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蒋淑英的《母亲》

紫夏说国际 2023-05-15 12:45:08

品读蒋淑英的《母亲》

李树伟 王彩霞

蒋淑英老师的这部《母亲》是从家里过年时讲起,从母亲老了讲起,从母亲的一点一滴讲起。从母亲对儿女的评价讲起,那么亲切,那么真实,那么感人,那么引人入胜。

读蒋淑英老师的《母亲》,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清清亮亮的生活,诠释了底层老百姓的日子,我们老百姓讨生活不易,却每个人都在讨生活。无论生活再艰苦,都有人一直坚持着,相信梦里的明天,会更好,我觉得蒋淑英老师就是这样的人。

从蒋淑英老师《母亲》一书中不难看出,这跟家庭的“传承”有一定的关系。在“家庭观念”比较浓厚的环境当中,没有人希望自己的家庭走下坡路,也没有人希望自己的家庭失去了传承。

读完蒋淑英老师的《母亲》一书后,当我合上书本闭目养神的时候,我们不约而同的在想:人老了,做个有远见的人,及时给子孙留下那些东西,才能积福积德呢?蒋淑英老师在《母亲》一书中,给了读者答案,那就是给子孙留下端正的“三观”,才是我们余生的首要任务。

我读过蒋淑英老师很多作品,每读一篇都有不同的收获,很多感慨,很多对人生的感悟。

有人说,80后的崩溃从借钱开始。车贷,房贷,小孩教育,老人看病,生活的压力无一不透露着无奈与心酸。而我们50后呢?是从挨饿开始,从读书无用论的考量下成长起来,我们的青壮年时代,是从离不开油盐酱醋茶的庸俗开始,去追求大学文凭的形式为高雅而结束……

今天,我们在座的诸位文友,何曾不是呢?我们底层老百姓平凡至极,哪有那么多的轰轰烈烈,无非就是粗茶淡饭柴米油盐,可偏偏这些简单的粗茶淡饭,柴米油盐就足以让人崩溃了。可是,我们的蒋淑英老师没有崩溃,她发现了平凡中的伟大。

我曾经过说过,承德所有的老红军家属,都应该感谢蒋淑英老师,是蒋淑英老师为他们每个家庭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为他们的后辈留下了可以炫耀的史料……

改革开放以前,我们的父母,工资少的可怜,他们没有时间提升自己!他们就像一个陀螺,被时代抽打着不停的旋转。而蒋淑英老师却为他们树碑立传,为他们平凡之路撒上一片鲜花……

这也许这就是底层人的命运吧,阶层固化,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才能跃层。蒋淑英老师为了自己的家庭,为了无数家庭树立了榜样。

她是在给我们诠释一种理念,《母亲》无论怎样苦口婆心的让孩子们努力,也好像无济于事。蒋淑英老师是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学习是最好的捷径,但愿孩子们有几个会开窍,会明白?

我们的父辈们每天忙忙碌碌,只是为了活着!买东西会看价格,只买些价格实惠的东西。这就是底层人的真实写照。

读着蒋淑英的《母亲》,里面的故事非常感人,像喝白开水一样养人,读着就好像是她在讲述我家的故事,讲述我的母亲,讲述我的兄弟姐妹。

那么亲切,那么温馨,那么动人,那么值得回味。拉着我的思绪,陷入沉思很深很深。

记得《战国策》中有言:“父母之爱子,为之计深远。”

父母特别疼爱自己的子女,那他们就会为了子女而提前规划。所有的爱,都体现在父母对孩子的付出和奉献当中。

家庭有钱的父母,会给孩子留下无数的钱财资产,还有所谓的豪车豪宅。在他们看来,只要孩子一辈子富足无忧,自己也就死而无憾了。

而我们普通人家的父母呢?很多人一丝一毫的资产也没有给儿女留下来,只有一些语重心长的叮嘱罢了。在他们看来,自己没本事,可自己希望孩子可以出人头地。

这就是蒋淑英老师在《母亲》一书中,反复强调的一个中心思想。

因为,我们知道,每一个家庭的父母,其实很少为了自己而活,多半是为了子孙后代而奋斗一生。这跟我们的传统有关,老一辈为了年轻一代,而年轻一代又为了下一代,循环轮转,永不停息。

有位哲学家曾经说过:“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距,莫过于观念和境界的不同。”

仔细琢磨真是那么回事,回忆自己从青年到老年的过程,有人,有着精明的头脑,也能够及时把握机会。而也有人,有着迟钝的头脑,根本不敢去做事。到了退休的时候才发现,他们身上的财富和事业的差距,就特别大了。

记得曾国藩曾经提出过这么一个观点,古来成大事者,皆以“勤”为主。而落魄者,要么在运气上吃亏,要么败给了“懒”这个字。

我们联想到手里《母亲》一书的作者,每天都在写美篇,每天都在学习新东西,她向我询问抖音视频制作方法的第三天,我就发现她竟然开始发抖音视频了!这就是曾国藩说的那个“勤”字吧?

而今天我们在这里谈到的“勤”,不仅仅指蒋淑英老师的勤奋,还指她做事的能力,以及对于某些事情的坚持和忍耐。

因为,我们知道,尘世间的大能者,皆有勤奋、坚持以及忍耐的优越品质,才成全他们伟大的一生。

比如说刘备,在白帝城托孤的时候,只给孩子留下这么一句话:“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於人。汝父德薄,勿效之。”

说到这句话,让我们想起薛梅教授在2023年4月26日,为响应市文联文艺浸jin润活动,市评协走进民族小学。在听完岳爱华教授做的《儿童文学亲子阅读与家庭文化建设》讲座之后,薛梅教授在点评时,说过这样一段话:人最大的善良,最大的格局,莫过于传输给孩子正确的三观,让孩子有着应对社会和未来的能力,再怎么样也能让父母心安。

我们很欣赏薛梅教授的这句话,也很赞同蒋淑英老师对《母亲》的概括:“爱,不是虚无。

“爱的开花结果,无论你爱谁,布撒出去的爱都有回音,有烙印,有泥就会生根,慢慢长大。

爱,不是虚无,不是无关痛痒,不是没有感觉,不是没有温度。

爱,就像一颗种子,撒向土壤里,就会生根发芽。

爱,无论给谁,就像往湖里扔下一枚硬币似的会起波澜,一圈圈波纹划到很远很远。

每个人受到爱,都会有深刻记忆,随着年龄的增长,爱的这颗种子也在长大。

这就是蒋淑英老师把母亲刘喜珍一辈子,在社会、在亲人中撒下的爱,都变成了文字,诠释了她一辈子帮助周济的人,尤其是在低指标年代,左邻右舍缺吃少穿,她都会主动帮衬人家,送吃的送衣服;谁到家里做客,她都留着吃了饭再走,这已经成了她的习惯。

这就是蒋淑英老师对家文化的传承,她的意义在于记录了人生,将自己家的故事讲述给别人,虽然,人的生命不能长久,但是人的一生的故事和影响力可以长久,我知道蒋淑英老师出书,并不是为了钱,她要的只是影响力,是给家族和人类社会留下什么?

《母亲》这本书的更大意义,也反映作者自己所存在时代的特点。和自己一样的那一批人的时代特征,这就是我们拜读《母亲》的感悟和收获。

2023年5月9日

(注:2023年5月13日蒋淑英新作《母亲》研讨会发言。)

0 阅读:0

紫夏说国际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