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上市银行年报之信用卡专题解读

银数小萍 2024-07-18 03:33:25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超126万亿元,比上年增长5.2%,最终消费支出拉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4.3个百分点;全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 218元,比上年实际增长6.1%;全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6 796元,比上年实际增长9.0%。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国民经济回升向好,多部门出台促消费、扩内需的相关政策,银行积极落实相关要求,优化完善金融服务,提升信用卡用卡体验,打造消费场景,支持恢复和扩大消费。笔者以上市银行和广发银行为观察样本,梳理其在年度报告中所披露的信用卡业务相关信息,以供业界参考。

一、卡量:清理长期睡眠卡,借贷联动获客质效提升

2022年7月,《关于进一步促进信用卡业务规范健康发展的通知》(以下通称“信用卡新规”)发布后,多家银行采取了长期睡眠卡清理举措,同时对于单一客户在本机构的持卡数量上限也做出了明确的限制,一定程度上挤出了卡量规模的“水分”。人民银行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末,我国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7.67亿张,同比下降3.89%,人均持有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0.54张。

从银行年报中披露的数据来看,2023年,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等的卡量整体规模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广发银行、中信银行、邮储银行卡量规模增量较高,民生银行新增发卡量同比增长12.55%,浦发银行累计卡量超过1亿张,渤海银行卡量同比增长24%。部分银行卡量规模虽有下降,但户数基本不变或是实现增长,如招商银行流通卡量同比下降5.4%,流通客户数同比下降0.4%;华夏银行有效卡量同比下降1.7%,有效客户数同比增长4.2%。2023年末全国性银行信用卡卡量情况如图1所示,2021年末—2023年末部分银行信用卡客户情况见表1。

2023年度,区域性银行中,上海银行、宁波银行新增卡量超百万张,中原银行、盛京银行、南京银行、甘肃银行、郑州银行、兰州银行、青岛农商、威海银行等卡量保持两位数的增幅。2023年末区域性银行信用卡卡量情况见表2。

通过观察近两年银行所披露的信用卡发卡情况,我们可以发现两个趋势:一是一些银行逐步转变口径,如不再公布卡量,或是更改为公布户数情况,如光大银行、平安银行等。二是越来越多的银行开始披露借贷双卡联动、融合经营的情况,如2023年度,招商银行同时持有借记卡和信用卡的“双卡”客户在信用卡客户中占比为65.72%,较上年末提升1.62个百分点;中信银行制定零售客户一体化的经营策略,贯通私人银行与信用卡中心的高端客户服务体系,推出不动产优质客户的联动服务方案;光大银行全面推动借贷双卡同步营销,挖掘行内客群资源,提高营销成功率;民生银行借记卡开户与信用卡办理无缝衔接,加强支持信用卡关联还款的借记卡产品配发,新增双卡互持客户185.51万户,创新借贷联发嵌入式获客模式;北京银行发行“彩蝶借记卡”和“凝彩信用卡”,并将其作为女性财富管理和消费信贷主账户,双卡联动,提供全方位、多场景、宽领域的用卡体验等。

通过梳理银行年报可以发现,银行持续提升发卡获客质效。从渠道来看,银行更加注重自有渠道的发卡能力建设和分支行渠道的贡献度提升,如盛京银行全力深化网点转型升级,落地创新获客项目,推进产品和宣传标准化,强化综合营销和队伍复用,网点产能渐显。从产品来看,大型商超、线上平台依旧是联名热门领域,数字信用卡受到市场欢迎,南京银行N Card信用卡累计发卡量超125万张。在客户质量方面,交通银行提及新增活户中优质目标客户占比为64.86%,较上年末提升近18个百分点;徽商银行聚焦行政事业单位、公立医疗、科技教育和支柱产业等八大重点行业,制定八大客群营销战略,不断引入优质潜力客户。

二、透支:行业规模保持稳定,资产结构进一步优化

人民银行数据显示,2023年末,我国银行卡应偿信贷余额为8.69万亿元,同比微降0.03%,信用卡行业规模保持稳定。从年报披露情况来看,透支规模排名前六位的银行在2023年度均实现了同比增长,邮储银行、浙商银行透支规模增幅超过20%。区域性银行中,重庆银行、北京银行、盛京银行、广州农商、甘肃银行、兰州银行等透支规模涨幅也超过10%。2023年末全国性银行信用卡透支与卡量情况如图2所示,2023年末区域性银行信用卡透支规模见表3。

同时,也有一些银行信用卡透支规模明显收缩。一方面,2022年7月出台的信用卡新规明确信用卡预借现金分期还款的额度不得超过5万元、期限不得超过2年,部分银行该类业务占比较高,在信用卡新规发布后业务陆续出清,带动整体透支规模下降;另一方面,在宏观经济波动等形势下,一些银行前期跑马圈地式发展所带来的业务风险逐步暴露,在行业步入精细化发展的阶段后,银行对获客、授信、经营策略等做出一定调整,也会影响透支规模。

从零售信贷业务来看,2023年,多家银行业务规模增长,在结构方面,住房贷款占比多呈下降趋势。国有大行信用卡业务占零售信贷份额基本与年初持平,民生银行、浙商银行、重庆银行、盛京银行等该指标上升超1个百分点。城商行消费贷业务占零售信贷份额提升较为显著,这可能是由于消费贷业务承接了部分信用卡业务中额度超过5万元或期限超过2年的现金分期需求。农商行的经营贷款占比持续提升。2023年末全国性银行、区域性银行信用卡业务占零售信贷份额分别如图3、图4所示。

2023年末,我国银行卡授信使用率为38.34%,卡均应偿余额约1.13万元。根据年报披露的相关数据,笔者对部分银行的信用卡额度使用率进行了测算(见表4)。

三、交易与收入:线上交易提升,优化分期场景布局

从年报披露数据来看,招商银行信用卡交易额为4.8万亿元,位居首位,建设银行等10家银行的信用卡交易额超过2万亿元。建设银行、中原银行信用卡交易额同比上涨,西安银行信用卡交易笔数和交易金额同比分别增长6.83%和1.73%。2023年全国性银行、部分区域性银行信用卡交易额、消费额与卡量情况分别如图5、图6所示。

近年来,用户消费习惯逐步转变,线上消费、移动支付占比提升。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全年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超过13万亿元,比上年增长8.4%。在信用卡业务方面,年报披露,2023年,交通银行信用卡移动支付额同比增长5.84%,广发银行信用卡线上消费交易金额同比增长14%,江苏银行当年新发激活信用卡第三方支付绑定率达98.6%,郑州银行信用卡线上交易额同比增长28.48%。

在交易促动上,银行一方面持续完善场景布局,围绕商旅出行、车主生活、酒店餐饮、亲子运动、公共交通、购物娱乐等开展特惠活动,例如,长沙银行信用卡持续开展“快乐星期五”“有味直播间”等特色活动;贵阳银行信用卡重点打造民生类日常消费场景,提升“爽爽星期六”品牌影响力,打造“这张卡,真嘞省”区域特色卡品牌等。同时,境外交易也成为各行发力重点,如中国银行信用卡提升跨境产品竞争力,打造留学、旅游、商务全覆盖的跨境权益体系;招商银行信用卡把握境外交易复苏节奏,推出“非常境外游”主题营销等。另一方面,银行依托大数据等手段加强全客户生命周期的精细化运营,如民生银行引入自然语言分析技术分析客户流失原因,加强针对性挽留,信用卡新户90天活跃率同比提升10个百分点,续卡户留存率、有效续卡户激活率分别提升9.02、2.54个百分点等。

在信用卡业务收入方面,邮储银行同比增长7.4%,华夏银行同比增长13.9%,浙商银行同比增长32.8%,兰州银行实现收入1.1亿元,同比增长26.7%。2023年部分银行信用卡业务收入情况如图7所示。

在利息收入方面,广州农商信用卡大额分期业务年投放业务量同比增幅48%,年投放额同比增幅79%。中原银行发挥分期产品与场景组合的优势,加强联动营销,强化交叉销售,提升创收能力。汽车、家装、电器等场景是2023年度银行信用卡分期布局的重点,如上海银行实现新能源汽车分期交易额29.30亿元,同比增长56.04%;齐鲁银行累计办理新能源汽车分期业务金额达9199.18万元等。

在非利息收入方面,笔者以银行卡手续费收入科目来间接观察信用卡业务表现,建设银行提及其2023年度银行卡手续费收入210.71亿元,较上年增幅23.24%,主要是依托深化信用卡消费场景建设、优化客户体验,实现收入较快增长;齐鲁银行的银行卡手续费收入同比增长45.54%,主要是信用卡交易手续费增加。2023年部分银行的银行卡手续费收入占中间业务收入比重如图8所示。

同时,笔者也观察到一些银行信用卡业务收入略有下滑,其中可能存在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与宏观经济情况等直接相关,特别是在监管机构要求金融机构减费让利、助力消费潜力释放的背景下,银行主动调整服务价格;二是根据监管要求,银行调整部分高收益业务,如不再开展额度超过5万元或期限超过2年的现金分期业务等。

但从整个零售业务板块的角度来看,信用卡依旧是拉动银行收益的王牌业务。据统计,上市银行的零售贷款平均收益率通常为4%~6%,而信用卡业务通常可达到7%~11%,能够极大提升零售业务整体资产收益率。

四、风险:平稳可控,多家银行尝试不良贷款批量转让

人民银行数据显示,2023年末,我国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981.35亿元,占信用卡应偿信贷余额的1.13%,较上年末上升0.13个百分点,行业风险整体可控。部分银行在年报中披露了信用卡业务的不良率。其中,中国银行、兴业银行实现信用卡不良率(减值率)与不良余额(减值贷款)的双降,交通银行自2020年起信用卡不良率持续下降。

在信用卡不良资产处置的各类举措中,核销依旧是最主要的手段,资产证券化和不良贷款批量转让的规模逐年上升。据统计,2023年,共有15家银行发行了64单信用卡不良资产支持证券,总发行规模达167.57亿元,银行数量、单数及发行规模均超过2022年水平。自2021年1月原银保监会印发《关于开展不良贷款转让试点工作的通知》至今,个人不良贷款批量转让试点工作已满三年。2022年12月试点范围扩大,2023年,共有16家银行挂牌112单信用卡不良贷款转让项目,且出现了多家农村中小银行机构的身影。

在风险管控举措上,2023年度银行侧重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持续调优客群结构和资产组合,结合地域、行业等维度精细化布局,细化授信和审批策略,迭代调优量化模型;二是拓展预警管控规则,提升异常交易的识别与处置能力,压降高风险敞口,综合应用降额、交易限制等组合方案,同时做好反洗钱、反欺诈、反黑灰产等相关工作;三是强化资产清收,做好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响应监管要求,通过官网等渠道披露委外催收合作机构名称及联系方式等信息。

五、其他关注:适时调整组织架构,深化移动端经营

1. 适时调整组织架构

部分银行信用卡中心员工人数在报告期内有所下降。近期,关于银行零售条线组织架构调整的话题有一定热度,如将信用卡中心由一级部门整合至零售条线,对传统的信用卡中心事业部制及各地分中心进行改造等,同时也有一些银行将信用卡与消费金融条线整合,以实现更为高效的卡贷一体化经营。组织架构的调整与内外部环境、业务发展阶段、资源优化配置等息息相关,是银行业务经营发展的正常举措。在新的监管环境下,对于大部分区域性银行来说,采用信用卡与消费金融一体运营的组织架构,可能更便于降低获客成本、提升客户体验、以最小化的业务改动实现更大的业务价值收益等。2023年末部分银行信用卡中心员工数量见表5。

2. 深化移动端经营

仅就年报披露数据来看,各家银行信用卡App注册用户数均呈持续增长趋势,其中邮储银行、华夏银行、兴业银行信用卡App的注册用户数增长较快,光大银行、华夏银行信用卡App月活用户规模同比增长超10%。信用卡App在非金融场景的经营深化,成为银行提升服务体验、实现客户动员、连接合作伙伴的重要手段。此外,近年来也有部分银行选择将信用卡App功能迁移至官方手机银行App的信用卡板块中,以整合零售经营。2023年末部分银行信用卡App用户情况如图9所示。

六、行业发展趋势探讨

1. 践行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助力做好“五篇大文章”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加快建设金融强国”的目标,明确要“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这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金融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信用卡作为集消费信贷和支付为一体的金融产品,广泛服务于持卡用户的各类消费场景,是银行践行金融工作政治性、人民性的重要载体。

银行可以做好产品及权益设计,针对特定主体提供针对性服务。例如,在绿色金融领域,中信银行自2022年发布“中信碳账户”,目前用户规模突破800万户,累计减排量超过1万吨;江苏银行绿色低碳信用卡发卡量累计突破32万张,较2022年翻番,同时加大新能源汽车等绿色消费垂直场景布局力度,通过消费信贷政策资源倾斜,提升信用卡线下分期等消费金融产品的“绿色金融贡献度”等。又如在普惠金融领域,建设银行打造裕农通信用卡,研发裕农通卡“千里行”版,为进城务工群体提供更好的服务;交通银行推出新市民主题信用卡;广发银行细分新市民行职业,为快递员、网约车司机配备专属营销政策,为广东技工、南粤厨师等客群提供个性化卡版,优化新市民一站式金融服务专区;青岛农商基于城乡居民农机购买需求推出农机分期产品等。

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是金融工作中最贴近人民、与人民联系最为紧密的领域。2023年,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也是各家银行信用卡业务的重中之重,各家银行在全面规范自身经营、畅通服务渠道、提升服务效率的同时,可考虑通过合规途径共享黑灰产信息,共同打造风清气正的行业环境。

2. 修炼内功,坚持长期主义,全方位提升经营能力

在国民经济高速增长时期,我国境内信用卡行业的发展其实并未经历过一个完整周期的考验。2020年以来,在急剧变化的外部环境、趋严趋细的监管要求以及市场饱和度上升等因素影响下,信用卡业务发展承压,在行业由粗放式发展迈入精细化经营的新阶段后,一些问题逐步显现,例如,前端渠道建设能力不足,前期发卡过于依赖第三方渠道,自身分支行等渠道能力薄弱,直接影响当下的获客质效;业务结构较为单一,优质场景布局欠缺,特定情况下风险等指标波动超出预期等。

信用卡业务涉及的板块众多,从客户获取到活客经营,从前端风控到贷中与贷后管理,从消费提升到生息促动等,对大数据应用和集约化运营的要求较高,虽然各条线均拥有较为成熟的方法论,但经营能力的提升依旧需要一定的沉淀。当下,行业处于转型发展之时,也正是银行复盘策略、调整思路、修炼内功之时。

人民银行数据显示,2023年末,本外币住户消费性贷款余额19.77万亿元,同比增长9.4%,增速比上年末高4.7个百分点,全年增加1.75万亿元,同比多增9426亿元,这表明消费信贷行业已经逐步回暖。在支付体验不断优化、场景覆盖度持续提升、减费让利逐步推进、普惠金融加速拓展、消费者权益保护愈加完善的趋势下,信用卡凭借灵活的产品与权益设计,预期也将实现业务规模稳定增长。信用卡业务在初期需要相对较多的投入,一旦进入稳定发展期后,经营韧性凸显,规模和盈利水平都具有一定的稳定性,银行在制定发展战略时需坚持长期主义,为业务的高质量稳定发展提供保障。

3. 以信用卡为支点,撬动零售业务融合发展

2004年,招商银行率先提出零售转型,2014年前后,以中信银行、平安银行等为代表的股份制银行迎来零售转型的浪潮,不少区域性银行也提出了大零售的战略。在经历了10年的发展历程后,从数据表现来看,一些上市银行的零售业务收入及利润在全行营业收入及利润中的占比低于40%,特别是有的城商行甚至不及30%,因此,对于此类银行来说,零售业务的发展依旧任重道远。

在净息差不断收窄的背景下,银行存在寻找高收益业务的动力,信用卡是驱动零售业务发展的重要抓手。信用卡产品获客便捷高效,在客户的授信审批与日常用卡过程中,逐渐累积用户的资产与负债信息,海量数据的积累在数据成为生产要素的背景下更具价值。对于有资金需求的客群,银行可以通过差异化定价匹配不同的额度、期限、利率,或是进一步导流至消费贷、经营贷等条线;对于暂无资金需求的客群,银行可以回佣收入弥补运营成本,形成稳健的低风险资产,同时寻求发展年费、增值服务费、储蓄、财务管理等业务的空间。

借贷联动、零售融合经营已经成为行业共识,银行应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深耕精细化客群经营,为客户提供更加全面、优质、便捷的金融服务。

(银联数据服务有限公司蒋雯雯为本文提供图表及数据支持。)

本文系《中国信用卡》“创刊三十周年征文”投稿

本文刊于《中国信用卡》2024年第6期

责任编辑:谢香玲

留言请严格遵守保密法律法规,严禁在互联网上存储、处理、传输、发布涉密信息。微信公众号:银数观卡(UPD-Consulting)

0 阅读:0

银数小萍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