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医角度而言,我们人体的生命活动之所以可以正常进行,往往与自身的气血密切相关,而我们常说一个人脸色很好,其实就是指其体内的气血充足,促使肌肤得到了足够的滋养,可若是体内气血出现了异常,那么就很容易在身体的其他部位表现出来,而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若是想要知道自身气血是否充足,不妨看看这2个部位是否健康。
首先是耳朵。可能很多人在生活中都并不关注自身的耳朵健康,但实际上,耳朵的健康状况往往也是体内气血状况的重要体现,当身体里的气血充足时,耳朵就会红润,且具有弹性,对于不少上了年纪的人来说,其耳朵之所以会开始松垂,其实就与体内气血开始不足息息相关。
其次是手指。正常情况下,人体的手指肚应该是鼓起来的,但若是身体里的气血存在不足,那么这个部位就很难鼓起来,此外,我们也可以尝试者按压手指肚,若是其恢复原样的速度越快,那么就意味着身体里的气血越充足。
那么,对于气血不足的人来说,究竟该怎样去补充呢?对此,中医也是自有妙计。其实,自古以来,中医就非常看重对气血的养护,在众多医家方剂里,其实大多都用到了滋补气血的药材,而接下来要跟大家分享的这一小妙方,也同样能够很好地帮助人体补充身体里的气血。
这个小方剂的组成很简单,仅将黄芪、黄精、枸杞子以及西洋参这四味药材配伍,然后泡水服用即可,可这么简单的四味中药,究竟具有怎样的独特之处呢?我们不妨一起来认识一下。
1.黄芪
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里有这样一句话,即“耆者,长也,黄耆色黄,为补者之长也”,黄芪具有很好的补气效果,这一点也是备受医家们认可的,它能够很好地补充身体里的气机,当然,同样具有补气功效的药材还有人参,可在此处,为什么不用人参呢?
在这里大家要知道的,人参虽然大补元气,具有很强的补气能力,但对于气血两虚的患者来说,往往很容易诱发气滞病症,而黄芪药性温和,适用性往往会更强一些,而且,中医还认为“气为血之母,血为气之帅”,利用黄芪来补充体内的气机,往往也有助于促进身体里的血液运行。
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古人就开始使用黄芪泡水喝,在明清时期,新安医学的奠基人汪机主张“固本培元”,而所稳固的其实就是身体里的先天之本,而且在汪机的药方里,主要含有两味中药,一个是人参,另一个就是黄芪。
2.黄精
常言道:“南有黄精,北有人参”,黄精既能补气又能补血,此外,它还是药食同源之品,南北朝名医陶弘景曾将黄精称为“仙人余粮”,明代大医李时珍更是将其称为“气血双补之王”。
黄精在药性上味甘性平,归入身体里的脾经、肺经和肾经,具有益肾润肺、气血调和五脏的作用,黄精在进入体内后,可以缩短肾气的恢复时间,让五脏六腑在第一时间得到滋养,而且黄精重于滋养肾脏,对此,在《本草纲目》里也有所体现,即“补诸虚,填精髓”。
3.西洋参
说到人参、党参、丹参,相信大家都不陌生,而西洋参同属于参类药材,其性质偏寒,清火能力很强,多用于阴虚火旺、咳嗽痰血病症的治疗,尤其是对于脾肺气阴两虚证往往最为适宜,而人参药性偏温,所以对于温热体质的人来说,则不宜食用。
4.枸杞
人们常说:“人到中年不得已,保温杯里泡枸杞”,枸杞作为生活中非常常见的一味养生药材,其药性甘温,填精补髓,不过,在泡枸杞方面也是有一定讲究的,在明朝的《万病回春》里就说过,枸杞的煎煮时间不能过长,同时火力也不宜过大,一般后入,否则会破坏其中的药性,所以,在生活中,将其用于泡茶是最合适的。
【本图文由“轩辕岛”新媒体独家原创出品。作者周浅,未经授权,请勿转载、复制】