都可以跟皇上唠一唠。
反正皇上不追究,那跟哪个同僚不对付,就在皇上面前说他的坏话,于是诬告的风气流行起来,尤其是以“文字狱”为代表,害了不少无辜之人。
另外,这种制度也让大臣们人人自危,扼杀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反正办事不犯错为准。
而且,有些人还会自恃与雍正关系较亲密 , 借以要挟上司或他人。不过,这处理密折也不是一般皇帝能干得了的,也就雍正这种工作狂可以在繁忙政务之外有滋有味地跟大臣聊天,至今仍存的满、汉文奏折达41600余件。就这样,通过密折制度监视百官,让官员们内斗,把他们彻底变成丧失风骨的奴才、臣子,只有听话执行的份儿,这也使得清朝的专制皇权达到了巅峰。
满清肯定也有对应的机构,只是阴暗面不一定写在明处而已,又不是弘历写多少万首诗这种自欺欺人的题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