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惠王魏罃是魏国的第三位君主,也就是魏国的开国君主魏文侯的孙子,魏武侯的儿子。魏国在他的爷爷手里走向了强大,魏国成为了天下诸侯的霸主,各诸侯国对于魏国也都是谈及色变。
只不过魏文侯取得成就却没有被他的后代守护多久,魏惠王在位这一整个时期是魏国由盛走向的衰落的关键时期。可见魏惠王其实还是很悲催的,毕竟曾经不可一世的魏国在他这一代走向了衰落。
魏惠王的前半生魏国还是很强大的,然而在魏惠王二十九年的时候,魏军在马陵被齐军击败,魏国自此元气大伤,魏国的霸业由此走向了衰落。
接下来我们来谈谈魏惠王在位期间主要的政治措施有哪些:
这第一项便是公元前361年,这一年是魏惠王即位的第六个年头,魏国的国都从河东安邑这个地方迁到了大梁。说道大梁我们或许都很熟悉,魏国都城大梁城被秦国水淹了两次,其第一次主要是白起主导的,第二次发生在秦王政一统六国的进程中。
至于魏惠王为什么会将自己的国都迁到大梁主要是因为,这个地方的地理位置不怎么好。
如果在三家分晋之前这里自然不会有什么事,但是这个时候三家分晋已经过去了很久,原来晋国的权贵韩、赵、魏将晋国瓜分之后成立了自己的国家,而这个时候的河东之地在地理位置上被韩国与赵国包围着。
从这个角度来讲,魏国无论是做什么行动首先要考虑的就是自己会不会被赵国与韩国偷袭。也正是因为此,魏惠王才将国都安邑迁到了大梁,只不过他却没考虑到大梁有被水淹的可能。
并且大梁相对于安邑更加是具有很大优势,这个时候的魏国毕竟是一个霸主。安邑又处于地势险峻的和河东盆地,这对于无限膨胀的魏国来讲显然是不怎么符合的;
第二项,魏惠王时期十分推崇李悝的变法运动,在国内大兴水利,在黄河岸边建立了大坝,既起到了防洪的作用又起到了灌溉的作用。
这样一来魏国的农业得到了发展,并且魏国也允许贵族独自占山的,也允许老百姓开荒耕地。这些利民的政策已经推出就得到了魏国老百姓的支持,魏国的国力自然也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稳固了魏国的霸权;
第三项,魏惠王即位之后改变了先前魏国两位王的政治策略,开始着力于修复魏国与赵国和韩国两国的三晋联盟的关系,继而获得足够的力量在于齐楚两大势力进行争霸,以此来打压强劲的齐国与楚国;
第四项,在魏惠王时期,魏国对秦国的基本政策也发生了改变,原先魏武侯时期对秦政策主要是以攻为主,到了魏惠王时期已经由原来攻势转为守势;并派遣大将驻守河西之地,以防止秦军的进攻;从这里也可以看出魏国在这个时期已经慢慢的走向衰弱,秦国也慢慢的强大了起来;
魏惠王的这一系列重大举措也确实使得魏国从某些方面有了一些好转,魏国也依旧是各大诸侯国中的领袖。只不过这一些也仅仅只是走向黑暗之前的回光返照而已。
在魏惠王二十九年,这一切都发生了改变,这一年魏国大举向韩国进军,韩国本就弱小,在面对强大的魏国自然是没有丝毫招架之力。韩国就将求救目光看向了东方大国齐国,齐国故技重施,进攻大梁,韩国的困局被打破。
而魏军这个时候的主帅依旧是庞涓,庞涓在对待齐军方面十分的谨慎,毕竟已经有了当初“桂陵之败”的惨痛教训。庞涓也不敢马虎,只不过这孙膑还是太过于狡猾,最终魏军还是中了孙膑的减灶之计。
齐军在孙膑的指挥麾下在马陵这个地方设下了埋伏,魏军在这里惨败。大将庞涓被杀,魏国太子被俘。
此之后,魏国迅速走向衰败,在面对秦国、齐国等几个大国的群殴之下,魏国连连败退。原来的大纵深进攻已经不再有了,而后的大纵深防御也没有了,最终魏国的实力也只落得与韩国一般大小实属可悲!
魏国就断送他手里的,接手时是中原霸主,战国第一强国,死时是二流弱国了,河西之地尽归秦,河东也丢了,成了四战之地,前期四处树敌,后期朝秦暮楚,三晋本一体,却急于攻打赵国,被齐国败于桂陵,后攻打韩国,又被齐国败于马陵,魏武卒消耗殆尽,一代霸主落幕,齐秦楚三强开启了战国中期!魏惠王错过了商鞅,张仪这样的大才[点赞]非明君贤君,但也不是昏君[呲牙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