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之际哲学:知行有别、行可兼知、行先知后

文字有思想 2024-09-20 04:30:05

知行有别 明清之际王夫之的认识论观点。认为知和行是两个内容不同而各有功用的范畴。“知行相资以为用,惟其各有致功,而亦各有其效,故相资以互用,则于其相互,益知其必分矣。”(《礼记章句·中庸衍》)知行之间有联系,但又有区别,不可互相替代,“知行之分,有从大段分界限者,则如讲求义理为知,应事接物为行是也”(《读四书大全说》卷三)。从两者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上来理解知行关系,因而反对王守仁的以知代行的“知行合一”说,指出“姚江王氏(王守仁)知行合一之说,得借口以惑世”的要害,是“不知其(知行)各有功效而相资”(《礼记章句·中庸衍》)。

行可兼知 明清之际王夫之用语。指知与行各有功用,不可混同。《礼记章句》卷三十一:“知行相资以互用,则于其相互,益知其必分矣。”但强调行是知的基础和主导,指出“且夫知也者,固以行为功者也;行也者,不以知为功者也。行焉可以得知之效也;知焉未可以得行之效也”,“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君子之学,未尝离行以为知也”(《尚书引义·说命中二》)。斥责明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是“销行以归知,终始于知”,指出南宋朱熹主张“知先行后,立一划然之次序,以困学者于知见之中”(同上)。

行先知后 明清之际王夫之的知行学说。他在批评宋明理学“知先行后”学说时,明确提出“行先知后”、“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认为人的认识是从力行中来的,“力行而后知之真”。他把“非知之艰,行之惟艰”的古老命题和孔子“先难后获”的思想相结合,得出“知非先,行非后,行有余力而求知”的结论。还用弈棋、饮食、行路等大量的日常生活经验事实,说明“盖天下之事,固因豫立,而亦无先知完了才去行之理”(《读四书大全说》卷一),强调行在认识中的作用。清颜元更突出了行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把王守仁的“不行只是不知”,改成“不知只是不行”,还把《大学》中的“格物”释为“手格猛兽之格”、“犯手(动手)捶打搓弄之义”,强调一切知识都来源于习行、实践。

0 阅读:1

文字有思想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