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员为何偏爱“衣锦还乡”?留原地不行吗,官员:我又不傻

赫薰看事 2024-08-04 21:44:39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文|赫薰辞

编辑|赫薰辞

在古代,科考相当于现在的高考加考公,十年寒窗苦读换来天子脚下官袍加身。纵使宦海沉浮多年,仍心心念念想要回到原籍。

京城繁华,衣食住行样样都方便,在我们看来对于年迈的老人来说或许更适合养老,可是仍然不能阻挡他们回乡的步伐。

或许有人就好奇了:留下来不好吗?家里到底有谁在啊?不能接来一起住吗?

对此,一刚刚和皇帝陈情告老还乡的老叟笑道:你当我傻吗?

制度下的必然抉择

古代官员的职业生涯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规范性与系统性,每一步升迁,都是对能力与忠诚的双重肯定。

在这漫长而曲折的仕途之旅中,官员们不仅要面对政务的繁重与复杂,更要时刻准备着迎接退休这一人生的重要转折。

退休,对于古代官员而言,并非简单的离职回家,就和我们一样它既是个人职业生涯的终点,也是另一种生活方式的起点。

在这一时刻,官员们需要放下权力的重担,回归家庭,重新寻找生活的意义,或归隐种田,享受人生,或回到老家承欢膝下、含饴弄孙。

西汉时期,张苍是一位杰出的国之栋梁,他自文景之治起,便以卓越的才能和不懈的努力,为国家筑起了坚实的基石。

岁月不饶人,当张苍的鬓发渐白,体力与精力已难以支撑繁重的政务时,他深知自己已到了该退出舞台的时候。

他主动向皇帝提出了告老还乡的请求,这一举动不仅展现了他对朝廷制度的深刻理解和尊重,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官员退休的一种普遍共识和制度安排。

张苍的告老还乡,如同一股清流,为后世官员树立了典范,也彰显了中央集权制度下官员职业生涯的必然归宿。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告老还乡”这一制度设计,它不仅仅是对官员职业生涯的一种终结仪式,更是国家对于权力更迭与秩序维护的深思熟虑。

随着年岁的增长,官员的体力与精力或许已难以胜任繁重的政务,此时,告老还乡便成为了他们遵循制度、顺应自然的必然之举,这一制度不仅体现了国家对官员的关怀与尊重,也确保了权力交接的平稳与有序。

家中亲人的深切呼唤

告老还乡的选择背后,还隐藏着更为深厚的文化情感与心理动因,家乡对于我们和古人而言不仅仅是地理上的坐标,更是心灵的港湾与情感的寄托。

在这里度过了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见证了家族的兴衰更替,也在这里与亲朋好友结下了不解之缘。

岁月流逝催人老,在晚年之时能够回归这片熟悉的土地,与亲人团聚,共享天伦之乐,岁月悠悠,那份对故土的眷恋之情,在每位远行游子的心中悄然生长。

如同陈年老酒,愈久弥香,唐朝的诗人贺知章,便是这众多游子中情感最为深沉的一位,随着年岁的积累。

他对那片养育了他的土地的思念之情,非但没有因时间的流逝而淡去,反而如同野火燎原,愈发不可收拾。

在人生的暮年,贺知章再也无法按捺住那份源自心底的呼唤,他做出了一个决定——告老还乡。

这个决定,对于他而言,不仅是对过往岁月的告别,更是对内心深处那份纯真与宁静的追寻,他向皇帝呈上了自己的请求,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是对家乡的无限向往与渴望。

当双脚再次踏上那片熟悉的土地,贺知章的心中涌动着难以言喻的激动与感慨,那一刻,他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那个无忧无虑、纯真无邪的童年时代。

记忆中的小桥流水、青砖黛瓦,还有那熟悉的乡音,都一一浮现在他的眼前,让他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亲切与温暖。

在这样的情感驱使下,贺知章提笔挥毫,将心中的感慨与思念化作了一首首动人的诗篇,《回乡偶书》便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

在这首诗中,“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一句,以其简洁而深刻的笔触,道出了无数游子的共同心声。

它不仅仅是对贺知章个人经历的写照,更是对千百年来人们心中那份对家乡永恒不变的眷恋与思念的深刻诠释。

它成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被后人广为传诵、吟咏不衰,而贺知章告老还乡的故事与《回乡偶书》这首诗,也一同成为了人们心中关于家乡、关于思念、关于归宿的永恒记忆。

儒家文化所倡导的“孝道”观念也在无形中推动着官员们选择告老还乡,他们认为,能够在年迈之时回到家乡。

陪伴在父母身边,尽一份孝心,是对家族、对祖先最好的回报与致敬,这种对家族荣誉与亲情的执着追求,使得告老还乡成为了他们心中不可动摇的信念与追求。

现实生活需求

其实除了文化与情感的因素外,古代官员在选择告老还乡时也不得不考虑现实生活的需要。

在京城或任职地,他们或许能够享受到繁华与便利,但高昂的生活成本和复杂的人际关系却让他们倍感压力。

相比之下,家乡的生活成本更低,人际关系更为简单纯朴,这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更为舒适、安逸的养老环境。

明朝时期的重臣徐阶,便是这样一位深谋远虑的智者,在政坛上摸爬滚打数十年后,他积累了丰厚的财富与广泛的人脉资源。

他深知官场如战场,风险与机遇并存,为了保障自己晚年的生活品质与家族的长远发展,他选择了退隐山林、告老还乡。

回到家乡后,他利用自己的财富与人脉资源,积极投身于家乡的公益事业之中,他兴修水利、办学堂、救济贫困百姓……一系列善举不仅赢得了当地百姓的尊敬与爱戴。

也为家族的传承与兴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徐阶的告老还乡之路,不仅是一条回归本真的道路,更是一条充满智慧与远见的道路。

告老还乡也是官员们实现财富传承与家族兴旺的重要途径,在任职期间,他们通过勤勉工作积累了丰厚的财富与资源,这些财富与资源需要有一个稳定、可靠的传承渠道。

回到家乡后,他们可以利用自己的影响力与资源为家族谋取更多的发展机会与福祉,确保家族能够世代繁荣、兴旺发达。

政治智慧的深邃体现

告老还乡还体现了古代官员深邃的政治智慧与自保之道,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官员们往往身不由己地卷入各种权力纷争之中。

随着年龄的增长与精力的衰退,他们逐渐意识到自己在政治舞台上的影响力正在减弱,甚至可能成为他人攻击的目标。

为了避免卷入不必要的政治纷争和保持晚年的安宁与尊严,许多官员选择了告老还乡这一明智之举。

宋朝时期的名相王安石便是这样一位具有深厚政治智慧的智者,在推行变法的过程中,他遭遇了来自保守势力的重重阻力与打压。

面对复杂的政治局势与艰难的抉择时刻,他没有选择继续留在京城与对手硬碰硬地斗争下去,而是主动请求告老还乡。

这一举动不仅避免了进一步的政治纷争与冲突升级,也为自己赢得了晚年的安宁与尊严,王安石深知“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道理。

他选择以退为进、以守为攻的策略来应对政治危机,他的这一举动不仅展现了他深厚的政治智慧与高超的斗争艺术,也为后世官员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启示。

他们深知“功成身退”的道理,懂得在适当的时机放下权力与地位,回归平凡的生活,这种政治智慧不仅让他们避免了政治斗争的残酷与无情,也让他们在晚年得以享受宁静与安详的生活。

同他们的这一选择也赢得了皇帝与朝臣的尊重与敬仰,为他们的职业生涯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总结

古代官员选择告老还乡是制度下的必然抉择,也是文化情感的深切呼唤,生活也好,财富也罢,都不支持他们继续在留在原地,而且从某种程度上,告老还乡也体现了古人深邃的政治智慧。

0 阅读:14

赫薰看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