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大部分人的印象中,抗美援朝战争完全就是一场“碾压局”,是志愿军一直在压着联合国军打,的确,在战争初期,强如美军也不得不避我军之锋芒,直接从鸭绿江一带退到了三八线以南,但实际上,在1951年4月,也就是李奇微接替麦克阿瑟成为联合国军新任总司令后,战场局势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在细致的观察下,李奇微很快就发现了几个我军巨大的破绽,借此,他亦是设下陷阱,一举将十万志愿军先头部队团团包围。
如此一来,我军直接陷入死局,如果救,敌人便会采取“围点打援”的战术,将我们一点点耗死,如果不救,又经不起这足足十万人的伤亡,见此情形,就连横刀立马的彭大将军都慌了神,还是直到毛主席的八字真言出口,这才帮助我军挽回了败局。
那么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明明连战连捷志愿军因何身陷险境,伟人又到底说了哪八个字,竟然能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呢?
致命的破绽一切的一切还要从日本“太上皇”麦克阿瑟的失败开始说起。
众所周知,麦克阿瑟此人在美国,乃至世界军事史上都绝对算是一代名将,在他手中,强如日本陆军亦是遗憾败北,风头正盛的朝鲜人民军更是节节败退,丝毫没有还手之力,那么为何他竟会败在志愿军手中呢?
原因其实不难解释,只一点那就是敌人的水平不同,麦克阿瑟之所以能够轻而易举的战胜日军、朝军,其实并不是因为他的战术素养有多高、指挥能力有多强,完全就是依赖于国力的碾压。
不信的话我们可以在太平洋战争中看到,由麦克阿瑟指挥的战役局势大多都是这样的,即,美军靠着先进的武器装备,例如战机轰炸、舰炮洗地、喷火枪、自动、半自动步枪、散弹枪等等等等,外加之数倍于敌的兵力,这才得以一路平推。
反观彼时的日军呢?使用的大部分都是老式栓动步枪,以及一些轻重机枪、轻型迫击炮、步兵炮,不仅如此,一方面是登岛作战,日军属于困守一方,兵力劣势,另一方面之前的海战日本联合舰队早已不复当年,在全方位被碾压的情况下,他们不输才是怪事。
再说朝鲜人民军,半岛部队的战斗力世人有目共睹,不能说弱小,只能说是的确不强,也就够打一打南韩部队,美苏中日哪国部队他们都不是对手,虽然有着一批苏联援助的武器装备,可在没有海空军支援的情况下,麦克阿瑟击败这样的对手难道还是什么值得骄傲的事情吗?
可以说,彼时的中国军队与这两支军队相比,完全就不是一个重量级的存在,麦克阿瑟这样一个只会打顺风仗,只会利用兵力、装备碾压的将领不是对手完全也在情理之中,再加上强烈的轻敌心理,失败也就在所难免了。
而在屡战屡败之下,美国政府也不得不做出临阵换将的决定,将战斗经验更丰富、更会打硬仗、逆风仗的李奇微换了上来,这可不是吹嘘,要知道,在二战时期李奇微打的可都是精锐德军,在诺曼底登陆、阿登战役、鲁尔战役等等大型战役中,这位仁兄的表现算得上是可圈可点。
不仅如此,在长期与精锐部队作战的过程中,李奇微还养成了一个优秀的习惯,那就是不急着发起进攻,反而是先研究、观察自己的对手,直到抓住对手的破绽,并有了必胜把握之后才会进行战斗部署,当然了,这也就导致了后续发生的事情。
在接替麦克阿瑟执掌联合国军后,李奇微经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很快就找到了几个志愿军致命的破绽,首先是战线拉得太长,没错,虽然我军连战连捷,甚至一度打下了南韩首都汉城,也就是如今的首尔,可问题却也接踵而至,从鸭绿江到汉城,直线距离五百公里,在没有直达铁路、公路的情况下,突破层峦叠嶂怎么着也要走个一千公里。
有一个词相信大家肯定听说过,那就是“诱敌深入”,如今这么远的距离我军只靠轻步兵长途奔袭,对于美军来说这已经不用“诱”了,敌人已经自己深入,接下来他们要做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围而歼之!
其次,连战连捷的志愿军显然也犯了和朝鲜人民军、麦克阿瑟一样的错误,即,骄傲自满、麻痹大意,在我军眼中,什么所谓的王牌都是纸老虎罢了,这种战略上藐视敌人的气氛是好的,可李奇微显然也能利用这一点打我们一个措手不及。
最后,通过之前的战报,以及自身的观察,李奇微也发现了一件“很有趣”的事情,那就是志愿军进攻节奏的规律,无论大小战役,往往都是以七天为一个周期,七天过后部队就只能后撤,旋即再重新发动进攻,这是为什么呢?答案呼之欲出,没错,正是由于志愿军的补给太过困难,突击集团能够携带的粮草最多只有七天的量,吃光了就只能回去重新储备!
针对破绽布置战术临阵换将后,李奇微并没有急着发动反击,他反而是仔细观察起了志愿军的一系列细节,并最终从中找到了三个破绽,其一是战线拉得太长,其二是骄傲、大意的部队氛围,其三则是后勤补给线只能维持七天的规律。
结合这三点,很快李奇微就针对性的调整了战术部署,他的方案很简单也很有效,即,先行命令联合国军佯装败退,一路向南“逃跑”,吸引志愿军主力继续深入,然后,等待志愿军物资补给用光,打算掉头回去的时候再突然调转方向,旋即利用汽车、坦克等机械化装备的速度优势发起反向包围。
这一计划可谓是歹毒至极,同时无论怎么看都没有任何破绽,原因很简单,只因在为期半年多的战斗中,联合国军始终都处在败退状态,谁又能想到他们会突然杀一个回马枪呢?
事实也的确如此,眼见敌军再度南逃,志愿军各部不仅没有丝毫怀疑,立功心切的他们反倒是争先恐后的冲上前去,打算一举击溃美军主力,可想想也知道,就算战士们的意志再坚定、身体素质再好,两条腿终究还是跑不过四个轮子。
整整一周都是如此,无奈,眼见粮草见底,敌人也没有留下一丝一毫的物资,志司只好下达了全军回撤补给的命令,只可惜一切都太晚了,看到我军有了回撤的势头,美军上下没有任何犹豫,直接调转车头全速前进,在志愿军尚未反应过来的情况下迅速收拢了包围圈。
当然也还是直到这时,志愿军各部才意识到了情况不对,尤其是彭老总那边更是急的焦头烂额,道理不难解释,经过他的分析,如今之计唯有两条,要么是十万大军强行突围,要么是志司派兵去救,可凡事都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前者刚刚也说了,美军利用的正是一个补给差,现在的十万部队算得上是弹尽粮绝,这要是强行突围,很有可能连一半都回不来,这么大的损失无疑是中国无法承受的。
而后者就回到开头的那个问题了,我军派兵去救,正好中了美军的计策,围点打援的战术但凡参加过解放战争的将领就没有一个不熟悉的,彭老总更是心知肚明,一旦这样做,不但十万大军救不回来,援军恐怕也得折进去,并且是去多少折多少,根本没有回旋余地。
这下子该如何是好呢?没办法,无计可施的彭老总也只好将前线情况传回了国内,希望毛主席和中央军委的各级将领能够集思广益,找到一个破局之法,当然,起初时他也没抱多大希望,毕竟此等死局基本是神仙难救,可让这位戎马一生的彭大将军万万没想到的是,才刚刚得知消息,短短三四个小时,另一头的毛主席就想到了办法,无他只八个字,那就是“放弃救援,以攻代守!”
八字真言救下十万大军不得不说,李奇微当真算是一代名将,较比麦克阿瑟他简直不知道强了多少个档次,当然也正因如此,十万志愿军就这样惨遭包围,见此情形就连彭老总都无计可施,甚至已经做好了损失一半兵力的心理准备,所幸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伟人的一句话打开了局面,无他只八个字,那就是“放弃救援,以攻代守”!
话接上文,何为放弃救援、以攻代守呢?简而言之就是不以救援被包围部队为目的,集结优势兵力,转头去进攻敌人用来包围我军的部队。
如此以来的好处有二,第一,敌军既然是包围,兵力自然是分布在四面八方,单独一个点上的总兵力必定是薄弱的,很容易就能将其击溃;第二,在这种情况下,美军同样是进退维谷,一个方向上的部队遇袭,他们如果去救,那之前的包围圈就将形同虚设,十万大军的危局自解,反归来还会形成我军前后夹击的局面,如果不去救,强行稳住包围圈,并试图歼灭十万部队,那就相当于是以命换命,你打你的,我打我的。
这样做基本上就是两败俱伤的结局,大家一起损失惨重,对于我军来说这是完全能够接受的,毕竟如若不然结局只能更坏,可对于美军来说就不同了,他们参加朝鲜战争的目的正是为了耍威风、占便宜,在开战之前,美国政府也曾无数次对民众做出过承诺,什么感恩节前结束战争、圣诞节前结束战争等等都是如此,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敌人不堪一击,我们可以做到无伤胜利。
可要是非但没占到便宜,还损失了大量士兵,都不用等前线士气崩溃,美国民众就会给予政府致命一击。
因此,对于我们来说这是两个好处,对于美国来说这就是两个致命的坏处了,而后续发生的事情也证明了美军高层的矛盾心理,得到毛主席八字真言的指示后,彭老总火速改变了战斗部署,派遣主力部队开始了“围魏救赵”,见此情形,果不其然,美军从上至下都想要撤掉包围圈前去救援,这才让十万被围的志愿军得以逃出生天,虽然损失依旧很大,但至少大部分部队都保住了建制,这已经算是不幸中的万幸了。
至此,李奇微所设的“必杀之局”迎刃而解,美军企图短时间内结束战争的妄想破灭,中美两军亦是进入了长期的战略相持阶段,敌人没办法前进一步,我们吸取了之前的教训,外加之补给线的问题,也再没有过将联合国军赶下日本海的想法,而接下来双方交战的地点自然就从战场转换到谈判桌上了。
可以说,这一战的意义无比重大,同样也是跌宕起伏,如果没有李奇微,我军恐怕就能速战速决,帮助朝鲜实现统一壮举,如果没有毛主席,那么美军也完全能够实现“毕其功于一役”,彻底解决半岛问题。
而作为中美双方的“关键先生”,毛主席与李奇微之间的博弈更是令人叹为观止,从这一角度上看,李奇微绝对算得上是一代名将,甚至是远比麦克阿瑟还要强大的对手,只可惜,借用一句美国高官布雷德利的名言“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与错误的对手发生错误的战争”,上天终究还是没有站在他这一边。
在错误的时间上任,接手一支没有信心、屡战屡败的部队,在错误的地点指挥作战,不是鸭绿江畔,而是三八线以南,投身一场本就错误的战争,侵略他国而非对抗邪恶,如果不是这样,一切的结局可能就大不相同了。
毛主席太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