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风云激荡、谋士如云、将星如雨,无数英雄豪杰竞相出场,开启了百年乱世,同时也为我们上演了一出精妙绝伦的历史大戏。三国历史,从公元184年黄巾之乱开始,至公元280年司马炎统一全国结束,持续时间将近100年,相对于数千年的中国史来说其持续时间很短暂,可谓转瞬即逝。然而三国史虽然短暂却很璀璨,虽然转瞬即逝却精彩纷呈。
三国初期,将星如雨、谋士如云
说起三国,每个中国人对当时的历史人物都能如数家珍,一部《三国演义》更是成为努尔哈赤进取中原的“武功秘籍”,可见三国的影响力已经深入到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那么,三国的影响力为何如此强大呢?
因为三国“将星如雨、谋士如云”,由这些“戏骨级别的演员”参演的大戏怎么能不精彩,又怎么能不令人无味无穷。接下来,我们看看这些“老戏骨”都有谁。
枭雄。能进入枭雄行列,非三国“创世三杰”莫属,曹魏奠基人曹操、蜀汉创始人刘备、东吴建立者孙权,此三人皆为人中龙凤,开创了三国鼎立之势。
智囊。能成为智囊,都是能够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大咖,比如诸葛亮、法正、荀彧、荀攸、周瑜、鲁肃。
谋士。此类人物能谋善断、料事如神,如曹魏贾诩、郭嘉、程昱、沮授、董昭、刘晔;蜀汉庞统、徐庶、马良;东吴张昭、诸葛瑾、孙邵、顾雍。
大将。三国最不缺的就是能征善战的大将军们,如果闭上眼睛想一想每个朝代出名的武将,相信三国武将人数的出镜率一定名列前茅。
曹魏集团大将:许褚、典韦、夏侯惇、庞德、文鸯、乐进、于禁、徐晃、张郃、张辽、曹洪、文聘等人。其中张辽、乐进、于禁、张郃、徐晃因善于作战且战功卓著被后世称为“五子良将”。
蜀汉集团大将: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魏延、姜维、关平、张苞、马岱等人;其中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因善于作战且战功卓著被后世称为“五虎上将”。
东吴集团武将:孙策、太史慈、吕蒙、陆逊以及被后世称为“江东十二虎臣”的程普、黄盖、韩当、蒋钦、周泰、陈武、董袭、甘宁、凌统、徐盛、潘璋、丁奉。
简简单单的分类,竟然有60位英雄上榜,“五子良将”、“五虎上将”、“江东十二虎臣”,但这还不是全部,历朝历代,谁与争锋。
为何三国初期,人才汇聚
东汉选拔人才基数大。俗话说乱世出英雄,那么英雄一定是在和平年代长大的,所以三国的英雄是东汉培养的。不管朝廷怎么样,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庞大的人口基数,必然有大量人才出现,即使这些人当时不被掌权者认同,但是他们只是缺少一个舞台,等乱世到来必能发光。
打破固有人才晋升制度。乱世出英雄,乱世急需人才,因此破格录取举贤任用是大趋势,固有士族势力不足以阻挡这股洪流。因此有能力的人迅速脱颖而出,而且很多能人异士,都是出自基层或经过基层磨练的,掌权者们更能适应这个战乱的年代,比如曹操从一个区公安局局长起步,最终奠定曹魏根基,而大将军何进早已不知尸首何处。
充足的战争实操锻炼。三国前期的谋臣武将,从黄巾起义到军阀割据,经历的大小战争无数,是经过多年的征战实操锻炼出来的。在古代将军就是靠打仗锻炼,不断打怪升级,最终将自己打成大boss。就像朱元璋和刘邦的发小最后都成大将军了,都是锻炼出来的。
为何三国后期,人才凋零
三国前期“卧龙凤雏得一人可得天下”,可见华夏大地处处有人才,然而三国后期却出现“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的情况,可见人才多么紧缺,那些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们怎么就突然消失了呢?第二代“五子良将”、“五虎上将”为何没有出现?
老英雄们逐渐离去。以蜀汉为例,当诸葛亮接管刘备大旗的时候,“五虎上将”只剩赵云,关羽、张飞、马超黄忠早已离世,有幸在世的都是一些二流三流武将。蜀汉如此,曹魏、东吴亦如此。
人才选拔制度问题。三国后期人才选拔权利重新被门阀把持,草根寒门很难出头,九品中正制把寒门和平民的人才晋升道路堵死,这种情况到刘裕上位才开始被打破。
锻炼英雄的战场匮乏。三足鼎立之后,战争已经没那么频繁,就没有多少机会,让有才能但名气不大的人脱颖而出;时间一久,能站的上台面的都是官二代了,底层百姓没机会上去,官二代没有基层磨练、没有出生入死的苦难,很难在战场上有优秀的表现。比如曹魏灭亡蜀汉的战役,蜀汉二代们掌握了军事控制权,但是他们都没有表现出优秀的作战能力,最终导致国破家亡。
人口基数大不如前。经过几十年的战争,社会动乱、十室九空,没有培养人才的社会基础,自然而然也就不会有多少人才出现。人才培养怎么可能和汉末相比?人才萎缩那便是水到渠成。
总之,执政体系基本搭建完毕,内部派系形成,士族利益和集团势力深入交织,人才垄断已经形成,一个崭新的社会循环即将开始。
大将邢道荣表示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