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之术:强本弱末,掌握控制天下的资源

王老讲鬼谷 2024-10-12 18:21:27
刘敬从匈奴归来,说:“匈奴的河南白羊、楼烦王部落,离长安城近的只有七百里,轻骑兵一天一夜就可以到达关中。关中刚遭过战事洗劫,缺少百姓,但土地肥沃,应该加以充实。诸侯最初起事时,没有齐国田氏,楚国昭、屈、景氏就不能勃兴。现在陛下您虽然已经建都关中,实际却没有多少人民,而东部有旧六国的强族,一旦有什么事变,您也就不能高枕而卧了。我建议陛下把旧六国的后人及地方豪强、名门大族迁徙到关中居住,国家无事可以防备匈奴,如果各地旧诸侯有变,也足以征集大军向东讨伐。这是加强根本而削弱末枝的办法。”高帝说:“对。”十一月,便下令迁徙旧齐国、楚国的大族昭氏、屈氏、景氏、怀氏、田氏五族及豪强到关中地区,给予便利的田宅安顿,共迁来十余万人。 强本弱末之术 分为两部分: 一是强本,在于强大自身,集中权力,集中财富,集中力量,增强自己的控制权,强本在合、在聚势。 二是弱末,在于分化瓦解对立的力量,分割臣子或地方的权利,夺走他们的财富和发展实力基础,限制其封地或占有土地的规模,削弱他们的影响力、控制力,弱末在分、在散势。 由此可见,强本弱末是所有斗争策略的核心。所有计谋不外乎强弱,持久战的精髓也是强大自己、削弱敌人。 方法则是分合,即捭阖,聚散,集中与分散。 分则是分割,夺去地方的实力,合则是集中,把地方的实力聚集于都城,合在一起,在自己的掌控范围之内,形成内重外轻、上重下轻的格局,形成以上制下的优势,居中御外,以近控远。 小诸葛白崇禧评价持久战是“以空间换时间”“积小胜为大胜”,格局小了,境界低了,他根本不理解伟人的持久战背后有更高明的政治谋略——统一战线,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抗日。 小诸葛只是军事将领,他看不到全国全世界的格局,从始至终他就是一个军阀,割据思想严重,贪图一己私利,按照军阀们的思路,永远取得不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刘敬的建议 刘敬的成本卧默是要解决现实的问题: 第一,解决北方匈奴骚扰的问题。 这就需要增强关中的实力。怎么办呢?当然是从地方上“抽水”,补充关中实力,这就有必要把地方的豪强和六国后人迁徙到关中,有一举两得之效。既可以防备匈奴,又可以防备国内诸侯。 第二,弱化地方实力派的影响。 诸侯或地方实力派造反根源于其独立性,拥有足够的实力。本质上是皇权削弱,大权旁落,权力下行,使得地方实力派可以在暗中发展,一旦在地方扎下了根,获得了军权、财权、用人权、治民权,就是一方独立的王国,其离心趋势不可遏制,造反不可避免。 汉初七国之乱,晋初出八王之乱,唐末藩镇割据,无不因此而产生。 本质上,强本弱末之术是集权,将人力、物力、财力、权力向皇权集中,不允许在下发展,不允许豪族扎根基层,因为他们的发展会威胁在上者。集权于上则安全,大权旁落则危险。因此基本的规律是:皇权集中天下稳定,皇权败落天下混乱。 汉初的异姓诸侯王被剿灭,而刘姓诸侯王在地方上发展了起来。文景之时已经显现出了离心、独立之势,贾谊、晁错便建议削藩。文景二帝虽然善于忍耐,但是最终仍然爆发了七国之乱。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实施推恩令,才把地方诸侯的封地分割到很小,使其不能拥有造反的实力。 但是,按下葫芦浮起瓢。没有了同姓诸侯王,在中央,外戚和宦官势力发展了起来;在地方,豪族、士族也发展了起来。西汉末年,王莽篡权,就是外戚势力。刘秀建立东汉,就是河北士族的大力支持。整个东汉皇权都比较虚弱,到了东汉末年,皇帝不得不依靠宦官维护自己的权力,直接导致了两次党锢之祸。最终皇权的支持力量宦官、外戚被以袁绍为首的士族集团消灭。皇权落地,三国的乱世开启。 秦始皇的做法 秦始皇兼并六国,统一天下,将各地富豪十二万户迁徙到咸阳置于朝廷的监控下。又何尝不是强本弱末之策呢! 而项羽的做法完全相反,他的政治谋略偏弱,战略思考不足,满怀对秦王朝的仇恨,不理解关中的战略价值。因此,项羽入咸阳,烧杀抢掠,破坏了秦朝留下来的战略优势。 项羽的劫掠是不是摧毁咸阳的富豪势力呢?未必。从现实的角度推断,秦始皇迁徙富豪只能迁人与财产,田地不可能迁过来,因此,这些富豪家族一定会在原籍留下亲属作为代理人,继续经营。 秦始皇迁徙富豪之时是公元前221年,刘邦迁徙齐国、楚国的大族之时是公元前198年,前后只有20年,可以说大族和富豪一直存在。虽然经历了且二世暴政、秦朝灭亡、楚汉之争,大族和富豪的抗风险能力非常强。
0 阅读:9

王老讲鬼谷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