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孤空对此,零泪欲奚言”,汉朝民生政策之抚孤,使幼有所依

安国说历史 2023-03-28 23:47:04

尊老爱幼思想自古有之,现代社会体系,为了老幼皆有所依,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利民政策,其中便有许多制度是为了照顾那些突然失去父母变为孤儿的孩子。

例如:儿童福利机构(孤儿院)、基础生活保障制度,未成年提供上学助学金和助学贷款等内容保障了孤儿的生活和教育。

另外,社会上的爱心人士也为此出了一份力、尽了一份心,他们通过各种的捐款、志愿活动来帮助这些‘老弱’更好的生活。

事实上,我国的福利帮助思想自古便有,而类似对孤儿的帮扶政策甚至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汉朝时期了。

接下来从官方和民间两个方面探究古代特别是汉代的抚孤政策。

一、汉朝民生政策:官方

1、抚孤制度的产生

抚孤制度中“孤”在汉语解释中指失去父亲或父母双亡的孩子,而“抚孤”含有为存恤遗孤,抚养孤儿之意,这个说法出自于南朝时期陈何胥《哭陈昭》中“抚孤空对此”这句诗。

当然,这并不是我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抚孤思想。

原来,《周礼》中便有关于孤儿的福利思想记录:“以保息六养万民:一日慈幼,二日养老,三日振穷,四日恤贫,五日宽疾,六日安富。”这便是“保息六政”,其中“慈幼”指的便是养育幼儿。

换句话说,先秦时期已经有了养育孤儿、养育老人等的福利思想诞生了,可惜的是当时统治者有没有采用这就是另外一回事儿了。

到了汉朝初期,刚刚结束秦末战乱,国家、百姓需要休养生息,再加上当时汉朝的国土面积变大,社会上出现了许多的弃婴。这是抚孤政策和民生福利政策便应运而生、开始萌芽发展,而民生政策也成为了汉代主要的政治政策。

汉初,汉高祖刘邦制定了孝亲养老制度,一举带动全国上下尊老思想的盛行,而后‘以孝治国’成为了汉朝的治国方略。

《续汉书·礼仪志》中描述:“年七十者授以玉杖, 八十九十礼有加, 赐玉杖长尺, 端以鸠鸟为饰”,这里提到的‘鸠杖’是朝廷授予老人身份的象征,可见汉朝的‘尊老’思想异常的受到朝廷的重视。

到了汉文帝期间,当时的君王不仅尊老,还具有爱幼思想,再加上当时社会环境趋向和平稳定的发展,民间和官方的社会福利意识越来越成熟,逐渐的政府越来越注重孤儿、老人等的民生福利政策。

2、官方:政府救援

首先,汉朝的抚孤政策主要表现在官方的政策上,政府救援便是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其也是是古代的救抚孤儿的主要手段之一。一般来说,政府救援的表现形式为法律条例和统治者的诏令。

其中的抚孤思想作为深受汉朝统治者喜爱的思想,其也相当受统治者们的重视,他们一般通过制定法律法规的手段来帮助孤儿、老人,为其提供法律依据和保障。

有史料记载“其婴儿无父母亲属,及有子不能养食者,禀给如《律》”,由此可见汉朝的法律中已经有关于抚养孤儿政策的明文规定了。

与此同时,汉朝的君王还会通过诏令来发布一系列的民生政策、抚孤政策以表达自己对这些百姓的怜悯和关爱之情,甚至这些当权者还会特别嘱咐地方官员对孤儿的帮扶之路,包括捐衣服、赏赐食物等方面内容。

史料记载关于这方面的诏书有:“方春和时,草木群生之物皆有以自乐,而吾百姓鳏、寡、孤、独、穷困之人或阽于死亡,而莫之省忧。为民父母将何如?其议所以振贷之”。

当时的汉文帝认为百姓当中存在的老幼孤穷十分的困难,而他作为皇帝也是百姓的君父、父亲,应该如同“爱民如子”一样对待他们。

另外,《史记》中也写道,“……,赐天下鳏寡孤独、穷困及年八十以上孤儿九岁以下布帛米肉各有数”,每到国家大事,或者立后等喜事,汉代的统治者便会想到老幼的苦难生活,与他们同乐,为此给予了其食物、衣服的帮助。

无独有偶,除了汉文帝外,汉宣帝也是汉朝皇帝中特别重视抚孤政策的一为统治者。其上位不久便昭告天下,“鳏寡孤独、高年贫困之民,朕所怜也”以显示他对百姓的爱护思想。

后来汉宣帝又下旨:“……,鳏寡孤独高年帛。所振贷物勿收。行所过,毋出田租” ,可见其下令让政府官员无偿帮助这些百姓,甚至还免除了他们的田租。

正因如此的汉宣帝体恤百姓、重视民生,使得社会上“吏称其职,民安其业”的美好情况发生,后来“昭玄中兴”的局面出现也就不足为奇了。

事实上,不只这两位皇帝,汉代其他的皇帝上位后,一是为了突显他们自身的仁慈、视民如子的特点;二是为了社会的安定和政权统治,均实施过这类帮扶政策,以安抚百姓。

3、官方:特殊政策

其次,汉朝还有一种特别的救助制度,其与现代的烈士遗孤的帮扶制度类似,是关于对古代士兵的孩子的抚养。

在汉代,除了流民、百姓的遗孤外,还存在一类特别的孤儿“羽林孤儿”。《汉书》上曾经记载汉武帝建立的羽林军为:“……羽林骑,又取从军死事之子孙养于羽林,官教以五兵,号曰‘羽林孤儿’”,可见这些孩子是汉代为国而死的士兵们的后代。

当时的统治者将士兵遗留下来的孩子收养、培养,形成了一支特别的军队——“羽林军”,用来保护皇城的安全。

某种方面来看,这类士兵的遗孤不是普通的百姓而是政府的备用军,也是只属于的统治者另类军队,更是确保他们政权统治的武力保证之一。

换句话形容,羽林孤儿不仅能够保证生活上的基本需要,还能够得到相应的教育和军事训练的学习。因其被视为统治者收养,天然受到统治者的信赖,比普通人更容易获得统治者的赏识。

他们中不乏受父辈的余荫影响,其待遇是普通孤儿不能企及的,甚至如果父辈当中存在战功卓绝的现象,其父死后,这类遗孤还可以继承父辈的荣耀和爵位,从而增加了一条平步青云的道路。

二、汉朝民生政策:民间

1、民间政策

最后,除了官方政府抚孤政策之外,汉朝还有非官方的民间救助,这也是汉朝乃至现代的一种重要的抚孤救助方式。

正所谓上行下效,前文提到了汉朝的君王都制定了许多的政策来帮扶孤儿,民间同样的受到这类政策的影响,让那时的汉朝上下形成了一种自发帮助穷苦人家、孤儿等人的良好社会风气。

特别是汉朝初期的官方抚孤政策体系不完善的情况下,许多的孤儿得不到政府的救助,这时候民间心善的夫妻便会自发的收养他们。

例如:关于汉朝孤儿的收养问题,汉朝《户律》中关于孤儿的收养情况的规定,“今毋它子,欲令归户入养,许之”。

一般来说,汉朝的政府会优先考虑其家族和宗族等亲属的情况,鼓励他们收养自家内部的遗孤,这也是汉朝民间的另外一种抚孤政策——家族抚孤策略。

当时汉代法律规定了抚孤的首要责任在于其亲属和宗族内,受益的孤儿也需要承担赡养养父母的责任。若家族内亲属真的无力抚养,政府也会尽量让社会上的孤儿都能得到收养,即由政府和民间无孩子的家庭接受。

之后在汉朝救援孤儿的风尚带领下,民间还出现有不少的慈善人士,例如富裕人家、大儒学士等不但会收养孤儿,还会为他们提供重要的生存、物资保障或资助他们学习。

据史料记载此事为,“少孤微,常修逆旅,以供过客,而不受其报”,可见他们帮助人出自于内心的愿望和品德,是不求回报的善意举动。

除此之外,宗教救助也是民间救援的一个重要方式,其还是最早的民间慈善组织。受佛教“出家人以慈悲为怀”的思想影响的汉朝佛教徒和佛寺均会为孤儿提供粮食、医疗药品等帮助。

三、结语

总的来说,我国的抚孤福利制度历史悠久,早在距今几千年前的汉朝便成为了一时的风尚和治国的重要举措。

实际上,汉朝的抚孤政策最开始出现在民间的慈善人士手中或宗教组织当中,后因这类策略完美的符合了当时社会的背景下休养生息政策,被统治者纳入了治国政策当中,成为了汉朝重要的治国策略。

而汉朝的官方和民间非官方的抚孤政策刚好能够优势互补,相互发展共同构成了汉代的抚孤福利体系,这也为后世的现代福利体系制度提供历史支持和借鉴范例。

参考文献

《汉代社会的孤儿救助形式》

《中国古代福利制度》

《从《养老图》谈汉代养老、抚孤等民政问题》

0 阅读:1

安国说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