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波克
编辑|波克
乔冠华的归葬故乡盐城却意外遭遇冷遇,这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的故事?
当盐城对于这位杰出人物的归来反应平淡时,苏州却高声呼喊:“盐城不要,我们要!”
这句话仿佛一道闪电,划破了故乡的宁静,揭开了地域间微妙的情感和复杂的关系。
太湖与洞庭,作为承载历史的水域,又在这一事件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为何在乔冠华的归乡之际,各地的态度却如此截然不同?
乔冠华,新中国外交史上的一座丰碑。他曾参与过板门店谈判、基辛格尼克松访华、中日建交等一系列重大外交事件,为新中国的外交事业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然而,在1983年9月22日,这位外交巨擘因癌症病逝于北京医院,享年70岁。
乔冠华的一生,是一部传奇。他10岁就读于盐城第二高等小学,后来考入了盐城淮美中学。
在那个革命的年代,乔冠华的思想受到了新思潮的洗礼,他参加了反对校长的运动,结果被学校开除。
但是,这并没有击垮他的信念,反而让他更加坚定了走革命道路的决心。
后来,乔冠华转入盐城亭湖中学学习,在校期间,他又组织了反对校长的运动,再次被开除。然而,这一切都没有动摇他的信仰,他矢志不渝,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乔冠华生前留下了一个遗愿,希望自己能够落叶归根,回到家乡江苏省盐城市建湖县。
然而,实现这个遗愿的过程却并非想象中的那么简单。乔冠华去世后,他的遗孀章含之带着他的骨灰盒离开了八宝山公墓,将其放在自己的卧室中一年多,思念着自己的亡夫,也在思考着如何完成他的遗愿。
章含之是一个坚强的女性,她深爱着自己的丈夫,也理解他的心愿。她知道,让乔冠华落叶归根,是自己必须完成的任务,不管前方有多少困难和阻碍,她都要勇敢地面对。
寻找故乡的归宿1984年12月,章含之带着乔冠华的骨灰盒来到了盐城建湖县,希望当地政府能够帮助她完成丈夫的遗愿。
然而,让她没有想到的是,当地的主要领导竟然一个都没有出席接待她,前来欢迎和招待的,都是一些已经退居二线的老干部。
章含之敏锐地察觉到了他们的态度,她不愿意强求,也不愿意让别人为难。
在盐阜宾馆小住几天后,她就抱着骨灰盒回到了上海。归葬老家的计划,就这样暂时搁置了下来。这个结果,对章含之来说无疑是一个打击。
她万万没有想到,乔冠华的家乡,竟然不愿意接纳这位为国家立下汗马功劳的外交家。
她感到困惑和失望,但是她并没有放弃。她知道,自己必须找到一个合适的地方,来完成丈夫的遗愿。
章含之在上海期间,一直在思考着下一步的打算。她想到了很多地方,最后决定去苏州试试看。
吴县的慷慨解囊既然归葬老家遇到了困难,章含之便开始考虑其他的可能性。她想到了苏州,那里山明水秀,是一个理想的归宿。
于是,章含之来到了苏州吴县,找到了她在苏州医学院任教的好朋友李颢教授,希望他能够帮助自己。
李颢听说了章含之的遭遇后,非常同情她的处境
。他了解乔冠华的为人,也知道章含之对丈夫的感情有多深。他决定帮助章含之,于是就去了吴县县委,找到了当时的县委书记管正,向他转达了章含之的想法。
管正听后非常理解章含之,他没有任何犹豫,就一口答应道:“盐城不要我们要。太湖之滨,洞庭山上,他夫人愿意葬在什么地方就葬在什么地方,我们一定尽力满足。"
管正的一番话,让李颢非常感动。他没有想到,在这个特殊的时期,吴县的领导竟然能够如此慷慨大度,愿意接纳一位外地的烈士。
他赶紧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章含之,章含之听后也非常激动,她知道,自己终于找到了一个可以安葬丈夫的地方。
她马上启程来到了苏州吴县,在洞庭东山南坡选择了一块地方,安葬了乔冠华的骨灰。乔冠华虽然没能归葬故里,但是他的灵魂终于找到了一个安息的地方。
这一切,都要感谢吴县领导的慷慨解囊,是他们的大度和胸怀,让乔冠华得以长眠于此。
章含之在吴县期间,受到了当地领导和群众的热情接待。大家都知道乔冠华的事迹,也都敬仰他的为人。
人们纷纷来到乔冠华的墓前,献上鲜花和哀悼,表达对这位外交家的敬意。
章含之看到这一幕,心里非常感慨。她没有想到,在这个远离家乡的地方,竟然有这么多人怀念和敬重自己的丈夫。
她感到欣慰和感激,感谢这片土地给予乔冠华的尊重和爱戴。
家乡的回归之路多年以后,随着观念和风气的转变,盐城人民迎接乔冠华魂归故里的呼声越来越高。盐城政府提出,要将乔冠华的墓迁回盐城,并且在他的故乡修建纪念地,以示纪念。
这个提议让章含之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一方面,归葬故里是乔冠华的遗愿,她理应想方设法去实现;另一方面,当年吴县的领导慷慨相助,现在却要把墓迁走,不免有负人情。
章含之心里非常矛盾,她不知道应该如何抉择。她想到了当年吴县领导的盛情款待,想到了洞庭山上的那片宁静的土地,想到了苏州人民对乔冠华的敬仰之情,她实在不忍心就这样把丈夫的墓迁走。
但是,章含之也明白,让乔冠华落叶归根,是自己必须完成的心愿。
乔冠华生前曾经对家乡盐城有着深厚的感情,他童年和少年时代都是在那里度过的,那里有他的根,有他的魂。
现在,盐城人民也在呼唤他的归来,希望能够在家乡的土地上纪念这位伟大的外交家。章含之想到这里,心里又充满了矛盾和纠结。
最终,在江苏省政协的协调下,各方达成了一致:苏州方面同意将乔冠华的墓迁回盐城,但是苏州的墓地也要保留,并立碑纪念乔冠华曾经在此安葬。就这样,乔冠华在盐城和苏州都有了长眠之所。
这个结果,让章含之感到欣慰。她知道,自己终于完成了丈夫的遗愿,让他魂归故里,同时也没有辜负吴县人民的深情厚谊。
乔冠华虽然离开了人世,但是他的精神永存,他的故事也将流传下去,成为后人学习和纪念的楷模。
爱情与亲情的交织乔冠华的故事还没有结束。2003年,他的家乡建湖县提出,要在乔冠华的故居旁修建一座衣冠冢,里面安放乔冠华生前用过的物品。而乔冠华的子女乔松郁和乔宗淮则提出,希望能够让父母合葬在一起。
原来,乔冠华在与章含之结婚之前,曾经与著名女外交家龚澎有过一段婚姻。龚澎曾经担任过新中国外交部新闻司司长,也是周恩来总理的得力助手。
1970年,龚澎因病去世,享年56岁。乔松郁和乔宗淮从小就失去了母亲,他们对母亲的印象非常模糊。
但是,他们知道,母亲和父亲曾经有过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他们希望能够让父母在另一个世界重逢,再续前缘。
章含之对乔松郁和乔宗淮的想法表示理解和支持,于是就有了建湖县的这座衣冠冢,乔冠华和龚澎的灵魂,在这里得到了永远的团聚。
这个决定,让乔松郁和乔宗淮非常感动。他们没有想到,章含之竟然能够如此宽容大度,愿意接纳他们的母亲。
他们明白,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合葬,更是一种爱的延续和升华。龚澎虽然已经离开了人世,但是她的爱依然在乔冠华和孩子们的心中延续着,而章含之则用自己的爱,将这个家庭紧紧地维系在了一起。
这座衣冠冢,承载着乔冠华一家人的爱和追思。每年清明节,乔松郁和乔宗淮都会带着妻儿来到这里,祭拜父母,诉说思念。
他们知道,父母虽然已经离开了人世,但是他们的爱依然在自己的心中,指引着自己前行。
而章含之,则成为了这个家庭的顶梁柱,用她的爱和智慧,撑起了这个家的天空。
跨越时空的纪念乔冠华的第四座墓,在上海的福寿园。这里是一座人文纪念公园,安葬了500多位各界名人。2003年,福寿园向章含之提出,可以为乔冠华建立一座铜像和墓碑,以示纪念。
彼时,章含之已经年过七旬,每年奔波扫墓已经让她感到力不从心。加之章含之决定死后要葬在福寿园她父亲章士钊的身旁,所以她同意了福寿园的建议。
福寿园是一个非常有文化底蕴的地方,这里长眠着许多对中国近现代历史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人物。乔冠华作为新中国的缔造者之一,他的一生也是中国近现代史的一个缩影。
将他的铜像和墓碑安放在这里,无疑是对他一生功绩的最好纪念。
2003年,乔冠华的铜像在福寿园落成。铜像高大挺拔,乔冠华带着他标志性的微笑,眺望着远方。
他的目光坚定而深邃,仿佛在诉说着他的信念和追求。铜像旁的墓碑上,刻着乔冠华的生平事迹和功绩,向世人展示着这位伟大外交家的风采。
就这样,乔冠华这位新中国的外交家,在生前创下诸多传奇,身后也有了四座墓葬。他的故事,跨越了时空,传颂至今。
乔冠华的一生,诠释了一个外交家的理想和追求,诠释了一个革命者的信仰和情怀。他的四座墓,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变迁,一个家庭的坚守,和一位伟人不朽的丰碑。
结语:
乔冠华的一生,是为新中国外交事业奋斗的一生。而他身后四座墓葬的故事,则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变迁,一个家庭的坚守,和一位外交家不朽的情怀。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守住初心、坚持信念的人,总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