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比较关键的时期,也正是在这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最终产生了影响后世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
在这一时期,原先指定的井田制已经不在能够满足人们的生产需求了,而周王室在这个时期的统治地位也下降到了冰点,到了战国时期常年的争霸也仅仅只剩下七个比较大的国家。我们可以将这句话在总结一下:井田崩,诸侯起,最后是七雄争霸天下。
时间来到战国中后期,无论是“长平之战”、“马陵之战”,“邯郸之战”等等,所投入的兵力基本上都在数十万。
而这一现象在明清时期却不是这样,按理说从春秋战国时期到明清时期国家的各项制度以及装备相较之春秋战国时期那可是要好生不会多少倍,无论是在人口还是在土地面积上都是要比之前要具有更大优势。那么为什么在明清时期,作战的时候所谓的“即使几十万大军是要靠凑”的呢?
在明清时期国家的战斗动员力等等一些方面为何与春秋战国时期相比要差上那么多呢?
其实这两段时期的兵是不一样的,为什么这么说呢?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家的军队讲求的不再是数量,而是在于“精”,两千多年后的明清时期,军队的作战能力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军队所不能够比的。
也正因为“精”所以统治者在军队上的投资也是比较大的,随着训练成本的增加,而国家一年到尾也只能产生那么多价值。也就是价值是死的,而军队是活的。随之而来的就是军队数量上的减少。再者在明清时期中国的疆域面积也是非常巨大的,这样一来国家军队的奇数是非常大的,但是能够动用的军队却也少了。国家统治者在保证基本军队的供养之外,还要支持一部分军费用以支持机动部队的发展。
这样算下来,单单是军队上的财政支出也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了。并且明清时期的统治者也更加重视单兵的综合素质能力,把很大一部分钱财都放到了单兵打的训练上了。所以这个时候军队的数量变少了,但是相对来讲整体战斗力却也不低。
而战国时期,基本上所有的诸侯国都是全民皆兵的状态。咱们就拿“长平之战”来说,但是秦国的总人口也就300万左右,这其中还包括老幼病残,算下来年轻的劳动力根本没有多少。而秦昭襄王却给白起秦国五十万的年轻劳动力。那么这个时候就不乏一些我们现在看来是娃娃的兵,可见当时的战争环境还是十分的残酷的。
战国时期这种全民皆兵的基本策略,导致十五岁以上的男子都要服兵役两年,或者更久,而这些服兵役的人大多数就很难再回到生他们养他们的家,大多数也都是战死在异国他乡。
而当时的所谓的“全民皆兵”说一句实话,和终身兵役也差不多了。他们随时在等候君王的号令,随时准备出兵作战。而到了明清时期,经过数千年的演变。明清时期的军人不再像春秋战国时期的军人一样不仅要作战还要从事耕作。相比之下,明清时期的军人是一种脱产的职业军人,说白了也就是说,当时国家已经不在为军粮而发愁了。参军的男儿们的主要任务就是保卫国家,从事训练。
这样一来,明清时期的将士们明显是要比春秋战国时期的 单兵作战能力要强上不知多少倍。
再者这两段时期的国家政体也是不同的,春秋战国时期,是像封建社会的转型时期,而其本质上仍然延续了周朝的奴隶制社会的本质,只要国君号令发出军队随时准备出征。
明清时期,经过了长时间的发展军队制度也更加明确,基本上所有的军纪军法都得到了修改,较之以前显得更加的规范化与制度化。
再者明清时期的经济发展也是十分的迅猛的,就拿明朝来讲,明朝中后期就出现商人与官员相互勾结的场面,结果将普通的老百姓压榨的十分的凄惨。
所以明朝虽然看似强大,但是动员能力着实不怎么地,不然依照当时那个人口动员数十万兵员岂不是一句话的事?
而清朝就不用再多说了,他们的核心力量也仅仅只是八旗兵,算下来也就只有十来万人,而其他的几个兵营比如说绿营基本上都不怎么被统治者信任。汉人在清朝的时候是不被信任的,而八旗的兵力也就只有那么多,所以就……
自备干粮和公家出粮能一样吗!
战国时老百姓就是兵~战时上战场,无战则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