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独立研读,提炼阅读中心任务,学会离得开老师

宁拙说 2024-10-14 06:18:18

面对一篇课文,到底要学什么,提出什么中心任务,是教师备课思索的核心。因为知识渗透于文本,哪种知识有价值,不同读者看法差异很大。语文的同课异构是很有意义的研究,因为切入文本的视角不同,阅读任务不同,效果就天渊之别。

教师最重要的意义就在于,用中心任务为学生指明探索文本的路子。教师的教学智慧聚焦于创设中心任务。

不过,教师教不是为了学生离不开教——像现实中许多教师那样,而是为了实现不教的目的。为此,我总是引导学生思考,老师提出的中心任务有什么特点和价值,为什么能掘出一眼深井,而不是挖一口浅塘;同时,鼓励学生独立探索阅读任务,并引导大家评价任务的优劣。

这就必须教给学生规律性的方法,比如,中心任务切入小,能掘出一眼深井,涌出智慧的清泉;读出自我,读出问题,形成探索性的批判性任务;文体特点决定的规律,如古诗的意境分析法;读写结合法,用笔促进深度阅读等。

有了规律性的方法,学生就能根据文本的具体特点提炼出有价值的中心任务。

从高一研读《红楼梦》开始,我们就要求学生自己提炼阅读任务,确立阅读评论的标题,并写作阅读评论。教给学生规律性的方法,提出阅读评论的具体要求,即指导方法,然后就是学生高度独立的读写实践。

随着不断发现和解决问题,阅读评论切入角度也就日益具体,写得越来越深刻。

在教材学习中,我们也不断尝试独立研读后提炼阅读任务。

高中选必上第一单元,这是政治性很强的新闻性单元。我要求学生自学《中国人民站起来了》《长征万岁》《别了,不列颠尼亚》,选择一篇或几篇课文,提炼出一个中心任务。

读前提醒,必须找出中心句,读懂主题,发现写作特点。学生展示的结果并不好,主要反映这些问题:

一是任务创设游离文本,类似读后感,比如,我们要学习长征英勇顽强的精神。必须从文本切入任务,彰显文本内容和写作特点。

二是任务创设大而空,比如,长征精神是怎样的精神?中国人民怎么站起来了?这类任务就是理清全文思路的传统读法,是挖塘而非掘井。

三是切入角度价值有限,比如,《别了,不列颠尼亚》的写作顺序。

还有不少学生没有提炼出任务,理解肤浅,十分茫然。

我们得出的教训是,对文本缺乏深入研读,根本没有触及灵魂,也就对内容理解肤浅,没有发现文本的风格,提炼的任务价值不大。另一方面,新闻类阅读的规律性方法缺乏,也是质量不高的原因。

为了强化这一训练,我要求学生重读《别了,不列颠尼亚》,发现文本鲜明的特点,并由此提炼阅读任务。

终于有学生发现,冷静客观的新闻报道里蕴含热烈的情感,提炼出任务:筛选文中有强烈情感意味的词语,赏析其中丰富的情感意味。

然后,当堂执行任务。阅读效果较好。从读内容到读情感,是深度阅读的基本规律,培养阅读兴趣。

总之,教是为了不教,提炼中心任务是阅读素养的标志,促进新经验新认知诞生。

0 阅读:5

宁拙说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