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讨厌的勇气》不被过去束缚,活出更好的自己

求求求文化 2024-03-13 02:23:59

你怕被人讨厌吗?

从小到大,我们所受的教育总是告诉我们如何讨人喜欢,怎样受他人欢迎,怎样成为社交高手?

我们总是害怕被别人讨厌,于是活成了别人的期待,哪怕并非自己本愿。

其实,比起别人如何评价我们,我们更应该关心自己过得如何。

有一位智者说:“你应该有被讨厌的勇气。”

那么,这种勇气究竟是什么呢?

让我们从阿德勒的哲学思想中来寻找答案。

心理学"第三巨头”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与弗洛伊德、荣格被并称为“心理学三大巨头”。他是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同时也堪称为思想家和哲学家。作为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先驱,阿德勒有“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之称,他最重要的著作是《个体心理学的实践与理论》、 《理解人性》与《自卑与超越》。

本书并不是由阿德勒自己撰写的,而是由两位日本思想者创作的,一位是岸见一郎,一位是古贺史健。在经过岸见一郎这位哲学家的过滤之后,呈现出来了阿德勒的三大核心理论:目的论、课题分离、共同体感觉。

全书遵循苏格拉底以来的哲学传统,以哲人和青年的对话方式展开,讲的就是一位缺乏自信、充满烦恼的男青年,带着一肚子的抱怨和疑惑,来到了哲人面前,经过了五个夜晚,五次深入对话,最终,让青年豁然开朗的故事。

高深的哲学和心理学,结合贴近现实生活的例子,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娓娓道来,深刻睿智而又简单实用的思想,让读者有种“如师在侧、如友在临”的体验,自然而然的就融入其中。在一场关于人生问题的大讨论中,完成了智慧的传承。

那个站在哲人面前,深陷自卑、无能与不幸福的青年人所引射的,就是生活中遭遇诸多困难,心事重重,幻想换种活法,万事诸多无奈的自己,常会常叹一声:“我又能该怎么呢?”

弗洛伊德原因论

与朋友交流时,经常会涉及原生家庭和童年阴影等概念。

这些概念相关的理论大多来源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

弗洛伊德认为一切结果都先有原因,现在的结果是由过去的原因所决定。人是童年的产物,我们过去的经历潜意识塑造了现在的人生。这种理论很容易理解,已被大部分心理工作者和许多普通人所接受。

例如,小时候父母关系不好,经常吵架,这个孩子就容易感到自己是多余的,感到自己的出生是个错误,然后自责、焦虑、抑郁,没有安全感,慢慢的就形成了孤僻的性格,消极面对人生。

因此,我们从中得到的最有益的启发应该是,父母要尽量避免在孩子面前吵架。发生这种情况之后,需要及时对孩子进行心理干预。然而,还有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是,如果这个孩子已经长大了,而且的确形成了上述性格,要怎么办呢?

阿德勒认为,如果一味依靠过去的原因来解释事物,就会陷入一种绝对的论断:我们的现在甚至未来的全部都是由过去的经历所决定的,而且根本无法改变。这种观点被称为“原因论”,与原因论相反,阿德勒倡导的是一种“目的论”。

阿德勒目的论

如果说弗洛伊德是找到了病根,那么阿德勒这里给出的则是解药。阿德勒认为,一个人想要突破自我,需要摆脱的首要束缚就是过去。

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位多年闭门不出的男子,渴望走向外界,却因严重的心悸和手脚发抖而无法踏出房门。他的故事,可能是许多人都感到熟悉而又困惑的案例。他的病症,似乎是由过去的原因造成的,没有简单的解决办法。然而,阿德勒的目的论,却为理解他的困境,以及可能的改变,提供了新的视角。

阿德勒的目的论指出,人们的行为是由他们的目的所驱动的。在这个案例中,这位男子的目的是不出去,然后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才制造了不安或恐惧等情绪。这并不意味着他的过去没有影响,而是说,他的现在和未来并不完全由过去决定。他的行为,无论看起来多么困扰和无法改变,都是在他用目的论的视角去理解和改变。

否定心灵创伤,是阿德勒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创新。它并不意味着我们完全忽视过去的经历,而是强调我们如何理解和回应这些经历。换句话说,重要的不是发生了什么,而是我们如何解读和理解这些事件。

以一个假设的例子来说明:假如你小时候父母离异了,你可能会从过去的经历中找到一些因素来解释你现在的生活状态。

如果你现在个人婚姻生活不顺利,你可能会觉得是因为小时候的父母离异使你无法融入家庭生活,从而产生不幸福感。

如果你现在的婚姻生活美满,你可能会找到不同的因素,如小时候缺乏温暖的家庭生活使你更加珍惜现在的伴侣。

可以看出,我们先有了要好好对待或放弃伴侣的目的,然后到过去的经历中寻找原因。生活的现状其实都是我们自己选择的。

对于案例中的这位男子,他可能是在过去的经历中形成了不出去的目的,然后以此为指引,构建了他的生活模式。但是,如果他开始形成新的目的,比如走出去,外面的世界也许会变得不再那么可怕。他可能需要专业的心理咨询来帮助他达成这个新的目的,但只要他愿意尝试,就有可能改变。

当我们依赖原因论时,我们会被过去的经历所束缚,似乎无法摆脱某种命运。而当我们相信目的论时,我们可以赋予过去经历意义,从而改变现在的生活。

愤怒是捏造出来的

哲人认为,人并不是“受怒气支配而大发雷霆”,而是“为了大发雷霆而制造怒气”。通过大发雷霆来震慑某些人,以让他们认真听自己讲的话。作为相应的手段,人们捏造了愤怒这种感情。

例如:有一天,母亲和女儿之间爆发了一场激烈的争吵。就在这个紧张的时刻,电话铃声突然响起。

母亲拿起电话,她的声音中仍然透出一丝愤怒。然而,电话是女儿学校的班主任打来的。意识到这一点后,母亲的语气立即变得彬彬有礼。

在客套的交谈了大约5分钟后挂断电话,母亲转过头来再次面对女儿,她的愤怒情绪再次涌现出来,开始严厉地训斥女儿。

这种情况在我们的生活中十分常见,它几乎成为了一种日常景象。

在这个例子中,愤怒似乎被母亲作为一种可收可放的手段,她可以在接电话的瞬间巧妙地抑制住愤怒,也可以在挂断电话之后再次释放出来。

这位母亲并不是因为愤怒不可遏而大发雷霆,她使用愤怒只是为了用高声震慑住女儿,让她听从自己的意愿。

这种情况值得我们每一位为人父母者深思。当我们的孩子没有按照我们的期望行事时,我们是否也会因为情绪的波动或者目的的无法达成而表现出不理智的行为,并因此责骂孩子?

母爱的策略,更是母亲的一种智慧,愤怒可能是我们教育孩子的一种手段,但不能成为我们与孩子关系紧张的根源。我们需要理智地处理自己的情绪,尤其是在与孩子的互动中,用爱和理解去引导他们,而非愤怒和责骂。

所有的不幸,都是自己的选择

阿德勒认为,改变生活方式的首要步骤是要有摒弃旧习惯、旧看法的决心。这不仅包括改变我们与世界的沟通方式,更包括改变我们的行为模式。只有当我们有足够的勇气和决心,才能真正实现这一转变。

其次,我们不能只关注自己被命运给予了什么,而更应该关注如何利用被给予的东西。接纳自己的现状,是向好改变的前提,更是感知幸福的关键。我们要相信自己可以改变,相信我们随时都可以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

同时,我们也要深刻理解到,不幸并非由于过去或环境,更不是因为能力不足,而只是因为我们缺乏勇气,缺乏获得幸福的勇气。

阿德勒心理学正是这样一种勇气心理学。它告诉我们,过去的经历并不能决定我们的未来,真正决定我们人生的只有此时此刻的我们自己

因此,我们要把握住现在,用勇气去创造属于自己的未来,是我们向好改变的关键。

0 阅读:0

求求求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