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的诞生需要一种叫晶体管的器件。 科学家们从19世纪中叶开始,在欧洲、美国和日本等地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但一直到1960年代,科学家们还没找到一个能够产生晶体管的材料和电路设计方法。 直到1965年,德国德累斯顿技术学院的一位叫哈默尔(J. H. Hamel)的工程师提出了硅条概念。
他将硅片与玻璃基板相结合,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块半导体集成电路,并获得了成功。 后来,这个器件又被用于制造晶体管和集成电路。 可以说,从19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这段时间里,计算机工业在不断地进步和发展。 尽管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确实像是计算机发明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参见什么是集成电路)。2、如果想让机器运行,需要多少人操作?如果是一万人操作一台计算机,这台计算机能否正常运行? 我想很多人都会说不可能。 首先,这根本就不可能发生:在没有现代科技的情况下,电脑要想运行一台正常的电脑,至少需要上万个人脑配合才行。 其次,即使有人能操控计算机,但由于人脑操作起来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这样一个场景: 一台由电脑控制的机器正在运行,但是因为它是以人脑来控制的,所以这台机器能达到的效率非常低;而另一台由人脑操控的机器却可以运行得很快。
如果你能让一万人同时操控这两台机器运行的话,你会如何选择? 如果是我们选择这样一个场景呢? 我想很多人都会说:这个问题我们应该都会想到啊! 但事实却是:我们很难想象这一万人同时操作一台机器在高速运转。 而这个时候又出现了一个问题——如果有人想控制这两台机器的话,那需要多少个人才能控制得了啊? 要知道,如果要控制两台机器,每一次只能同时操作一个。 而且还有一个前提条件——要让两个人同时操作这两台机器。 你可以想象一下:如果10000个人脑和一群电脑在一起工作的话,那么效率就会非常低。 所以最终导致的结果也就是一个人能控制两台计算机;而一万个人只能控制一组计算机,这显然是不现实的。3、计算机在过去很长时间内一直是科学家的梦想从古希腊时代起,就有了计算机的雏形。 从公元前三世纪,古希腊的数学家们就开始用算术来解决数学问题。 古希腊人将所有复杂的问题,都归结为数学中最基本的一组数学公式,并提出了许多求解方案。 比如,有一种被称为黄金分割(ratio)的算法。它是基于黄金分割比例来计算物体位置的。 这也是我们现在使用计算机中必须要用到的一种算法。
4、技术进步很慢科技进步很慢,是因为技术人员不愿意接受新事物。 在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每一个科技工作者都想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但却不愿去接受新事物。 例如:我们都知道爱迪生发明了电灯,但是当他第一次用灯泡给自己做实验的时候,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当他在实验室中不断实验时,有一天他突然想到了用金属丝来做实验。 后来发现这东西很难做好。
于是,爱迪生找来很多材料来制作金属丝,但每次试验的结果都是一样的。 爱迪生尝试了1000多次还是不行。 最后爱迪生想到了一个办法:把电线做成圆柱体来代替金属丝制作实验仪器。 但是在做实验之前有一个重要的步骤就是让实验人员接受新事物。 爱迪生把一块材料放在圆筒中进行试验时,都没有取得成功。 因为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有很多人不喜欢接受新事物、学习新知识;而那些能够吸收更多新鲜东西的人会有更好表现。5、技术的发展是在与社会进步的不同步中发展的我们说,技术发展的根本目的是解决社会发展的问题,让人类的生活更美好。 但在这一过程中,技术一定是在与社会进步不同步中进步的; 而如果只是为了快速发展而快速使用,那么它最终也会被淘汰的。 就好比20世纪60年代,美国用原子弹干掉了日本。 当时中国也曾想用原子弹干掉日本,但却遭到苏联专家的嘲笑。 后来我们只能靠自己慢慢积累力量来研发核武器了。 因此就出现了现在自力更生、中国特色等词汇。 我们也需要有这种独立自主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