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人口能顶半个县城的矿务局,究竟为何会在21世纪初黯然退场?

谈谈旧历史 2024-08-31 09:29:04

前几年的互联网上,鹤岗这一资源枯竭型城市依靠极其低廉的房价,着实小火了一把。但就如后面那些“烧烤”“麻辣烫”一样,鹤岗这一城市又很快被人淡忘,被外人铭记的便只有“房价低”这一个标签。

至于在时代洪流中被淘汰的鹤岗市,大多人则都是漠不关心,甚至不知晓这一地区为何如此衰落。不过比起其他那些衰落到无人提及,乃至于报废的资源型城区,鹤岗这个身处中俄要道的城市则是要好上不少。

而围绕在这些城市周边,致使这些地方衰落的最核心因素,永远都离不开一个在本世纪初退场于历史中的国企机构——矿务局。

企业 城市

矿务局这一形式在我国的最早出现,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也即是在“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期间,由当时清廷大臣李鸿章派人督办成立的“开平矿务局”。后此名称编制方式一路流传到了新中国成立后,是当时负责煤炭等矿物开采的主要机构。

也是得因于这一个“负责矿物开采”,当时的矿务局可以说是开遍了大江南北。北到松花江,南到南渡河,东到出海口,西到额尔齐斯河,无一处附近不曾有过矿务局的身影——除非没有煤矿。

因为当时开采效率较为低下,人员需求多的缘故,一个矿务局的总工作人员往往能够达到数百上千人。而连带这些工作人员的家属小孩,一个矿所属的人员往往能够达到近万、上万人。在上世纪,人口较多的“石炭井”矿务局,在巅峰时期就曾有过10w人以上的规模。和一般的县城城区相比较,石炭井的人口数量也差不多将近1/3的水准。可以说单单一个公司,就几乎成了个半个城市。

而又因为矿务局本身足够赚钱,矿上人员又非常多的缘故,每个矿务局所驻扎的地方,几乎都是当地较为繁荣、商业较为集中的地方。像是许多矿务局内,都会有专门的影院,用来放映电影,是上世纪依靠采矿业较为繁荣的一角。

不过这些依靠矿产资源所集结的小型城市,却是有一个相当大的缺点,也就是产业结构单一,经不起风吹雨打,一旦矿业枯竭,就很容易荒废下来。一些临近城市的矿业区还相对较好,依靠附近城市的商业,也到能留下人口居住。但一些西北的矿务局,因为地处荒凉的缘故,废弃也就是真的废弃了。真正做到了因何生存,就因何死亡。

那么,到这里不太了解过去历史的朋友,可能就会有了疑惑,究竟为什么这些矿务局被废弃了呢?难道是因为没矿物资源了吗?

退场 公改私

要说的话其实还真差不多。许多矿务局,采矿基地的关门倒闭,还真就是因为没有资源这么一个简单粗暴的事情。好开采的资源耗尽,剩下成本高,不宜开采,或者干脆资源完全枯竭的城市,在矿务局倒闭的原因中算是一个相对的主流。不过这开采完的矿井,毕竟也只是占据了那么一些,要谈到让这些矿务局消失在历史中的主要原因,还有另外两个。

首先,便是为了迎接开放出现的“公改私”浪潮。矿务局的这一旧有运营模式完全不适应市场经济社会,在从计划经济改成省会经济后,就有许多矿务局因为入不敷出的缘故走向破产,在自由经济市场落下帷幕。

其次,是在加入国际贸易组织之后面临的“环保”问题。为了满足世贸组织提出的环保需求,以及对国内可持续发展的追求,国内许多矿业开采地因此叫停,矿务局也是因此退场。

而为了满足以上的两点需求,许多仍能在机修运营的矿务局都进行改组,成为了矿物能源公司。这也是如今矿务局所延续的一个方式,当然,过去的“企业型城市”已经是彻底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在矿务局退场后,也就到了“煤老板”采矿时期(不过在资源型市场下还是以国家控制为主)。当时因为煤炭行业的抬头,国内生产总值的激增,一个投资数十万的小型煤矿,如果投入生产,只需在两、三个月的时间内就可以达到回本的需求,进入净盈利阶段。只可惜这种情况,是当时已经退出历史舞台的矿务局所无法见证的了。

总结来说,这一组织机构的推出是两点原因,一个便是硬性的纯粹资源枯竭,一个则是政府出于市场转型的需要所造就的结果。原来的矿务局消失,而取代矿务局的,则是能源公司。

下面,就让我们举例一个比较经典的例子,来详细带过一下我国矿务局的兴起和破产、

石嘴山矿务局

这一名叫“石嘴山”的矿务局,具体建造于宁夏的石嘴山区,于1959年正式投入生产。这一矿务局在发展到顶峰时期,共拥有员工11000位,连带亲属,大概占据了石嘴山区一半左右的人口。

与一些早期矿物不同的是,这一石嘴山矿务局尽量采用了国产的生产器械。因为是新研发的原因,相较同期的其他使用苏联设备的其他矿场的效率要高出不少。在完全投入生产后,每一台采煤机的生产速度都达到了1000吨以上。等到了六十年代初,经过设备革新之后,这一矿场单一采煤机月产数量更是达到了2w吨以上的量级,即便放在全国比较,这一矿场的采煤数量也属于前列水准。

而达成这一成果的主要原因,自然是离不开当时此地矿务局对石嘴山矿坑生产的支持,有技术人员愿意研发,也有上面的人愿意支持,便自然而然的促成了这一事情。

生产的迅速,也让该地累积了财富。在采矿业财力的支持下,石嘴山矿务局内也是兴建了一栋栋楼房。在狭隘的山沟沟里,挤满了数座石嘴山矿务局所修建的“小洋楼”。这之中不仅有娱乐场所,还有供给职工子嗣学习的小学,初中等教育场所。是石嘴山在哪个年代经济发展能相对靠前的重要原因。

但好景不长,因为连续的开采,石嘴山矿务局的多个矿洞都已经告竭,需要不断的去开采新的矿洞采煤,这直接增加了石嘴山的采矿成本,也延误了石嘴山的生产。在经济开放后,石嘴山矿务局的效益也是一天不如一天。在93年时便关停了一座煤矿的生产工作,坚持了七年后,也是不可避免地走向了破产的结局。

破产清查后,该矿务局由部门改制成为公司制度的亘元集团,后面该公司又与其他做不下去的三个矿务局合并,成立成为了“宁夏煤业集团”。

后续,该公司在地方政府与私人企业的整合下,又进行了几次的整改。到最后,这一原来辉煌的矿务局,成了如今神华集团旗下的一个分公司。虽然得到了存续,可过去依靠自己生产,带动地方发展的光辉已然不再。而石嘴山这片地区,也重新走向了末落。

总结

虽然上面一段叙述比较平淡,可也算是比较完整的涵盖了资源型城市的兴起和倒台。依靠资源,研发技术,获得金钱,金钱再转换为地方上的发展建设。在资源不贬值,且固定存在的情况下,这一良性循环能为地方提供飞速的发展。这些地方,也正巧就是上一世纪全国落后时期发展较好的地方。

但长期的依靠资源发展,让这些地方“懒”于去思考要怎么去寻找其他的经济致富方式。毕竟早在几十年前,也没有什么美国铁锈带传到大洋彼岸的我国,让这些能源城市警醒。等到发现深陷能源依赖的陷阱时,就已经是为时过晚,最后致使自己越陷越深,走向灭亡。

在这些城市的矿务局倒闭,无法再用资源带动经济发展后,国家也曾多次发力,想要去拯救这些城市。为此转移的款项多达数千亿,但就像人在时代面前如蝼蚁一般,纵使是一个强大的国家,也无法违背时代的滔滔洪水。这些金钱最终还是打了水漂,那些被国家大力扶持的地方,虽然少有起色,可相比曾经辉煌所对应的城市来讲,还是显得有些暗淡。

至此,只能说求变,适应市场,才是在新时代寻求发展的永恒命题。

0 阅读:0

谈谈旧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