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19日,日本央行在为期两天的货币政策会议后做出了一个标志性的决定——结束实施长达8年之久的负利率政策,将政策利率重新设定在0%至0.1%区间。这是日本央行自2007年2月以来时隔17年首次加息,标志着日本货币政策的重大转变,更折射出日本乃至全球经济所面临的深刻变局。
回溯历史,日本在2016年2月首次引入负利率政策,将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存款利率从0.1%下调至-0.1%,以刺激经济增长、提振通胀。当时,日本经济增长乏力,通胀率远低于2%的目标,负利率政策被寄予厚望。然而,事与愿违,八年负利率非但没能达成预期目标,反而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给日本经济社会发展蒙上了阴影。
负利率政策实施以来,日本银行业首当其冲地承受了巨大压力。根据日本金融厅的数据,2016年至2020年,日本银行业平均净利差从1.3%下降到0.8%,下降了近40%。与此同时,银行不良贷款率从1.4%上升到1.8%,资产质量恶化趋势明显。银行利润空间被压缩,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不可避免地下降,形成恶性循环。
与此同时,负利率也在扭曲金融市场,资金脱实向虚,助长了资产泡沫。在负利率环境下,投资者为追逐收益,纷纷将资金投向股市、房市等高风险领域。2016年至2021年,日经225指数上涨了120%,远超同期GDP增速;东京房价上涨了30%,与居民收入增长严重背离。我们讲得更明白一些,同一时期,日本的GDP增速远低于股市涨幅和房价涨幅,这意味着股市和房市的上涨更多地反映了资金的投机性流入,而非经济的真实改善。当两市上涨过快,脱离经济基本面时,就可能形成泡沫。资产泡沫带来的财富效应,虽然短期内刺激了消费,但埋下了金融危机的隐患。
负利率也影响了居民的收入和消费。根据日本总务省的数据,2016年至2020年,日本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仅为0.4%,远低于物价上涨水平。同期,居民消费支出年均下降0.6%,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明显减弱。在内需不振的情况下,即使日本央行不断加码宽松,经济增长也难以为继。2016年至2019年,日本GDP年均增速仅为0.8%,远低于其潜在增速。
长期的低利率环境还滋生了社会的侥幸心理,犯罪率居高不下。根据日本警察厅的统计,2016年至2021年,日本刑事案件年均发生率为10.2‰,较负利率实施前的五年高出1.5个百分点。经济学家指出,低利率下违法成本下降,加之经济压力,导致犯罪率攀升。社会治安恶化,无疑给民生带来负面影响。
八年负利率,换来的是经济增长乏力、通胀率低迷、金融市场扭曲、社会问题凸显。这一切,都在提醒我们,货币政策并非万能,过度依赖货币政策的风险不容忽视。
此次日本央行取消负利率,将政策利率重新设定在0%至0.1%区间,是一次勇敢而正确的抉择。这一决定将对日本经济产生深远影响。短期内,利率上调可能会抑制经济增长,但从长远看,它有助于纠正负利率带来的种种扭曲,推动经济回归常态。
具体而言,利率回归正常区间,将改善银行盈利,提升其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同时,合理的利率水平也将引导资金脱虚向实,抑制资产泡沫,减少金融风险。对居民而言,存款收益上升将增加其财产性收入,提振消费信心。而犯罪率也有望随着经济形势好转而下降。总之,取消负利率是日本经济走向健康发展的关键一步。
从全球视角看,日本央行此次决定也具有标志性意义。它向全世界释放了央行政策正常化的信号。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日本的负利率政策实施时间最长、力度最大。日本央行的"转舵",无疑给其他仍在实施超宽松货币政策的国家敲响了警钟,促使它们重新审视货币政策,为政策正常化创造条件。
展望未来,日本经济能否重回正轨,还有待时间检验。负利率的影响不会在短期内消退,日本经济结构性问题也非一朝一夕能解决。但可以肯定的是,负利率政策已成为历史,留给世人的是一个深刻的警示:货币政策不是灵丹妙药,央行要谨防陷入"流动性陷阱”。唯有回归货币政策的本源,服务实体经济,才能实现经济的长期健康发展。
日本负利率政策的终结,标志着一个时代的落幕。后负利率时代,全球央行更应该吸取日本的教训,审慎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既不能太紧,也不能太松;要服务实体,而非脱实向虚;要防范风险,而非制造泡沫。唯有如此,世界经济才能重新找到平衡,走上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