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航空起步较早,在1868年时,日本就开始意识到,未来战争必然会以空战为主。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迅速成立了中岛飞机公司,这家公司疯狂进口其他国家的飞机,然后进行拆解仿制。
1940年,中岛飞机公司联合三菱重工,共同研发出了被誉为“六边形战士”的零式战斗机,这款战机在航程、垂直爬升、水平盘旋、火力等方面都领先于时代。
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利用空中优势,对多国造成重创,甚至就连美国都屡吃败仗,据不完全统计,日本在二战期间共生产66810架飞机。
日本航空的实力,在战争中得到了体现,如果放任下去,不出几年恐生变故,所以在二战落幕后,驻日盟军司令部在日本颁布著名的《航空禁止令》。
日本已经造出来的飞机被全部销毁,就连航空相关知识也禁止在课堂讲授,这意味着日本航空的发展道路被彻底堵死了,至少在当时是这样的。
日本航空事业从被“封禁”到“解禁”,跟朝鲜战争有直接关系,这场战争发生在朝鲜半岛,日本就在旁边,美国却隔着一整片太平洋,所以在朝鲜战争时期,如果不放开对日本的诸多航空禁令,会显得非常“不方便”。
1957年,美国正式废除了严厉的《航空禁止令》,三菱等公司得到解封后,因为战争的缘故,甚至还参与到了美国波音的产业链中,日本航空也迎来了腾飞期。
1978年,日本零件占波音767机型的16%。
1990年,日本零件占波音777机型的21%。
2004年,日本零件占波音787机型的35%。
可以看出,日本航空不仅具有深厚的基础,同样也有独立生产大型客机的可能性。
日本就是这么想的,毕竟实力强大,谁都想拥有自产大飞机。
2008年,日本三菱重工业公司正式启动“三菱喷气式支线客机(MRJ)”项目,一同参与的还有富士重工和川崎重工等头部企业,基本可以说集日本全国之力在造大客机。
MRJ被日本称为“波音小787”,共有MRJ-70和MRJ-90两个型号,座位数分别为70~80座和86~96座,采用PW1000G齿轮传动发动机、翼挂式布局、复合材料机身与先进航电系统等。
日本刚公布MRJ项目,就在全球引起了轰动,这是日本自二战结束后的另一大作,虽然是民航客机,但也涉及到众多核心技术,如果MRJ成功,那就标志着日本航空有了跟美国波音和欧洲空客同台竞技的资格。
日本MRJ确实接到了不少订单,三菱计划于2013年完成首批交付。
但真到了2013年,三菱却无法完成交付,并且先后6次推迟交付时间。
2015年,MRJ第一代原型机因存在较大安全隐患,无法成功获得适航资格。
2019年,或许是为了摆脱此前负面新闻,MRJ改名为SpaceJet,但在随后的测试中,原型机仍然多次出现故障。
2023年,三菱重工业公司正式宣布停止研发国产喷气式客机SpaceJet,这一决定标志着13年的努力付之一炬,为什么会这样?
不可否认,日本在二战前的战斗机领域确实很强,但军用飞机和民航客机是两码事,并且即便波音787客机有35%的零件来自日本,也不代表日本可以独立生产客机。
大客机考验的是一个国家的整合能力,核心技术固然是重中之重,但商用客机的零部件整合能力也同样不可缺少,MRJ在测试阶段暴露了大量关于航电系统软件、飞机发动机控制软件、电气配置等各种问题,或许也跟零部件整合能力一般有关系。
此外,既然属于商业性质,就要考虑到经济成本,三菱重工在MRJ(SpaceJet)项目上投入的研发经费,从1500亿日元暴涨至1万亿日元,并且问题频出,经过15年的努力仍然看不到希望,所以最后为了及时止损,三菱和其他公司经过深思熟虑后决定终止项目。
还有个最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日本的国内市场太小。
从2015年的数据来看,日本这么多民航公司中,以日本航空公司(JAL)和全日空(ANA)为主,JAL约214架民航客机,ANA约288架民航客机,再加上Peach、Vanilla Air、Jet Star等,总共加起来估计500架出头一点。
以民航客机15年寿命计算,假设共500架客机,那么每年只需要生产33~34架新客机,很显然,这笔订单很容易达到。
再看中国。
据2023年中国民航局数据显示,中国民航客机总数超过3800架,并且从商飞的计划来看,年产量能高达150架。
中国C919为啥能成功,关键一环在于我们拥有广阔的国内市场,就算出口量为0,我们依靠内销就能带动C919的发展,举个例子,你去参加高考,先保住本二,再争取本一,C919先在国内推广,有了基础后再去国际竞争,不管怎样,我们的大本营都是C919坚实的后盾。
日本国内民航市场太小,生产的SpaceJet只能去国际市场跟波音、空客硬碰硬,然而一个是美国,一个是欧洲,日本就算能生产出大客机,想要跟波音空客竞争,难上加上,从某些角度来看,及时止损或许也是比较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